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董恂[1](1807年-1892年)近代诗文家。原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恂,字忱甫,号醒卿江苏甘泉(今扬州)人。道光进士,先后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官至户部尚书。其间,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

董恂
诗文家
董恂
朝代 近代
忱甫
醒卿
出生 1807年
近代江苏甘泉(今扬州
逝世 1892年(84-85岁)
楚漕工程
江北运程
随轺载笔七种
甘棠小志
荻芬书屋文稿
手订年谱

目录

人物简介

钟爱读书,自幼家贫力学,为官数十年,公余手不释卷,退居后仍勤读不辍。约在同治三年(1864)翻译美国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从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

世家大族[2]

董恂的祖先在明洪武间,是从苏州府迁移扬州府江都县的邵伯镇,雍正十年,其地划入甘泉县,镇也属甘泉,遂为甘泉县人;曾祖父董启章,祖父董锡五,父亲董万元,曾祖母熊氏,祖母薛氏,母亲丁氏;董恂的父母生两子,董恂为长,体貌高大魁梧,从小举止异常,不同于一般小朋友。弟董桂。八岁丧父,如成人一般悲痛绝望,家庭陷入困境;有的书上说董恂从小家庭破败不堪,人称“董花子”,以乞讨为生;或说董恂赴京考试前没有盘缠,去舅舅家借钱,久等未得而去,舅舅遣人雪中追送等等,都是民间传本,碑文所述并未如此难堪,但是家庭确实困顿,吃粥有时都吃不上,但在这种困难下,丁老太太并没有被打倒,她延请外教名师,设私塾,为两个孩子训蒙;夜以继日的做针线活,脱下耳环头饰变卖,供养私塾先生的薪水,由此看出丁老太太不简单之处,坚强主见;董恂和弟弟也是茹苦劬学,不负母恩。

董恂,字忱甫,号酝卿。生于嘉庆十二年丁卯八月初四日,卒于光绪十八年壬辰闰六月十五日,享年八十六岁。死后封光禄大夫。元配夫人谈氏,继室叶氏,曾氏。谈吐文雅,对人和善。皆诰封一品。

生有五子。长子董蓉,在十七岁时,因为母亲病故,哀伤至绝,痛不欲生,而卒;莲,过继给弟弟董桂,但在董恂死前一年去世;苕、蕡两子,俱在幼年时夭折;苌,也是早逝;女儿六个,谈恩锡,孙光变,何锡侃,齐长鸿,彭诒孙,王翰书,系其女婿;孙子六个,诏、让为候选主事,谐、谦也是英年早逝,诚,谨两个孙女。

坊间流传董恂无后,确也几分根据,其弟弟一门无后,儿子莲,寿命最长,过继给了弟弟,可惜走在董恂之前,其他四个儿子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其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孙子辈尚好,存两个孙子、两个孙女,扶柩归葬的当是孙子了。

仕途

道 光

县学生 20年 28年
-- 进士 福建司主事

咸 丰

元年 2年 7年 10年 11年
广东司 浙江司郎中 入户部 加二品 户部右侍郎
员外郎 京察一等记名 郎中上行走 顶戴 顺天府尹
-- -- -- 直隶清河道 总理各国事务
-- -- -- 赏戴花翎 衙门行走
-- -- -- 顺天府尹 --

同 治

元年 4年 5年 7年 8年 10年
兵部左侍郎 都察院 兵部尚书 兼户部 调补户部 兼工部
吏部左侍郎 左都御史 紫禁城骑马 尚书 尚书 尚书
礼部左侍郎 -- -- -- -- --
三口通商大臣 -- -- -- -- --

光 绪

元年 8年 18年 19年
吏部尚书 辞去京察 去世 归葬
实录馆总裁 -- -- 诰封光禄大夫

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可以看出董恂历四朝,在咸丰、同治达到权力顶峰,一人身兼数职,工农兵士商都干过,一方面说明确有才干,另方面显现清政府人才匮乏,无人可用,几个能人大臣不足以支撑清政府大厦的倾覆。在户部30年,综合度支,量入为出,主持国计;曾自撰挽联:不惠不夷渺沧海之一粟,而今而后听史论于千秋。公之心可想见矣。

功德事迹

董恂的一生功绩确实在户部,那是负责整个国家吃饭问题的,系国家命脉;他确实干的好,在同治初年,部库如洗,仅存银七万余两,董恂就任后,综合调节,每年压缩,开源节流,去位之时,内库存银一百一十万两多;部库存银七百三十六万两多;京通各仓存粮三百四万石之多,用之不尽,有备无患;而旁人不察觉,认为日子过得比较节俭,其实国库殷实,“京师有似唐之中叶者”,这句评价颇高。

观察畿南。咸丰七年,顺德广平两府和豫东接壤的地方,土匪滋事,制府发公文督办,董恂驻营顺德,分遣弁兵,在重要关口,扼守驻扎,并擒获首犯张三、黑商人洛洸、大德和尚等,交予法办,畿南安堵有功,皇上赏戴花翎。

保釐京兆。咸丰十年秋,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八月二十二日,第一次火烧了圆明园,二十九日,攻入北京,此时的北京城,物价飞涨,人心慌慌,官眷、商民等出城逃避者“十有七八”,六部九卿无人入署办事,京城内外十余万清军“溃散十之八九”,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面对如此窘境,董恂及时出告示安慰居民,有乘机抢掠者,立刻从严法办,并遍告所属大小官员,非奉差遣,毋得擅出都门一步,当洋人之入安定门,顺德所属大小官员无一走避,北京条约签署后,恩加二品顶戴。

道德文章

董恂生平宽以待人,未尝扬人过错,别人有一点片善,必称道之;所历四朝,和人没有一点纤芥的矛盾,未曾得罪人;对于工作,躬亲周历,光绪祭文:董恂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可见其一生清名荣仕。

从小好学,到老手不释卷。每有闲暇时必手捧一卷,60岁后还分年批读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每读一本书都要随手摘录要句;晚年潜心研究易经。为自己书房起名:还读我书室。集录诸家著述,用蝇头小楷细书,累积至三十八帜;著书数十卷,有:度龙记,俪白妃图册,荻芬书屋诗赋文集,甘棠小志,楚漕江程,江北运程,凤台祗谒笔记,永宁祗谒笔记,底零笺,转漕衡湘,奉讳归里,魏阙重瞻,观察畿南,保釐京兆,佐理司农,职掌戎枢,权衡金粟等各笔记。可惜这些文章笔记不知存于何处?只有《甘棠小志》被当地所重。书法于汉隶尤为擅长,尝摹刻华山庙碑,人争宝贵。

董恂两次回邵伯,第一次是咸丰元年二年八月,乞假回家乡修墓,因为太平起义,刚刚抵达里门,硝烟气氛渐逼,丁太夫人差人送轿,嘱咐董恂避居扬州城东大桥镇,第二年春,才乘车渡船入湖南履任;第二次是次年的八月丁太夫人去世,公闻噩耗,悲恸欲绝,太府打算奏留在襄举办丧事,因为太平军闹得很厉害,而且,历史上太平军确实在邵伯谢庄驻扎一段时间,至今还遗留一块大石碾子,侧面有太平天国字样;但董恂泣辞,即日星夜奔驰,赶回举办葬礼;六年后起复,入都管理户部。

在董恂六十生辰之时,皇上恩赐寿物,御书书籍珍器等等,赍予稠叠,不胜殚纪。一个汉人在满清政府能执掌戎枢,参与国事,得此荣誉信任,确实少数,他和其他杰出的汉人官员如曾国藩等,在抵御外辱、内平叛乱上,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清廷的腐败无能已浸入骨髓,一代名臣的陨落伴随着一个朝代的终结,历史总是往前的!

主要作品

一生所著颇多,先后著有《楚漕工程》十六卷、《江北运程》四十卷、《随轺载笔七种》、《甘棠小志》、《荻芬书屋文稿》以及《手订年谱》等近百卷。其中《甘棠小志》是其为家乡邵伯编纂的镇志。亦工书法,尤擅隶书。

作品欣赏 [3]

【浔溪棹歌】

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 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

书法作品欣赏[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