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口長城
董家口長城 [1],系明長城上的一座關口,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東部,距撫寧70公里,是明代軍事名將戚繼光上疏修築的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塞之一,護衛"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關城的北翼要塞。董家口長城全長8.9公里,現存完成城牆3000餘米,破損的有1800餘米,其餘為險山峻岭,無牆。
目錄
概述
董家口長城聳立在河北省撫寧縣駐操營鎮東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距秦皇島市區38公里,是明代軍事名將戚繼光上疏修築的薊鎮長城的重要關塞之一,護衛「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關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險要的山嶺上,築有36個敵台、28個戰台、16個烽火台,全長8.9公里,最高處海拔556米,還築有3座城堡。原來除了城堡外,其餘部分都保存得相當完好。這一帶長城依陡峭的花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氣勢磅礴,縱深防禦軍事設施完備,烽火煙墩遙相呼應,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了明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的獨特風貌。
自然氣候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 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年均174天,年平均降雨量744.7毫米。 其中,1979~2002年,年平均降水量620.80毫米,年平均氣溫10.80℃,年平均無霜期187天,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619小時。
旅遊景區
城堡
3座城堡即是明代3座關城,分別是董家口堡、大毛山堡、城子峪堡,是明代長城駐屯之所,後來逐漸發展成村落。董家口村東1公里是大毛山村,董家口村西2公里是城子峪村。已開發的一段長城在大毛山村北,有6座敵台。其看點有如下4處:
箭樓
建在一座百米高的山峰之巔,可瞭望四周敵情。除門、窗外,四牆還有射孔24個。
「雙獅繡球」樓
東側第1台,門券石上雕「雙獅繡球」圖案,造型古拙,從中可以體味明朝石刻的特色。
障牆
西側第2台(孫家樓)到山根城牆上建有障牆。
鋪房石礎,孫家樓頂上有4個石礎,形似鼓的一端,是建造房屋的木柱基礎,可知樓頂鋪房為磚木結構。
其餘地段原汁原味的長城,也有4個看點:
「忠義報國」樓
董家口西側第3台,門券石兩端分別鐫刻「忠義」、「報國」。敵台通道結構為迴廊式,房頂為藻井式,即向上逐漸收縮呈小平頂狀。
券門
董家口西側第5台往上的城牆,外側開一券門。其它各處都是內側開門,便於將士上下城牆。此處向外開,遇敵侵犯時可出城牆迎擊來犯之敵。
扁樓
董家口西側第6台,樓體扁長,南北向二券,北牆5個箭窗,南牆6個箭窗,俗稱六眼樓,比較少見。其北不遠的山尖上有架覘標,標有海拔高度為461.2米。
庫樓
在城子峪北河床上,當地稱為庫樓,在樓內外發現過大量武器,如箭鏃、石礌、火藥、鐵炮,最有價值的是3支母銃和24支子銃,為銅質,均鑄造於明嘉靖年間,隆慶年間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運來,是我國古代兵器史上火器由前裝式向後裝式過渡的實物例證。現部分在中國軍事博物館展出,其餘由撫寧縣文物管理所收藏。
周邊地區還有一處可看景點,距董家口3公里的鄒劉賀村有一關帝廟,規模不大,但壁畫和楹聯品位較高,如壁畫「關公辭曹」、「刀劈齊秦」,楹聯「秉燭非避嫌千里歸心思有漢,華容豈報德一時俠氣目無曹」、「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義同天」。
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董家口長城是在原北齊長城的基礎上重修的,修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為二等邊牆,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戚繼光重修為一等邊牆。董家口長城建築形式多樣,氣勢不凡,特別是在李家樓、陳家樓、耿家樓三座敵台入口的石券門條石上,分別雕刻有蓮花如意雲、雙獅繡球、攀枝蓮、鐵花等圖案,每幅圖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純熟細膩。 據中國長城學會會員、秦皇島市文化局研究員郝三進介紹,董家口長城保持原有歷史風貌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段長城無法企及的,而且數座敵台石券門上的造型雕刻也為國內僅有,究其淵源是修築長城的戚繼光將軍帶來的閩南文化在中國北方的具體體現。 據調查考證,董家口長城要塞保存得比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這段長城築成後,戚繼光從浙江金華府調來3000名「火槍手」,為穩定軍心,當年調來的軍士都帶來了家眷,在此安家守邊,保護長城。董家口就是一個典型的明代守城將士後代居住的村莊,作為明代守城將士的後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築的長城一直當作「傳家寶」加以愛護。現在,這些「長城後裔」尚有陳、李、耿、孫、趙、張等六姓,共計123戶439人。此外,這一帶山高路險,荊棘叢生,野獸出沒,人煙烯少,也是董家口長城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個原因。 沉睡了600多年的董家口長城要塞喜迎遊客,從秦皇島市區通往董家口長城的公路全長40多公里,乘車可直達長城腳下,有通向長城各關塞的山間小道,遊客用一個多小時即可登上最高的敵台和烽火台,一覽董家口一帶的長城雄姿,以及長城內外千山萬壑的壯麗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