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葛天氏傳說

 

 

 

葛天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上古時代的「聖皇」之一,是與「燧人氏」、「伏羲氏」等相齊名的人物。無論古代典籍中關於葛天氏的身份的記載有怎樣的差異,但有三點是完全一致的:一、他是上古時期對人類文明造肇有着重大貢獻的人物;二、他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上古系統樂舞的發明者、集大成者;三、他是個善於治理社會,能夠「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優秀政治家

葛天氏創造了我國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樂,並首創了道德規範「禮」。同時,葛天氏還是葛姓的得姓始祖。從地方史書、現存碑刻、民間傳說、考古遺蹟來看,葛天氏故里今有河南寧陵說與河南長葛說,2007年葛天氏傳說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目錄

名號來源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後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於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後人才稱之為「葛天氏」。

《詩經·采葛》記載

《詩經·采葛》中這麼寫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這首詩是描寫男女之間在采葛勞動中思念伴侶。「那采葛的人兒啊!一天看不到猶如三月未曾見面一樣!」可見這些相愛的男女們思念之深。那麼他們採回去葛滕幹什麼呢?《詩經·葛覃》解答了這個問題。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

是刈是藿,為絺為綌,服之無。

詩中「絺」為細麻布,「綌」為粗麻布。她們把採回去的葛滕經過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纖維,捻成線繩,編織成細麻布和粗麻布,為人們遮羞取暖,抵禦嚴寒。《詩經·風·鄭風》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計在溱洧河邊祀求愛情幸福的幽會。那些青年男女們拿着像征幸福的蘭草、芍藥互相玩笑贈送以寄託幸福相愛。《詩經·風·鄭風》是來自鄭國民間的詩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風格相吻合。

樂舞是伴隨着勞動的產生而誕生的,尤其是聲樂,它實際上就是人們集體勞動的號子,隨着歷史的發展演變而逐漸完善的一門藝術。

以上所列采葛、提取葛纖維編衣同「葛天氏」部落名號有什麼關係呢?細斟長葛「石固崗河遺址」的發掘報告便可以發現其中的奧密。「石固崗河遺址」發掘出房基7處、墓葬96座,更有11900件陶、石、骨器。報告中說那些房屋屬半穴式,居有穴居的某些優點,又有地面建築物的某些特徵,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由穴居向地面土木建築過渡形式。房蓋的形狀多類似圓錐形,以滕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再用樹枝和樹葉、葦草填塞,而後用摻草屑的泥塗抹。那種用滕枝交叉成骨架的即是葛滕。

得到在長葛開發葛根保健品公司的一張宣傳資料,資料上說經歷第三紀、第四紀漫長歲月,繁生出一種滕長百米,根重百斤,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這種植物莖滕單株覆蓋面積數十平方米,有這種植物的地方任何其它植物都難以生存。黃帝神農氏為解民疾苦,植五穀、嘗百草,歷游大山名川,發現這種特有植物既能充飢又能解毒,遂采其種子傳播四海,後人稱其為葛根。《黃帝內經》也載:遠古時期,先人們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編織葛床睡眠,用葛纖維紡繩織布,編葛鞋;用葛根充飢、醫病;葛根為華夏人類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

二十年以前,我同老城鎮(舊時古縣城)文化站長張水祥收集民歌時,一位久居長葛舊城的高壽老人曾告訴我們:解放初期縣城南城牆上長有一棵葛滕東西長二三十丈,覆蓋城牆面積有半畝大,每值春季枝葉茂盛,7-9月開米黃色小花兒,香氣浸人。他還說「長葛」的名子是由這棵葛滕而得來泥呢。

《中國通史》記載:大約5000年前,隨着農業的發展和手工編造技術的提高,紡織技術出現並發展起來。以葛天氏為首的部落酋長,將葛滕採集,以量曬清除外皮,或像《詩經》中所說煮去外皮和連接纖維之間的那些東西提取葛的纖維,然後再編結成布,做成衣服來替代用獸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獸皮不足而沒有衣服擋寒遮羞之急,將人類文明向前推進一步。在那生產力極低下的時代,穿衣吃飯是部落之民的頭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這種植物纖維編布做衣,怎麼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擁戴呢?部落之民推他為首領,稱他為上天下凡的神人,這樣「葛天氏」的名號便產生了。無怪西北大學教授強雲在《故鄉史話》中稱葛天氏不僅是樂舞的始祖,也是編布織衣的始祖了。

上古時候,寧陵叫葛,此地名源於一種植物名----葛。《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 lobata Ohwi。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複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水平低下的遠古人有莫大功用:一,葛花期7—9月,為長夏之精神振奮;二,花序、塊根,富含營養,可食用果腹;三,塊根、花序入藥,味甘辛平,入脾胃經,具有解肌發表、昇陽透疹、退熱生冿、殺毒止瀉之功效;四、莖皮纖維可以紡織,遮羞禦寒;五,葉為家畜優良伺草;六,種子可以食用、榨油。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新石器時代初期,葛天氏部族在葛地休養生息,其領袖葛天氏是位大聖人。《呂氏春秋》訓解:「<葛天氏>三皇時君號也」。《中國人名大辭典》:「上古帝王。」《辭源》:「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帝王世紀》:「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說明葛天氏是「三皇」時的一方君主。葛天氏發現、總結葛的養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葛天氏傳授、推廣用葛紡織生活、生產用品的技能、如搓經繩、編籃筐、制葛履、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綌」,紋理細的葛布稱「絺」。又用葛布縫製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體、禦寒防暑,使族人告別蠻荒,步入文明。《說文解字》曰:「葛,絺綌。」《本草綱目》:「<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詩經》中有「為絺為綌」,「絺兮綌兮,淒其當風」的詩句,《論語·鄉黨》有「當暑,袗絺綌」的聖語。為使天地人和諧相處,葛天氏草創了道德規範----禮。葛天氏時古人稱道的「理想之世」,《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

《竹窗詞·阮郞歸山寺樵歌》:「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史記·司馬相如傳》:「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正是在此和諧生存狀況下,葛天氏才創製了「葛天氏之樂」。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記述最詳。《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經專家考析,「葛天氏之樂」是我國音樂、舞蹈、詩歌、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之一,葛天氏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歷史淵源

中華民族從舊石器走向新石器時代。也就是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制進入父系(人類社會進入了知道父親的時代)制社會。從母系氏族制演變成父系制氏族部落聯盟(氏族部落與氏族部落聯盟管理社會制度)葛天氏是從母系制後期脫穎而出。是從母系風姓氏族部落分離出來(葛天氏),葛天氏然後葛天氏氏族,葛天氏部族,葛天氏部落族。遠古聯盟制時代葛天氏被推舉為聯盟共主(就是相當於今國家最高領導人)經歷四世紀被陰康氏取而代之。葛天氏部落經歷過渡到炎黃時代,葛天氏族部進入了葛天國(聯盟國家制度在當時管理方法成型,葛天國是炎黃以後的相當一個省或地區級)。在五帝時,顓頊時代封為嬴姓聯盟管轄的葛國(當吋也叫葛天國)。舜帝時代同樣是聯盟禪讓制度社會管理方式,封為贏姓管轄的葛國(相當於當今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其中一個省)。然後到大禹時代又封爵成為諸侯奴隸制度夏國管轄的葛國,第一任葛國國王(「葛伯」世襲)延續夏商周三代東周列國(史學家把它分成春秋戰國兩個時代,春秋是奴隸制瓦解期戰國是封建制形成期)公元前六百年上下葛國被宋國(春秋十二奴隸國之一)吞併西周朝以後到今天史稱世俗民間傳說叫葛伯國。葛姓的來歷就一目了然,失國後傳葛姓。

根據葛贊棟三十餘年執着探討研究尋根,走了全國很多省、市、縣、鄉、葛氏歷代家譜、家乘、宗譜、族譜等國家很多歷史書籍記載葛氏發源於河南省寧陵縣。西周有一支系葛姓(所謂的少數民族是當時沒有管轄到的地方稱為少數民族)從扶風郡遷往四川,葛伯國成為魯的附屬國時其中一支系遷往長社邑(長社邑春秋時代宋國滅鄭國圍長社邑今長葛市東北十五里<葛伯國國王葛伯王把權力交給侄子後,自己帶着家眷遷居到此地建立葛城繻葛。秦漢以後國家實行郡縣制,(梁郡、梁國郡、頓丘郡、扶風郡、潁川郡)葛氏在秦漢時期主要在梁國郡居住,還有遷往琅琊郡、頓丘郡、穎川郡、句容郡等。

據《中華物產》記載:「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條、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屬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國醫學常用的中藥材,我國天然資源蘊藏極為豐富。」

據考證,上古時期,今寧陵之地盛產葛,生活在那兒的部族對葛的諸多功效甚感神奇,從而把葛作為圖騰頂禮膜拜,其他部落的人也就把這個部落稱為葛部落。

當時,葛部落的人主要依靠葛生活。對於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水平低下的葛部落族人來說,葛有很多神奇之處: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節為長盛之花,聞之陣陣飄香,令人賞心悅目、精神振奮。葛的花、根既能食用以果腹,又能入藥以殺毒止瀉。同時,葛皮還可以編織成衣,遮羞禦寒。

葛部落有一位首領,名葛天氏,是一位大聖人,他帶領葛部落的族人在今寧陵這塊土地上以葛為食、繁衍生息。當時,葛部落獨成一體,有自己的武裝和明顯的界限,已經可以稱之為「國」。

葛國當時與商國相鄰,同為夏王朝的諸侯國。據《孟子》記載:「湯居亳,與葛為鄰。」開始時,商國僅70平方公里,葛國疆域較大。商湯實力壯大後開始伐夏,其第一仗打的就是相鄰的諸侯國葛。古時候,君王出征要祭神,葛伯卻不進行祭祀,結果為湯所敗。商湯從征服葛國開始,後來逐步推翻夏,建立商朝。湯征服葛國後,只將葛伯除之,葛國也不改國名,直到春秋時,葛國才被宋國所滅。葛國歷經夏、商、周3代,立國約1800年。

一代明聖

據傳,以葛為圖騰的葛部族的領袖葛天氏是位大聖人,《呂氏春秋》、《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源》、《帝王世紀》均有記載,分別為「葛天氏,三皇時君號也」、「上古帝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後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這些都說明葛天氏是「三皇」時期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發現葛的養生保健作用同時,還推廣用葛搓繩、制葛履、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綌」,紋理細的葛布稱「絺」。葛天氏還號召族人用葛布縫製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體、禦寒防暑,使葛部落的人告別了靠獸皮、樹葉遮體禦寒的歷史。因此,葛天氏又被稱為「編織鼻祖」、「穿衣始祖」。同時,葛天氏利用葛藤搭建「葛天草廬」,以遮風雨、擋野獸,讓有巢氏時代在樹上的居巢轉變為地面上的草廬,使人類結束了為避禽獸在樹上居住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開創意義。

現今的葛姓,尊稱葛伯氏為始祖。《風俗通》曰:「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曰:「葛,古葛天氏之後。」《百家姓姓氏溯源》曰:「葛姓源於葛天氏。」後世子孫奉葛天氏名號為姓氏,尊葛天氏為葛姓始祖。

文化

葛天氏文化主要由葛天氏首創的道德規範「禮」和葛天氏之樂組成。

葛天氏時期是古人稱道的「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葛天氏在葛部落建立了崇尚自然、生活安樂的遠古和諧社會。寧陵縣文化館研究人員認為,加強葛天氏研究與保護,對於今天學習和繼承先祖的高尚情操,以優化民眾的道德風尚,促使為富裕、文明、和諧的新社會無私奉獻,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幾年來,寧陵通過一次次的學術研討會及大力推介,逐漸確立了中國最早的歌舞發祥地的地位。而這一地位的確立,其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葛天氏創製的葛天氏之樂,葛天氏為此被稱為中國音樂、舞蹈的始祖。據考證,葛天氏創製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樂舞,開中華音樂、舞蹈、戲劇文化的先河。

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路史》記述最詳。《呂氏春秋·古樂篇》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見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路史》卷七在說明葛天氏名號後曰:「及其樂也,八土捉介操尾叩角亂之,而歌八終。塊瓦缶,武躁從之,是謂『廣樂』。」由上可知,「葛天氏之樂」又叫「『廣樂」,其表演人數可多可少,少則三人,多則八人;其道具是頭飾牛角,手揮牛尾;其舞蹈則是祭祀、勞動、捕獵等生活情景的再現;其音樂是敲擊樂器塊椨瓦擊缶等產生的聲響和節奏;其觀眾也隨着音樂節奏踏步唱歌;其編排是按內容分為八部分,形成了完整的音樂歌舞劇目。漢代還流行於宮廷和民間。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嶺為之震動,川洛為之盪波。」由這些記載可見,古老的葛天氏部落是個能歌善舞的部落。葛天氏創製的葛天氏之樂,是由操牛尾的3人共同完成,內容有8個部分,無論從其規模還是從複雜程度來看,已相當完整,可以完全稱之為「歌舞」。這種歌舞形象,是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時,表達對農耕、畜牧等農業活動的重視與祈願心理,它與歷朝代的詩、詞、歌、賦一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一個階段。

中國古琴協會會長吳釗、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玉潔等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後認為: 「葛天氏之樂」是我國有文獻記載的第一支音樂歌舞,故它是中國音樂、舞蹈、詩歌、劇目的重要源頭;襲伏羲之號的古代帝王「葛天氏」則是我國音樂、歌舞的始祖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寧陵縣則是中國音樂之鄉、歌舞之鄉。

隨着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葛天氏之樂」至帝堯時變為「大章」,帝舜時為「韶樂」,帝禹時為「夏樂」;以至後來的官方武舞干戚、文舞羽旎、民間散樂、夷樂等等。「葛天氏之樂」八部分歌舞在今天的寧陵,經過數千年流傳已不夠完整、瀕臨滅絕;但寧陵民間一些音樂、歌舞中仍保留有許多「葛天氏之樂」的痕跡。進一步研究、挖掘、恢復我國這一音樂、舞蹈的「活化石」,拯救民族音樂、歌舞之根、之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狀

2007年4月,在中國寧陵葛天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書法家協會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洛陽社會科學聯合社、山東理工大學、商丘師範學院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歷史、文學等權威專家學者,通過研討後得出結論: 葛天氏是華夏音樂、舞蹈的始祖,寧陵是音樂歌舞之鄉,葛天氏時期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和諧社會形式。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寧陵縣上古時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寧陵為葛、權、葛伯、諸葛四姓發源地。這些專家學者在實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遺址等史跡遺存後呼籲,加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1]

參考文獻

  1. 葛天氏傳說,搜狗,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