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獲得性
圖片來自丁香園社區

獲得性亦稱「習得性」。與「本能」相對。人或生物在後天生活中由學習得來的心理特性。如語言知識技能技巧價值觀念、道德規範、行為習慣等。獲得性與本能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如幼兒生來具有發音器官,能發出聲音,這是本能,但說話非本能而屬習性。兒童可能學會說漢語、日語、英語或其他語言,這是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下獲得的習性。

目錄

網絡解釋

獲得性亦稱「習得性」。與「本能」相對。人或生物在後天生活中由學習得來的心理特性。如語言、知識、技能和技巧、價值觀念、道德規範、行為習慣等。[1]

人或生物在後天生活中由學習得來的心理特性,稱「習得性」。習得是指個人經歷了失敗與挫折後,不能做好自我心理調整,長時間的產生高焦慮或其他消極情緒,在面臨新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與行為。習得性厭惡是指個體在後天的成長中由於環境和他人的影響,加之自身腦的發育,發展出一種對特定事物的厭惡感,這種厭惡感不是先天就存在的,是習得而來的。[2]

簡介

獲得性能否遺傳頗多爭議。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及其後繼者認為,父母的某些習性可以遺傳給子女,代代如此,導致物種進化。德國生物學家魏斯曼等則認為,習性不可能遺傳,但能改變身體的某些結構,通過遺傳素質來增進後代學習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