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迪亞·戴維斯
莉迪亞·戴維斯 Lydia Davis,(1947年7月15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以其簡短而又極富創造力的短篇小說而聞名於文學界。同時也是一名長篇小說作家、散文家。
是紐約州阿爾巴尼大學(University at Albany in New York state)的創意寫作教授。
目錄
出身書香門第
父親羅伯特·高漢姆·戴維斯(Robert Gorham Davis )在史密斯學院教授英語文學。她的母親是老師兼是作家。
1957年,她的父親轉任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0歲的戴維斯和父母一起搬到紐約市。
1965年,就讀於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並在大學一年級時結識了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戴維斯和奧斯特畢業後他們居住在巴黎和法國南部,在那裡從事翻譯工作,收入微薄。
對於戴維斯來說,翻譯仍然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她從莫里斯·布蘭科特(Maurice Blanchot),米歇爾·萊里斯(Michel Leiris),古斯塔夫·弗勞伯特(Gustave Flaubert)和皮埃爾·讓·喬夫(Pierre-Jean Jouve)的著作翻譯無數。她翻譯的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斯旺之路(Swann's Way)》(2003)和弗勞伯特(Flaubert)的《寶夫人》(Madame Bovary)(2010)的版本都廣受好評。
作品風格
戴維斯讀過美國散文詩人後,她獨特的短篇小說品牌開始形成,在那之前,她一直在嘗試撰寫更具傳統結構的短篇小說,但一直沒有成功。
她發現自己的利基市場是將平庸之作提升為發人深省的簡短敘事。其後,他以其簡短而又極富創造力的短篇小說而聞名於文學界。[1]
她的故事很簡短,有時只是一行,以至於它們被不同地稱為詩歌,觀察,寓言,笑話,格言和軼事。
戴維斯(Davis)雖然早就因她的翻譯而廣受讚譽,但仍等了很長時間才獲得小說的批評。
著作
最為著名小說
1976年,出版的《第十三個女人和其他故事》(The Thirteenth Woman and Other Stories)。
Break It Down
1986年,她的第四個系列作品,隨後,她獲得了特別是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的追捧,並重新發行了她的一些早期收藏。她因對當代作家喬納森·弗蘭森(Jonathan Franzen),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米蘭達·朱爾(Miranda July)和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產生了影響。
彙編寫了30多年的故事
2009年,出版《短篇小說》收集到的30多年的故事,彙編寫發表出版。
2014年,出版小說《故事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tory,1995)中,一位作家試圖通過寫一本小說來與男友分手。
2019年,《隨筆》是她的非小說類作品的集合。
翻譯作品
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
古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等法語小說新譯本。
婚姻
獲獎與榮譽
1987年,她入圍了PEN /海明威獎,這一重要文學獎的決賽。
1999年,被法國政府任命為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2]
2003年,獲得了麥克阿瑟基金會獎學金。
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短篇小說組。由FSG出版的《困擾種種》獲獎。
2010年,翻譯《包法利夫人》刊登在《花花公子》,並且因而得到廣泛正面的迴響。
2013年,獲得了美國藝術與文學獎優異獎、人文獎和布克國際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