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駐泰國大使館
英國駐泰國大使館 |
---|
|
英國駐泰國大使館(英語:British Embassy Bangkok)是英國派駐泰國的最高外交代表機構,在1947年開館,前身是1856年英、泰兩國簽署《寶寧條約》之後所設的英國駐曼谷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1895年升格為公使館)第一代館址位於昭拍耶河河畔,與石龍軍路只是一河之隔;第二代館址則位於奔集路和無線電路的交會處,在1926年完工。第二代館址所在的地區本來是郊區,卻在20世紀末改建為商業區,成為市中心的核心區域。雖然和旁邊的高樓大廈相比,大使館仍然保持着綠意盎然的狀態,不過英國外交部已經在2007年和2017年把大使館分批出售給中央集團,創下了泰國的土地成交紀錄。
目錄
歷史
開館
英國在1856年《寶靈條約》生效的同時在曼谷開設領事館,由奚禮爾擔任英國首任駐泰國領事。本來領事館在曼柯廉縣租下了一塊土地,不過過了不久,泰王拉瑪四世就把位於昭拍耶河河畔,與葡萄牙領事館相鄰的一片土地送給英國領事館,以示慷慨。領事館館舍在1876年竣工,當時沿着昭披耶河河畔興建的石龍軍路剛剛開通,和館舍只是一河之隔。
領事館在1895年升格為公使館,自1900年代後,館舍又增建了數棟樓房,包括公使官邸、兩座監獄和一座法庭。公使館館本來設有一支旗桿,卻被風暴摧毀,於是館方耗資500英鎊從香港購入鋼材,豎起另一支旗桿,取而代之。
這支旗桿在當時是曼谷最高的旗桿,不過外交部和英國工務局都要求副領事賠償,因為政府認為,這支旗桿沒有必要弄得那麼鋪張。放置在館舍裏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在1903年揭幕。
遷往奔集路
公使館所在的地區在1902年巴健特公使履新的時候已經變得非常繁忙。附近的稻米磨坊、河道以及路面交通都會造成污染;附近一家寺廟每天早上都有鳴鐘的習慣,公使館對面還設有一家由意大利籍女子斯塔羅夫人(Madame Staro)開辦的酒吧。附近地區所產生的污染和噪音令公使館大受影響,於是巴健特便提議把公使館遷往別處,不過起初英國政府對此並不感到興趣。直至1922年,公使館才買下一片位於奔集區,佔地12acre的新地段,並把原來的館址賣給暹羅政府,改建為曼谷郵政總局。
公使館從暹羅政府手中獲得一筆總值11萬英鎊的資金,這樣他們既可以向新館址原來的業主,富商乃樂支付購地的費用,也可以興建新的館舍。新館址位處郊區,土質鬆軟,所以公使館遷址的決定在當時曾經受到很多人的反對。新館址在1926年啟用:新館舍是公使館的主辦公樓,也是公使(現為大使)的官邸。戰爭紀念碑在1923年揭幕,維多利亞女皇雕像和旗桿也在新址完成重置。
英國公使館在1947年升格為大使館,由傑佛瑞·湯普森(Geoffrey Harrington Thompson)擔任英國首任駐泰國大使。之後館舍又增建了數座樓房,不過和周邊在20世紀末改建為商業區,設有豪華酒店、辦公樓、公寓、商場的地段相比,英國大使館館址仍然是一個綠意盎然的地方。
售地重建
英國外交部計劃把某些使領館降格,運用節省下來的成本進行其他工作,於是在2006年把面向奔集路,佔館址總面積四分之一,佔地9萊(1.4公頃;3.6畝)的土地賣給吉拉提瓦地產公司(Tiang Chirathivat Real Estate Company)——這家公司的擁有者就是中央集團的東主。為了賣走這幅土地,使館便把維多利亞女皇雕像和戰爭紀念碑搬到別的地方;中央集團後來在這裏興建了一座名為尚泰領使商場的高檔購物中心。
英國外交部又在2017年賣出館址剩下的部分(佔地23萊,即3.7公頃或9.1畝)。這次中央集團以每平方佤(4平方米)200至220萬泰銖的價錢,再一次投得英國大使館的地皮,成交價為180億泰銖(4.2億英鎊);這也是當時泰國歷來最大的一筆房地產交易。2018年1月,英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證實他們已經向中央集團和香港置地合組的財團賣出英國大使館的地皮,並表示英國駐泰國大使館即將遷往友邦沙吞大樓(AIA Sathorn Tower)辦公[1]。戰爭紀念碑將在使館搬遷的同時遷往英國人俱樂部的所在地,不過維多利亞女皇像並不會遷往別處,而是和使館所屬的地段一同移交給中標的財團[2]。
參考文獻
- ↑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British Embassy Bangkok moves to a new home for the 21st century - GOV.UK (新聞稿). 2018-01-31 [2018-02-02] (英語).
- ↑ Rudgard, Olivia. Queen Victoria statue in Bangkok lost to the nation after embassy moves to office block. The Telegraph. 2018-01-31 [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