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
苗繡是指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着不同的形式與風格,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
- 中文名:苗繡
- 外文名:Miao Embroidery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二OO六年
- 申報地區: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
- 遺產編號:Ⅶ-22
目錄
歷史源流
苗繡,苗族的刺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楚繡、與湘績、漢繡同流而異源。古代苗族婦女養蠶主要是為了獲得製作刺繡使用的絲線。苗繡主要用於裝飾衣服,也用在褲腳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欄杆形式圍在肩膀和袖口。黔東向苗族的盛裝刺繡,衣飾部位不是欄杆形式。苗繡針法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幾種,其中辮繡、結繡是苗繡中特有。辮繡是先將8根或12根同色絲線納成「辮子」,然後再迴旋綴於底布成花,多用於「男性之衣」(「鳥爸」)的盛裝中,繡品風格粗獷凝重。結繡則將絲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抽針,如此反覆插滿成花。苗繡圖案多是鳥、魚、花、果子。在盛裝的大型圖案中,出現龐大、兇猛的動物,如龍、大象、獅子等。龍在苗繡中有蟲龍、水龍、牛龍等形態。黔東南苗繡圖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釋為與神話傳說中的圖騰有關。苗繡一般先在繡布上繪或貼上圖案。黔東南苗族婦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繡,而是先製成與裝飾部位大小相同的繡件,再綴到衣物上相關部位,這樣一方面便於操作,也便於單獨取下來保護或替換。苗繡是苗族人的文化讀本。從啟蒙開始,苗族人就可以從苗繡里學習生活常識,認識草木動物,學習紡線耕田,了解節日習俗,解讀神話、宇宙天體等,無所不可。乍一看這本「書」,羅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隨意,缺乏歸納,但如果仔細閱讀,你便會發現,它所表現的內容也都是經過了嚴格選擇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輩輩獲得的人生智慧,都隱藏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苗繡故事中。苗繡一直無聲無息深藏不露,20世紀後半葉才逐漸被發現。有趣的是,它被發現的時間與讀圖時代幾乎同步,苗繡本身的藝術特質和讀圖時代的美學趣味顯然不謀而合。神秘的氣息,獨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飽滿的情感,讓我們驚嘆相見恨晚。目前,民間手工技藝的主導傳播形式多依託出版物或博物館等相對靜態的媒介,傳播途徑單一。實際上,民間手工藝的文化形態非常豐富。以苗繡為例,其非物質文化形態至少包含三種:苗繡中的圖案,苗繡的針法和繡法,苗繡中承載的文化等。這些豐富的內容僅僅依靠靜態形式傳播顯然是不夠全面和詳盡的。尤其是苗繡的刺繡技法十分複雜,無法僅僅依靠靜態形式記錄,藉助攝像和三維動畫等形式能更好地記錄和還原刺繡複雜的過程。另外,傳承主體的口述記錄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傳承的一種重要形式,利用視頻記錄顯然比單純用文字記錄更為方便、生動、鮮活。移動互聯網上靈活多樣的數字化觀看模式可以改變傳統出版物和博物館等媒介相對靜態和單一的展示方式,觀眾能進行個性化的選擇,深入、反覆地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1]
地域分布及藝術特點
由於地理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兩大因素,苗族服飾有着「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差異。服裝款式、紋樣千姿百態,色彩及圖案保留着原始性,帶着鮮明的民族特色,凝聚着獨特的民族精神、氣質、情感和歷史文化。 從繡法上來說,苗族刺繡大致有:平繡、鎖絲繡、扁帶繡、梗邊繡、打籽繡、布貼繡、堆繡、錫片繡、破線繡、辮繡、挑花等,下面是對各種繡法的粗淺梳理、
平中出奇——平繡=
地理分布:黔東南台江、施洞、榕江平永、八開,三都都江和丹寨雅灰等地。 平繡在各民族刺繡中運用廣泛,是最普通的繡法之一。所不同的中苗繡中的平繡往往與剪紙結合在一起,在布坯上貼好紙模後再平針走線將花樣覆蓋。平繡單針單線,講究針腳排列均勻,紋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繡中融入了很多獨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塊畫面上,為了避免平針運用帶來的長距離造成的繡線鬆散,繡工們巧妙地增加斷面,縮短走針,使繡線牢固貼在繡布上,也以此表現出動物的脊骨、龍魚的鱗片或牛的毛旋,邊緣再以鎖繡蓋住針腳,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畫面富有裝飾性、層次感和立體感。
如錦似緞——破線繡
地理分布:台江,施秉縣雙井、馬號。 「破線繡」也稱劈絲繡,是平繡中極為特殊的一種,工藝精湛、美輪美奐,可與我國四大名繡相媲美。破線繡將普通的絲線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細線再穿針引線,絲線破開後會起毛易斷,繡工們剝開嫩皂角,取出裡面透明的漿液包成一團,在繡花前將針線從中穿過,使絲線平順挺括、光亮緊密,然後用平繡的針法,將紋樣鋪滿,不留空隙。這樣的繡品光滑細膩,精美華貴,具有綢緞般光澤,是苗繡中的精華。
立體浮雕、肌理質感——縐繡、辮繡
地理分布:台江台拱,雷山丹江、西江。 與破線繡的細膩、鮮艷不同,縐繡粗獷、古樸。皺繡盛裝流行於貴州雷山西江等地,主紋為雙龍搶寶,皺繡是苗繡中一種非常獨特的傳統刺繡,至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工藝繁複,先用自製的編籃把8-12根絲線編成均勻的小辮,以傳統的剪紙圖案貼布為底,依據圖樣將絲辮釘地圖上,每釘一針都摺疊一次,使絲辮縐褶起花,完成後,圖案凸現在外,猶如浮雕。縐繡講究紋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對於動、植物的表現非常獨特,同時費工費線,常用於特等盛裝上。 如果把打好的絲帶辮子平平的盤成圖案縫在布上,這就是辮繡了,它就好像是縐繡的簡易版,卻也別有一番風趣。辮繡紋理清晰、圓潤飽滿,獨特的凹凸有置,使圖案更加的生動並富有靈氣。
軸繡的奇葩——馬尾繡
地理分布:三都水族地區。 馬尾繡是軸繡的一種,製作方法是,用細線碾裹3—5根馬尾毛(白色馬尾最佳),馬尾繡的再將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着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線繡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畫龍點睛——梗邊打籽繡
地理分布:台江、革一。 當繡工用緾絲線在圖案邊緣釘出框架之後,接下來就會用打籽繡等其他繡法來將圖案填滿。打籽也就是打疙瘩,每次回針到布面,先將絲線在針上繞兩、三圈,然後插入布,形成打結的樣子,完成後,圖案上竟像鑲着很多彩色的小珠。台江革一地區喜用緾絲白線為邊,以朱紅、線綠各色絲線打結成花,形成以花草、鳥紋為主的水雲式風格圖案。
經緯間的錦繡——挑花
地理分布:花溪、畢節、黔西。 挑花是苗繡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技法,其特點是根據布的經緯入針,其圖案多呈幾何圖案。挑花分為十字挑花和平挑兩種:十字挑花以十字為基本單位,在布的經緯線上走出橫豎兩條呈十字交叉的構圖方法,這種技法以貴陽花溪一帶最為著名。平挑在每一個塊面上只單一地依經線或依緯線走線,其畫面仿佛織錦一般,所以也稱為織錦或納錦,其構圖時數紗而做,所以也稱數紗繡。挑花的幾何圖案蘊藏着苗族的古老的故事,不同色彩和圖案或代表山川、或代表家園或代表人物。同時各地的挑花用料也不同,粗獷的用毛線,細膩的用絲線,不同地域差別極大。
鉸綾鑲羅——貼布與堆花
地理分布:凱里、丹寨、從江,施洞等。 絲綾堆繡有着悠久的歷史,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我國的荊楚一帶就有了這種工藝的雛形。 貼布繡是將色布剪成花樣,再釘在繡布上形成花紋的技法。在凱里舟溪一帶,人們用彩色絲絮片剪成1至2厘米的角狀小片貼好,再以緾絲線壓邊,形成牛角紋、水車紋、鋸齒紋和卍紋交織的畫面,工藝十分精湛。在丹寨的古衣中,人們以自己織染的邊帶以條狀或鋸齒狀釘在衣邊,形成衣擺。在惠水,姑娘們更偏愛以三角形的色布縫在裙腰上,在普定,人們則往往以白布花樣貼於黑布,或是相反。 堆花與貼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將色布剪成方塊或三角,再一層疊一層地貼在襯布上形成圖案,運用色差,使圖案顯現立方體透視的視覺效果。
=錫繡
地理分布:劍河。 錫繡主要流傳於劍河的滿天星、高丘一帶,人們將特製的錫箔剪成細條並卷邊,再用線釘在布上,間有刺繡,形成黑在銀花的繡片。主要紋樣的卍字紋和壽字紋,一般用作衣背和圍腰的裝飾。*[2]
傳承
十多年來,石麗平一直致力於苗繡事業,不僅為傳承和弘揚松桃苗繡做出了重大貢獻,更為該縣廣大農村婦女開闢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曾深藏於群山之中的松桃苗繡,如今已經被聯合國以及中國外交部定為外交禮品,在國際上展現苗家傳統技藝的風采。 石麗平,1966年出生於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一個偏遠的苗族山村,從小受到苗族文化薰陶的她,對苗繡有濃郁興趣,她認為苗族刺繡,是苗族文化的縮影與結晶,保留了部分老一輩遺留下來的生活習慣和刺繡風格。生長在苗鄉山寨的石麗平,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樣,從小開始接觸苗繡。據石麗平說,苗族女孩從5歲左右就開始學習刺繡,12歲便可以獨立完成苗繡,並會將其用於製作衣服、鞋子和床單來作為自己的嫁妝。 石麗平說,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也使得傳統的苗繡手工技法逐漸的失傳。為了傳承和推動苗繡的發展,石麗平幾乎踏遍了所有的苗寨,記錄當地的刺繡技術,並走訪全國各地學習其他刺繡風格。終於在2008年,經過八年的籌備之後,石麗平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建立刺繡行業標準的企業——松桃梵淨山苗族文化旅遊產品開發有限公司。「最開始,公司只有三名繡娘,」石麗平說,「由於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純手工製作的,所以製作一件苗繡產品可能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現在,公司擁有一支約260名專業繡娘的團隊,並即將與藝術院校及時尚公司合作,以創新苗繡工藝。 石麗平將貴州文化的各種元素融入到她的刺繡系列中,從花鳥蟲魚、日月山川,到傳統舞蹈和民族風俗,來製作用於日常使用和裝飾用途的刺繡產品。以最近製作的香包為例,石麗平說:「這款香囊我們不僅使用了苗繡技術繡上我們這裡的『幸福花』山茶花,而且以貴州的牙舟陶器作珠,最後以苗藥填充。」 在石麗平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展示苗族民間舞蹈的「苗族花鼓舞」系列被外交部定為外交禮品。2013年,「鴿子花旋極圖」被聯合國定為聯合國禮品。2015年,松桃苗繡註冊國際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標誌着松桃苗繡成為貴州旅遊的商品品牌。 幾年的民族文化傳承之路讓石麗平意識到,開發苗族文化商品,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更是扶貧開發的大事業。石麗平說,她不僅想普及苗族刺繡,還想為當地婦女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以幫助她們謀生。到今天為止,她的公司已經幫助130多名低收入者脫貧,而她的苗繡民族工藝產業已累計帶動4000多人就業,這四千繡娘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外務工的返鄉人員和留守婦女。 石麗平說:「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巾幗不讓鬚眉。」 楊月明和石麗平一起工作了兩年。作為公司從零學習苗繡的年輕一代,她這樣評價石麗平:「她是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只要她定下了目標,就會咬緊牙關努力實現。她同時也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在開發一項新產品時,她總是能兼顧文化傳承及行業前景。」 石麗平的成績也得到了當地人民的認可,她於2018年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帶着對自己的民族和手工藝的自豪感,石麗平穿着自己親手製作的苗族傳統服裝到北京參加了會議。石麗平說:「我穿的衣服展示了我們所要傳承的苗族傳統技藝和我作為一個苗族人應有的文化自信。我將把我們的文化帶到所有我去過的地方,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一起為文化傳承出力。」*[3]
參考來源
- ↑ 材料一:苗繡,苗族的刺繡。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楚繡、與湘績、漢,來源:于振海網 發布時間:2020-02-27 19:47
- ↑ 貴州苗繡種類及其發展傳承,行知部落
- ↑ 推動苗繡傳承 開拓致富道路,中國日報網 發布時間:19-04-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