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簡稱:花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為「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瓜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

花絲鑲嵌工藝起源於春秋戰國金銀錯工藝,在明代中晚期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尤以編織、堆壘技法見長,而且還常用點翠工藝,取得金碧輝煌的效果。 對寶石的大量運用和完善了寶石鑲嵌工藝,是明代花絲鑲嵌首飾對中國傳統首飾的最重要貢獻,它改變了中華民族傳統首飾重紋飾輕寶石的傳統。清代寶石資源逐漸枯竭,採用點翠和燒藍來替代寶石的位置。而今,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於北京、成都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北京花絲鑲嵌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花絲鑲嵌工藝的特色。

2008年6月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2月昭儀珠寶公司與唯一國家級傳承人白靜宜合作在北京宋莊小堡村藝術東區建立了國家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基地。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花絲鑲嵌

代表工匠:明代陸子岡

起源:春秋戰國

原料:金、銀、銅

別稱:花嵌工藝

盛行時期:明中晚期

技法:掐、填、攢、焊、編織、堆壘

結合:「花絲」和「鑲嵌」

內容介紹

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往往是多種工藝的結合,製作工序較為複雜,首先要製成胎型,施以花絲、鎪、鏨等工藝,再經燒焊,製成半成品,然後經過酸洗、燒藍(塗以釉料)、鍍金或鍍銀、壓亮、鑲嵌寶石等而成。

花絲鑲嵌包含兩種工藝:花絲是用金、銀做原料,拔成細絲,編結成型;鑲嵌就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整個工藝過程很繁複,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壘、編、織方法,將花絲成型,加以燒焊;再咬酸(酸洗)後燒藍或鍍金銀,再提亮。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鑲寶」(珍珠寶石)。往往還要「點翠」,不是點綴翡翠,而是把翠鳥的綠中閃藍的羽毛,貼在花絲的空白點上(文物市場所賣老首飾,上面的翠藍色,用手一摸,往往掉下絲來,即翠鳥的羽毛)。

自古帝後的服裝配飾、鳳冠等,就採用翠鳥鳥羽作為裝飾,經歷漫長歲月仍是光澤如新,鮮艷閃亮。點翠使用的翠鳥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話稱「大條」,尾部羽毛八根,行話稱「尾條」,故一隻翠鳥身上一般只採用大約28根羽毛。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曾為此寫到:「多材信為累,嘆息此珍禽」。1933年,中國最後的點翠工廠終於關閉,原因是翠鳥羽毛已經絕市。後因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過於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所取代。

發展歷程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就已有雛形,戰國時期的金銀錯、唐代的金銀平脫是它的前身,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唐代"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 為代表。

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花絲製作中心。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湧現,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是一門傳統的宮廷藝術,其工藝複雜而且繁瑣,花絲工藝基本技法用八個字來概括即為:掐、填、堆、壘、織、編、攢、焊。

這八種技法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次序上的搭配。 鑲嵌工藝主要依附於花絲工藝,或言之花絲工藝也突出了鑲嵌工藝。從明清時期的北京花絲鑲嵌技術上看來,鑲嵌工藝主要分為銼、鎪、崩、擠、鑲等幾種。

其技藝精湛,造型優美,品種多,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凝聚着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因宮廷設立了手工業作坊和手工工廠,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得以交流,並融合少數民族工藝美術之長,成為了宮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花絲鑲嵌的代表作品有明代的萬曆皇帝金冠、清代的金甌永固杯、銀六方盆金桃樹盆景、金嵌珠寶朝冠頂、現代的珠寶天壇祈年殿、中華世紀龍等。

相關資料

花絲鑲嵌以北京最精。北京為元、明、清三代帝都,海內外金工工藝匠人集中,皇帝後宮女子大量需要裝飾品,窮極奢侈,所以在老北京的大柵欄、花市和東四西四牌樓,就有一百多家金店銀樓,生產這種花絲鑲嵌。花絲鑲嵌有兩種用途:

一是實用品,稱「件活」:有手鏡、花插及各種各樣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瓏;同一品種,則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魚、鴛鴦、天鵝等形狀。主體成為容器,外形加以裝飾或變形,如天鵝頭部、羽翼,以花絲組成,並鑲嵌珠寶的冠頂、眼睛等。

二是陳設品,名「擺件」。花絲鑲嵌的擺件,大體分為四種傳統類別:爐薰,動物,建築物和人物。如建築物類中的寶塔,通體用花絲編壘,塔頂用寶石做瓦,匾額用象牙,鈴鐺用銅鍍金,基座用花絲包墨玉做磚。處處顯示出花絲工匠的精巧手藝。花絲鑲嵌到二十一世紀,已經有更大的創新,如金、K金、銀、玉相結合,更為燦爛華麗,也更表現出構思的奇巧。

傳統的北京花絲鑲嵌的器物涵蓋的種類很多,大的方向上包括宮廷日常用到的盒、盤、碗、杯、擺件、茶具、酒器、如意、首飾等,每個大的方向上又包含着許多具體的物件,如首飾中包括帽飾、頭飾、扁方、髮簪、手鐲、戒指、指甲套等等。題材受宮廷文化的影響,主要選取龍、鳳、如意、壽桃等代表吉祥尊貴的造型,不同於民間的金銀製品,龍、鳳是古代民間所不能使用的造型,金光閃閃、不惜材料的造型使得北京花絲鑲嵌可以不顧忌成本,沒有大小的概念,只是為了滿足於皇室的需要。

當時生產的金銀器具以鏨花為主,先用錘子將金銀片敲打成器形,再用鏨子鏨出凸凹花紋,上邊用花絲圍成石碗,鑲嵌進各種寶玉石,或以數種寶玉石用金銀絲聯綴起來製成器皿。明朝京城花絲鎬嵌工藝中的堆、壘、織、編,掐,填、嵌,鏨等技法已樣樣俱全,尤其是編織和堆壘難度較高的技術運用巳十分純熟。到了清代隨着社會需求的增加,行業走向專業化生產,分有實作,鑲嵌作;鏨作、燒藍作、點翠作、包金作等十多個小行業。

辛亥革命後,宮廷藝術散落民間,金店,銀樓紛紛開張,據統計達一百多家,花絲鑲嵌行業極為興旺。京城花絲鑲嵌大體分類有器皿、建築造型、動物造型,人物造型,此外還有各種首飾等。如故宮角樓九龍壁、瓶、熏、獅,龍、「麻姑獻壽」、耳鉗、領針,袖扣,戒指,手鐲,項鍊等。

製作材料

花絲鑲嵌由於完全由金銀絲製成,所以也被稱為「細金工藝」。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要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單以工序的繁瑣程度而論,花絲鑲嵌在燕京八絕中位居前列。正是由於其用料珍奇,工藝繁複,歷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如果說花絲鑲嵌的精髓在花絲,那麼後期的鑲嵌則可以起到畫龍點晴的妙用。

最常見的鑲嵌方式是包邊兒鑲,也叫包口鑲。石碗的製作,行話叫「圈石碗」是重頭戲。先要將銅片壓製成合適的厚度,而這個度全由師傅們憑着經驗掌握。把壓好的銅片剪成條狀,用來隈成碗邊兒。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碗沿兒和碗底兒是焊在一起的,然後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難。把石料放進石碗裡,然後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話叫「扣邊兒」。這時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進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經驗的工人製成的石碗,會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包住。包邊兒鑲通常用於普通石料,象鑽石、紅寶石等小巧珍貴的石料如果裝進石碗會損失原有的魅力,這時就需要傳統的鏟釘兒鑲了。鏟釘兒鑲是將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兒。先要根據寶石的大小挑選鑽頭。不過,畢竟沒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鑽頭,所以,在打眼後還要用銑刀進行最後的修補。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與鑲嵌相得益彰,共同演繹着「燕京八絕」的精妙之處。

製作工序

花絲鑲嵌的基礎是花絲。花絲拉制前,要將銀條放在軋條機上反覆壓制,直到成為粗細合適的方條狀後,才能開始正式的拉絲。手工拉絲是幾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也叫拔絲。拉絲板是專用的拉絲工具,上面由粗到細排列着四五十個不同直徑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鑽石製成,最小的細過髮絲。在將粗絲拉細的過程中,必須有大到小依次通過每個眼孔,不能跳過。有時需要經過十幾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細絲。最初拉制的銀絲表面粗糙,要費很大力氣,經過幾次拉制後才逐漸變得光滑。

工藝步驟

拉絲

拉絲是花絲鑲嵌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同型號的花絲都是師傅從拉絲板中一條條拉制出來的。拉絲板的眼孔通常是用合金和鑽石製成,最小的眼孔比頭髮絲還要細,最大的直徑4毫米,最小的直徑只有0.2毫米。從拉絲板中拉出來的單根絲在行內被稱為「素絲」,需要兩股或兩股以上的絲通過搓製成為各種帶花紋的絲才可以使用--這也就是「花絲」之名的由來。最常見的花絲是由兩三根素絲搓成的,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樣式。更複雜的花絲還有拱線、竹節絲、螺絲、碼絲、麥穗絲、鳳眼絲、麻花絲、小辮絲等林林總總近20種。

掐絲手藝

掐絲手藝就是純手工製作,就是用鑷子或鉗子將花絲掐成各種紋樣的工藝,粘焊在器物上,掐絲工藝是花絲鑲嵌工藝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難掌握的技術。 填絲

填絲也叫平填,俗稱填花絲,是將製成的花絲圖案平填在規定的圖案里,填絲是花絲工藝中最單調也是花絲鑲嵌手工藝里最費時的工序。

焊接

焊接是將製成的紋樣拼在一起,通過焊接組成完整首飾的工藝過程。

花絲鑲嵌的攢工藝

花絲鑲嵌的攢工藝就是把零部件組裝在一起叫攢

堆壘

堆壘是用堆炭灰的方法將碼絲在炭灰形上繞勻,再壘出各種形狀,並用小篩將藥粉篩勻、焊好的工序過程。

織編

織編和草編、竹編是一樣的,只不過金、銀編織難度大些,這要有經驗的藝人手勁均勻才能編織好。

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花絲是在方寸飾片上,用銀絲掐制出各種不同的圖案,花絲工藝晶是用不同型號的金銀或銅絲,經過加工製成的。鑲嵌則是把珠寶翠鑽、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再把金銀、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組合在一起,鑲嵌到帶鈎、壺、樽、燈、車軸等器物上。鑲嵌的活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就能夠導致在價格上的懸殊。早年多為「抱鑲」。飾品底胎採用「開金」配方,取其質地堅硬,做成把爪將石面抱住。以後鑽石礫興,抱鑲不能勝任,則改為採用白金(鉑)鑿擠鑲固,名為「擠鑲」。到了明代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

歷史溯源

春秋戰國時期

早在商代就有了金屬首飾,如1997年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的金笄、金耳鐺、金臂釧。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運用到首飾中,主要是在帶鈎上大量運用。宮廷里盛行把花絲鑲嵌工藝用在一些裝飾品、禮器上邊。河北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兩件累金絲辟邪,昂首仰天、姿態雄武,軀體用金片做成,金絲布成羽翅和斑紋,周身用綠松石、紅寶石裝飾,角與尾用粗細金絲纏繞,製做精巧、形象生動,還有掐絲金羊群、掐絲金龍等。

金銀細工到六朝時代有很大發展,西晉盛行花絲首飾,「金獅子」、「金簪」、「金葉」(洛陽金村出土),用金銀細絲盤繞成各種花形紋樣,細緻精巧,標誌着西晉花絲工藝的成就。

唐宋以來,花絲技藝被更廣泛地運用到了婦女的髮髻樣式和首飾。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飾外層由8朵小花組成菱形,中間突起的一組花中站立一小鳥,花間用極細的金絲繞結,鑲翠玉小片,小巧玲瓏,是唐代花絲首飾的優秀之作。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銀器製品,其中的一件雞心形金飾品以鏤空、鏨刻、掐絲等手法製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藝的高超技巧。1988年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飾中,雙飛蝴蝶簪、纏枝唐草紋耳墜、金花步搖等幾件金飾品的製作,都充分運用了傳統的細花絲工藝中的掐、攢、填、焊、堆、壘、織、編等手法,技藝嫻熟,工藝精湛,看出花絲工藝至此已相當成熟。

到了明代,北京銀作局製作的金冠、鳳冠和各種首飾,都達到了很高藝術水平。明代用金銀珠寶製做裝飾品和生活用具,數量大得驚人,工藝技巧高超,製做精細入微,集傳統花絲、鏤雕、鏨刻、鑲嵌技術之大成。豪華精美品種繁多,如金絲織成金冠、鳳冠,嵌玉金花僅定陵出土就有數百個。江西南城出土「益莊王金絲冠」,「金絲樓閣編花頭飾」。明代首飾題材主要繼承承宋元時期的世俗化風格,龍鳳、花鳥、昆蟲、宗教等為主要題材。不同的是所有的造型都由寶石作為主體組合而成,採用花絲鑲嵌寶石工藝製作。

明代藝人用極細的金絲編織成的萬曆皇帝金絲翼善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端有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堪稱一代傑作。金翼善冠由前屋、後山和翅三部分構成,分別運用518根、334根、70餘根直徑0.2mm的金絲編織而成。金冠整體輕盈通透,金絲編織的均勻得體,無明顯結頭,兩條金龍由金花絲堆壘而成,附着於後山上,生動威武,焊接處無不牢處和迷藥處,體現出了當時製作者高深的焊接技術。其複製品如今陳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覽室里。

明定陵出土的孝端、孝靖二位皇后的鳳冠,不僅是花絲鑲嵌少見的珍品,也是花絲鑲嵌的大件器物了。兩個后妃所戴金簪,其簪頂所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包括花卉、蝴蝶、飛鳥、龍鳳、幾何圖案、吉祥圖案、文字等。定陵共出土五百餘件首飾及金銀製品,品種有簪、冠、帶飾、扣飾、各種器物等。其製作工藝大致有∶花絲工藝〔用金絲組成花紋焊在飾物上〕、鏨花工藝〔用鏨線在器上雕出花紋〕、鑲嵌和"制胎" (用專用工具將金銀片材打製成各種形狀)等工藝。這些器物很少單用一種工藝製作,往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工藝,其中的一種或用作陪襯,或用作點綴,以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從手法上說,這些首飾很少採用某一單獨工藝製作,往往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藝,其中某一種工藝或陪襯。

1772年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檳夫婦墓中,發掘出一對明朝銀作局製造的金鳳釵,鳳高10.5厘米,釵腳高12.5厘米,重2兩2錢。金鳳釵都是用粗細不等的金錢、金片纏繞。金鳳的腳趾有力抓住的一朵雲彩,也是用粗細不等的金絲編織而成的。從雲彩中伸出的釵足,造型生動,技法纖細秀麗,顯示了明初金銀工藝的水平。

明代代表工匠

史料記載,明代琢玉、嵌寶大師陸子岡在花絲鑲嵌工藝上取得成就。陸子岡出身名門,因家道衰落,自幼來到蘇州橫山(今橫塘鎮新郭漁家村一帶,為當年的琢玉中心)學習琢玉,於嘉靖十八年(1539年)師滿後,自立門戶,後將作坊遷至閶門內日益繁華的專諸巷。據《木瀆鎮志》和故宮博物院資料顯示,陸子岡所創辦的子岡作坊涉及工藝豐富,《木瀆鎮志》記載:「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花絲鑲嵌無不涉及,都有成就」。故宮博物院出版物《紫禁城》記載:「陸子岡,擅長圓雕、鏤雕、陰雕、鑲金銀絲、嵌寶石」。綜上所述,陸氏的子岡作坊在當年,已是一家品種豐富的珠寶工坊。

清代時期

康熙年間,宮廷養心殿成立了造辦處,造辦處為清宮內務府所屬,是負責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 「造辦處」屬有「銀作」。內分化銀、煉金、累絲、鏨花等十個工種,數百人,專制金銀首飾、器皿等。出色的品種有黃金編鐘,其上鏨滿浮雕雲龍紋和「黃鐘」、「律品」等名目;七級金塔由金絲累制鑲嵌紅、藍、綠各色寶石,刻有細密花紋,絢麗勝過錦繡。另有金冠等,以黃金抽絲累編珠寶結合製成。為皇族服務的造辦處集中了全國技藝卓絕的工匠們,加上各地官府進貢上來的金屬珍品,承接了明朝優秀技藝的花絲鑲嵌進一步得到繁榮。清朝的統治階級尊崇藏傳佛教,器物的取型題材較之明朝更為寬泛,宗教色彩也明顯濃厚,以乾隆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金甌永固杯最具代表性。

清代時期,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其中實鑲和攢作是行業的主要部分,有獨立產品和完整的生產過程,其餘行業均屬加工類型,但是協作關係非常密切。清代宮廷里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如故宮珠寶館陳列的「金枝玉葉」大盆景,「點翠花鳥」大掛屏、銀質燒藍「鶴鹿同春」等,藝術形式是創新的,工藝製作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金銀工藝和玉雕工藝也相互結合,運用自如。至此,中國的金銀工藝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鴉片戰爭後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量金銀外流,尤其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很多貴重工藝晶被掠奪出國。金銀工藝因而停滯不前,特別是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使花絲鑲嵌行業處在岌岌可危的境況中。

辛亥革命以後,宮廷藝術流向民間。民間的金銀店鋪很多,當時的店鋪工藝可分為以下幾種工藝:花絲、實鑲、鏨花、燒藍、點翠、制胎蒙鑲等工藝。北京前門一帶是「首飾樓」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後廠的形式,當時首飾發展很快,也出現了一些行業中的頂尖人物,如人稱「花絲王」張聚伍、藝人于海、趙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懷絕技。因軍閥混戰、日本侵略、中國內戰等,導致社會動盪,市場蕭條,人民流離失所。花絲首飾藝人失業、改行,掙扎在貧困中。著名的「花絲王」張聚伍就餓死在回鄉途中,花絲首飾陷入絕境。

在1949年以後,人民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採取低利貸款,供應原材料,統購、包銷等一系列措施,組織起生產合作社。產品種類、表現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較快的發展。花絲鑲嵌行業於1956年實現了合作化,老北京的花絲鑲嵌藝人多出在通州,北京市人民政府將散落於民間的身懷絕技的"細金藝人"重新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北京市花絲生產合作社"、"北京市鑲嵌生產合作社"等工藝企業。1958 年二社改組合併,在通州孔廟遺址上正式建立亞洲最大的首飾廠"北京花絲鑲嵌廠" ,成為我國製作花絲鑲嵌工藝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專門生產傳統花絲工藝品並擔負着北京地區首飾出口任務的。1960年成立了北京工藝美術工廠(內設一個花絲車間)。1971年又成立了北京首飾廠。上世紀50年代經國家批准複製定陵出土的皇冠、鳳冠,由北京花絲鑲嵌廠研究室薄世友等主持製作,工藝精細度和仿真度都獲得文物、考古專家好評,仿製作品現藏於國家博物館。1985 年,北京首飾廠以北京故宮太和殿內皇帝寶座、台基、屏風等為原型製作了銀花絲鑲嵌的《金鑾殿》工藝美術品。

上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出口訂單數量銳減,廠里的經營狀況就不如從前了,一直到2001年北京工藝美術工廠、2002年北京花絲鑲嵌廠先後破產。自從北京花絲鑲嵌廠破產後,原有1000多職工現在仍然能夠從事這個行業的,僅50人左右。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製作的藝人,多是自己組建生產作坊。原北京花絲鑲嵌廠廠長方曉東開創的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原北京花絲鑲嵌廠副廠長季榮一開創北京潤鑫工藝品有限公司的幾位技師年紀均在50歲以上,廠里沒見到年輕人。[7]現在花絲鑲嵌方面的很多工藝已經失傳了。由於花絲鑲嵌工藝製作難度大,程序複雜,且人才培養周期長,難以形成規模化、系統化的培養模式,這就造成了熟練工匠後繼乏人、老齡化嚴重等問題。2007 年 4 月,花絲鑲嵌工藝被列人了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被建議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8日,國發〔2008〕19號文件「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將「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目前有國家級傳承人白靜宜、北京市級傳承人程淑美。

產品種類

產品的種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首飾品類,包括手鐲、項鍊、耳墜、胸針、吊墜、袖扣、領帶卡、領花等;第二類是陳列品類,主要是室內裝飾物品,如小掛屏、花瓶、爐、熏、建築、動物各種造型等;第三類是實用品類,以中小件產品為主,比如平鏡、煙盒、煙灰缸、粉盒、糖罐、藥盒、燈台、酒具、蓋碗、牙籤盒、小刀等。解放以後出現的傑出人物,如張廣和、王金翱、畢尚斌是花絲行家,現保存着用金絲、銀絲編制起來的「天安門」、「九龍壁」、「長江大橋」、「故宮角樓」、「蟈蟈簍子」、「花絲紀念碑」、「龍鳳插盤」十分引入矚目,這些精美的手工藝品金光燦爛,巧奪天工,給人一種別致富麗之感,這種手工藝晶中國人叫「花絲鑲嵌」,外國人稱「掐絲琺瑯」。在白孔雀藝術世界展覽室里,珍藏着這些作品。 相關藝術作品

1956年北京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張廣和、畢尚斌為大會精心製作了花絲紀念碑,並請郭沫若題詞:「保衛世界持久和平」。接着他們又做了一件銀座龍宮燈,方型透空銀花絲,龍嘴刁宮燈,龍盤旗杆柱,精緻、古雅、美觀、大方,此作品在英國展覽時受到了好評。

畢尚斌、張廣和從事花絲工藝60餘年,不僅有高超技術,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被北京工藝研究所聘為研究員,他與滿族藝術家白靜宜設計過上百種工藝品。其中「鳳鳴鐘」是以我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題材的花絲鑲嵌產品,在設計上,用金光四射的鐘代表太陽,以珍貴的青金石製作成繚繞的祥雲托太陽,一隻金鳳凌空啼鳴,形象多姿、生動傳神,在製作上採用掐絲和鑲嵌相結合的工藝,以細如髮絲的黃金、白金編制出鳳的全身,鳳頭鑲有18塊紅、綠寶石和88粒鑽石,羽毛上鑲嵌着110粒鑽石,鳳尾嵌有9塊紅、綠寶石,作品金光閃耀,寶石映輝,巧妙地把藝術欣賞和生活實用結合起來,是一件優美的工藝佳品。

1985年9月北京工藝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的珍品「龍的傳人」以獨有的藝術魅力,征服了觀眾。一條巨龍和龍體上的5個孩童,全部採用22K金為材料,龍身鑲有1600餘顆各色寶石,每塊寶石都用一個小金碗牢牢托住並接在一起。飛龍吐出的火球則是一塊塊紅寶石鑲嵌的。據設計師白靜宜講,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塊寶石。孩童身上披的彩帶採用花絲工藝製作而成,龍底下是五彩祥雲,金彩帶隨風飄曳,煞是逼真。「龍的傳人」以紫晶原石做底,與作品整件渾然一體,表現了中華民族和當代炎黃子孫騰飛向上的風貌。構圖造型,惟妙惟肖,堪稱佳作。

2000年,高級工藝美術師趙春明、古衛平等人再次複製明定陵皇冠、鳳冠,陳列在十三陵博物館。

2006年攝製的影片《滿城盡帶黃金甲》中,周潤發周杰倫穿戴的黃金甲和鞏俐的頭飾,系趙春明以花絲鑲嵌工藝製作。

2005年,被譽為現代九品技工的高級工藝美術師朱玉光、馮國生等人成功複製了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其工藝之精,得到了時任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的曹靜樓的肯定,並決定將其陳列在故宮博物院。同年9月,當美術師們製作的「金甌永固」杯在北京故宮漱芳齋內,呈現在人們面前時,立即吸引住了眾人的目光,人們無一不在讚嘆它的精美絕倫,以及從當中流露出來的精湛工藝。[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