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鄉
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地處中國硒都--恩施市的西南部,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10公里,209國道和在建的恩來恩黔高速公路貫境而過,高速公路服務區正在建設之中。迤邐清江沿鄉而出,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風光綺麗,民風淳樸,極具山區少數民族風情。全鄉轄17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149個村民小組,16523戶,6.7萬人,國土面積30348公頃,耕地總面積533119.68畝。全鄉有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5.91%,其中侗族人口1.09萬人,占總人口的34%,是湖北省12個少數民族鄉鎮之一。
2009年9月,芭蕉侗族鄉被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第五批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國家建設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011年,被中組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12年被中國茶葉學會評選為中國名茶之鄉。還被省委、省政府明確為全省十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之一。
目錄
桐梓縣芭蕉鄉
芭蕉鄉地處大婁山脈末端,東臨重慶南川 和溪鎮 、正安縣新州鎮、碧峰鄉,西連水壩塘鎮、南依正安縣桴蔫鄉、廟塘鎮,北靠獅溪鎮地界。
芭蕉鄉地處大婁山脈末端,位於桐梓縣城北面邊陲158公里處,全鄉地域面積105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52個村民組,3547戶,14291多人口,其中男7448人,女6843人,勞動力8210人;耕地面積19461畝,其中田5499畝,土13962畝,人口分布136人/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1%,林草覆蓋率58%.芭蕉鄉地處兩省兩縣一區交界處,區位優勢獨特,周邊接壤地形極其複雜,東臨重慶南川和溪鎮、正安縣新州鎮、碧峰鄉,西連水壩塘鎮、南依正安縣桴蔫鄉、廟塘鎮,北靠獅溪鎮地界。
全鄉平均海拔950米,最高海拔1770米,最低海拔840米;年平均氣溫24℃,無霜期達到300天以上,由於地處高寒山區,水熱條件垂直差異大,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式立體氣候。境內自然生態保護較完好,景色風光迷人,風景優美,是休閒避暑首選之地,境內自然奇觀有:三界山頂箐山、高山湖泊圈圈河、形象逼真的石人山、發育完美、奇特壯觀的地下溶洞群。[1]
民間文藝
南戲
芭蕉南戲誕生於晚清,由湖南傳入,開始稱為人大戲,當地有一傳說,大戶人家許願靈驗之後,請人來唱三天大戲。黃泥塘、芭蕉集鎮有劇團。芭蕉集鎮南劇團,主要演員皮潤枝,有80多本折子戲,能擔任花旦淨丑等角色。李常兵擔任樂器演奏和指揮,他可同時演奏四種樂器。演出的劇目有《別窯投軍》、
三棒鼓
亦稱打花鼓,用竹子或木條做鼓架,用鼓架架面鼓,邊打鼓邊唱。唱的內容根據歷史時間的不同,演唱的內容不同,解放前,主要在農家演唱吉祥、奉承之類,亦唱歷史傳奇故事等。解放後,歌唱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歌唱好人好事等。
板凳龍
起源於清朝光緒年間,由武術演變而來,經侗族武師楊洪彪、楊天明傳承至今,表演動作有"雄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表演板凳龍,講究相互配合,動作優美,整齊一致,歡快雅致。在表演過程中,時而盤旋上往,時而翻雲覆海,時而咆哮如雷,時而溫順可愛。隊形變化多樣,有橫隊、縱隊、圓圈、重疊、交叉等。有分有合,合起來是巨龍,分開各自又單獨成為一條條小龍。這種娛樂方式,男女老少皆宜,不受人員場地和環境的限制,田頭、打穀場上,屋裡屋外都可表演。1998年通過搜集整理加工後成為一個能在舞台上經常表演的節目。根據動作和舞蹈節奏配上音樂,樂器有民樂嗩吶、笙,還配有鑼鼓,整個旋律歡快、優美,民族風味濃厚。
山民歌
有山歌、 "陪十弟兄歌"、 "陪十姊妹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採茶歌等。山歌多半是情歌,行路時邊走邊唱,如"打一望",唱到:我在河邊打一望,只見情妹洗衣裳,情妹聽我把歌唱,棰棒打在妹手上。再如:"一架坡"情妹門口一架坡,別人走少我走多,一時不見情妹面,心裡就象刀子割。"十弟兄歌"和"十姊妹歌"是結婚的頭天晚上,女方由青少年女子陪新娘(稱為陪十姊妹)唱歌。男方為陪"十弟兄"。"十弟兄歌"和"十姊妹歌"唱曲基本一樣,歌詞多種,全鄉有260多首。
文物古蹟
芭蕉境內文物古蹟較為豐富,包含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古碑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紀念地、其他等門類。
龍洞李周教犁題刻遺址
位於楠木園村石板溪魚泉洞山腳洞口內,距離洞口約100米, 原有兩石並立,題刻在一塊石頭上,大字每個約5寸見方,旁邊有若干小字,楊永仟老人介紹,石刻有大字和小字,大字還記得有"周昌府巡撫南鄉"字樣,小字記不清,1976年修魚泉洞電站時把這塊石頭炸毀。
艾氏貞節牌坊
又稱牌樓,位於芭蕉侗族鄉燈籠壩村,是監生藍聘廷之妻艾氏之牌坊,高7米,寬5.3米,為三間三樓形制,中門寬1.8米,高2.95米,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立。1997年9月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艾氏貞節牌坊雕刻精細,碑額為:"皇恩旌表節孝坊",兩旁豎寫:"清正名家素嫻女誡、冰霜□節秀茁孫枝",三樓兩旁碑面刻:"進清流聲、珉貞勒節",三樓橫樑上刻:"寸心千古、□壺歐陶"。二樓中間刻:"清懷築台",兩旁刻小字,一樓中間橫樑上刻:"宏之天荷",兩旁刻"霜流節志、"旌章耀目",大門柱上刻楹聯:"冰心應與日月輝、玉度可堪霜並潔"。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芭蕉屬市郭里。
民國時期,初襲"里甲制",旋改"保甲制"。
1915年設團總,下轄芭蕉、桅杆、硃砂、上場壩、黃連溪、瓦屋、丫道溝、浪壩8個團首。1927團防下改設保董,轄芭蕉、丫道溝、瓦屋、硃砂、上場壩、桅杆六個保董。1931年芭蕉為第三區署,下設芭蕉、天橋、黃泥塘、桅杆、盛家壩、大吉場、白果、見天壩8個聯保。1937年芭蕉區下轄芭蕉、桅杆堡、盛家壩、大集場、硃砂溪、天橋、百穀鎮、兩河口、見天壩等9個鄉。1940年設芭蕉鄉公所,管轄8個保,編制屬甲等,天橋鄉管轄7個保,編制屬乙等,黃泥鄉管轄9個保,編制屬乙等。鄉公所內設正、副鄉長,經濟、民政、文化、警衛四個股室。
2001年3月撤銷芭蕉鄉、黃泥塘侗族鄉組建芭蕉侗族鄉,轄芭蕉辦事處、甘溪辦事處、黃泥塘辦事處、米田辦事處、天橋辦事處、高拱橋辦事處、硃砂溪辦事處、南河辦事處、白岩辦事處、戽口辦事處10個辦事處、1個居民委員會、568個村民小組。2001年12月撤銷辦事處,合併為大村。2002年10月,實行村組合併,撤銷鄉轄辦事處,實行鄉直管村。轄燈籠壩村、寨灣村、楠木園村、黃泥塘村、二峰岩村、王家村、米田村、天橋村、白果樹村、干溪村、高拱橋村、硃砂溪村、小紅岩村、南河村、白岩村、黃連溪村、戽口村和芭蕉居民委員會等17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149個村民小組。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