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

來自 覓知網 的圖片

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始建於1931年,位於煙臺市芝罘區大海陽路11號,學校占地7497平方米,有20個教學班,868名學生,57名教職員工·學校以「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為辦學宗旨,逐步由一所薄弱學校發展成為教師培訓校本化、教育科研群體化、課堂教學現代化、學生管理民主化的全國名校。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到校視察,13萬多全國教育同仁到校參觀、學習。

目錄

學校特色

學校堅持「師德培訓放首位,能力提高為重點,科學評價為保障」的校本培訓:學習反思,奠定教師自我發展的基礎;常規教研,開拓教師整體發展的通道;群體科研,搭建教師整體發展的平台;專業引領,架設教師持續發展的階梯。

通過校本培訓,建設了一流的教師隊伍。堅持「課題拉動」戰略,採用「群體科研」方法,學校承擔了十餘項課題實驗,3個國家級「九五」課題順利結題,「小學考試制度評價」實驗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較大反響,李嵐清副總理曾到學校視察,全國12萬多教育同仁來校參觀學習;「網站建設」、「校際協作學習」的「十五」課題在全國信息技術研究中保持領先地位。

堅持「管理民主、活動自主」,給予學生12項權利,為學生提供體驗的崗位,讓學生得到主動發展!通過「講歷史故事、班隊活動、古詩考級、經典誦讀和傳統文化學習」等方式開展「揚傳統美德,做少年君子」的美德。

教育推廣

1997年9月,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成為全國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主現場,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到校視察,素質教育經驗向全國推廣。而今,歷經「十五」、「十一五」,學校又有了新的跨越。為此,陶繼新先生走進學校,走近曹瑞敏校長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

運動會

4月30日上午,煙臺市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在學校操場上舉辦了2010年春季趣味運動會。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次趣味運動會的主題是「自理」,比賽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學生趣味比賽、親子趣味比賽和家校聯誼。

其中,學生趣味比賽部分根據不同年級又制定了相應項目,一、二、三年級以穿衣、疊被、整理書包為內容的「自理能力大比拼」,四年級以剝大蒜、花生為內容的「廚房巧手大比拼」,五年級以縫製沙包為內容的「縫製沙包大比拼」。

親子趣味比賽部分由學生及其家長共同完成,一、二、三年級進行「親情闖關接力」活動,包括學生家長齊過河、綁腿跑、駕車跑、「趕小豬」、袋鼠跳等項目,四五年級進行「合力運球投籃」活動。

家校聯誼比賽部分由5名教師和1名家長共同完成「六人七足綁腿跑」遊戲。賽中,各班級的運動員在班主任老師和裁判員的精心組織下爭先恐後、奮力拚搏,參賽選手個個精神飽滿,觀看的同學熱情高漲,加油聲此起彼伏。

此次春季趣味運動會是芝罘區工人子女小學舉辦的第三屆。學生趣味比賽讓孩子體驗到運動的快樂,競爭的樂趣、參與的欣慰,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激發孩子的運動潛能,既讓孩子們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同時也通過親子趣味運動會,家長和孩子一同合作比賽,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數字校園

學習實踐活動以來,工人子女小學確立了打造「數字化校園」的目標[1],以「班班通」建設為突破口,瞄準學校信息化建設,着力推進,大膽突破,逐步讓網絡技術的開放、平等、實時、易反饋等特性潛移默化地貫穿於師生共同發展和學校管理的全過程,走出了一條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分步推進「班班通」建設,讓信息技術成為學校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

學校立足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着力打造硬軟件同步發展的信息化校園。先後建成了精品錄播教室、數字化實驗室以及融傳統資源和現代數字資源於一體的電教資源庫,構建成了硬軟件優化組合的應用系統。「班班通」的建成為學校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推動着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資源管理功能」,實現了校內信息的網上傳遞和互動管理。「設備管理功能」,實現了對班級信息系統的實時監控和有效維護。「視頻會議功能」,促使教學會議、德育活動、精品課堂直達每一間教室。「校園安全防範功能」,實現了對學校出入人員、學生活動情況的全方位監控,形成保障師生安全的電子防護網。「班班通」的建成及使用改變了學校傳統的管理模式,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二、建立資源共享新平台,讓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支撐

開展教師實時培訓。學校先後建設了1634個網上課程,形成超過200G容量的內網資源,打破教師培訓的時空限制,為教師在線自學、互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建立教師展示平台。學校先後建設了教師個人成長網站和成長博客,為教師保存自己的資料開設平台,教師將自己的教案、反思、論文、讀書筆記等及時上傳到網上,方便管理者和教師本人查看、修改和完善。信息技術給教師創造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能力提升的更大空間,在資源共建共享中形成了學習和研究的共同體,激發了教師追求專業發展的熱情。

三、實行開放教研,讓信息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有效承載

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共享資源。改變以往教研紙筆記錄的方式,進行「集體分工、獨立備課、間周通課、個性修改」的網絡備課方式,讓統一的模版承載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程資源;讓備課、活動、考核、資源等信息存於內網空間,實現常規教研信息的動態管理。二是互動教研。運用自動錄播教室,開展「微格教學」研究,對教師任教課程進行全程回放和細節研究,幫助教師了解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學校成功實現了與只楚區片學校的互動教研,使校際聯合教研成為現實,為整合區域性教育資源提供了典型示範。三是互動教學。充分運用基於「班班通」的「視頻會議」功能,實現校內、校際廣播教學、互動教學和送教下鄉,實行一人主持、多人輔助的廣播、互動教學模式,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學成績

近年來,學校信息化建設取得累累碩果。2009年4月學校成為全國「班班通,堂堂用」會議主現場,並做了典型經驗介紹,得到與會官員和專員的一致認可。進入4月份以來,學校先後接待了近千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同行和專家到校參觀學習。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經驗先後被《中國教育報》、《中國電化教育》、《現代教育報》等媒體專題報道。學校先後榮獲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2]、山東省電化教育先進單位、電化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精神文明單位、師德建設十佳單位、規範化學校、首批教學示範校、全國少先隊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經省教育廳推薦,成為「中國名校六百家」之一,被中央教科所收進全國《特色學校100例》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