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臭柿又 名番茄(學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是茄科番茄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體高0.6-2米,全體生粘質腺毛,

有強烈氣味,莖易倒伏,葉羽狀複葉或羽狀深裂,花序總梗長2-5厘米,常3-7朵花,

花萼輻狀,花冠輻狀,漿果扁球狀或近球狀,肉質而多汁液,種子黃色,花果期夏秋季。

番茄原產南美洲,中國南北方廣泛栽培。番茄的果實營養豐富,

具特殊風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醬、汁或整果罐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番茄

學名:Solanum lycopersicum

別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毛秀才

二名法:Lycopersicon esculentum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茄科

屬:蕃茄屬

種:番茄

分布區域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現作為食用蔬果已被全球性廣泛種植。

植物學史

番茄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在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地,

至今仍有大面積野生種的分布。番茄屬分為有色番茄亞種和綠色番茄亞種。

前者果實成熟時有多種顏色,後者果實成熟時為綠色。

番茄屬由普通栽培種番茄及與栽培種番茄有密切關係的幾個種組成,

大體上又分為普通番茄和秘魯番茄兩個複合體種群。普通番茄群中包括:

普通番茄、細葉番茄、奇士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和奇美留斯凱番茄、多毛番茄;秘魯番茄群中包括智利番茄和秘魯番茄。

現在栽培番茄的祖先是櫻桃番茄。墨西哥較早馴化栽培,1523年,

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後傳到意大利,

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學描述,

進行分類和定名。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栽栽培的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

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

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

由於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

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3]

形態特徵

番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0.6-2米,全體生粘質腺毛,有強烈氣味。

莖易倒伏。葉羽狀複葉或羽狀深裂,長10-40厘米,小葉極不規則,

大小不等,常5-9枚,卵形或矩圓形,長5-7厘米,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裂片。

花序總梗長2-5厘米,常3-7朵花;花梗長1-1.5厘米;花萼輻狀,裂片披針形,

果時宿存;花冠輻狀,直徑約2厘米,黃色。漿果扁球狀或近球狀,肉質而多汁液,桔黃色或鮮紅色,光滑;種子黃色。花果期夏秋季。[4]

特徵

番茄為茄科草本植物,包括有限生長型、半有限生長型和無限生長型。

條件適宜時可多年生長。植株高0.7番茄製作(18張)~2m。全株被粘質腺毛。

莖為半直立性或半蔓性,易倒伏,高0.7~1.0m或1.0~1.3m不等。莖的分枝能力強,

莖節上易生不定根,莖易倒伏,觸地則生根,所以番茄扦插繁殖較易成活。奇數羽狀複葉或羽狀深裂,

互生;葉長5~40cm;小葉極不規則,大小不等,常5~9枚,卵形或長圓形,

長5~7cm,前端漸尖,邊緣有不規則鋸齒或裂片,局部歪斜,有小柄。花為兩性花,

黃色,自花授粉,復總狀花序。花3-9朵,成側生的案傘花序;花萼5~7裂,

裂片披針形至線形,果時宿存;花冠黃色,輻射狀,5~7裂,直徑約2cm;

雄蕊5~7根,着生於筒部,花絲短,花葯半聚合狀,或呈一錐體繞於雌蕊;

子房2室至多室,柱頭頭狀。果實為漿果,漿果扁球狀或近球狀,肉質而多汁,

橘黃色或鮮紅色,光滑。種子扁平、腎形,灰黃色,千粒重3.0~3.3g,壽命3~4年。

花、果期夏、秋季。根系發達,再生能力強,但大多根群分布在30~50cm的土層中。

主要價值

番茄果實營養豐富,具特殊風味。可以生食、煮食、加工製成番茄醬、汁或整果罐藏。

據營養學家研究測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鮮番茄,

即可滿足人體對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番茄含的「番茄素」,[1]

有抑制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

番茄含有豐富的營養,又有多種功用被稱為神奇的菜中之果。

番茄內的蘋果酸和檸檬酸等有機酸,還有增加胃液酸度,幫助消化,

調整胃腸功能的作用。番茄中含有果酸,能降低膽固醇的含量,

對高血脂症很有益處。番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

維生素B2以及胡蘿蔔素和鈣、磷、鉀、鎂、鐵、鋅、銅和碘等多種元素,還含有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纖維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