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八日蚤苦寒與家婦飲
《臘月十八日蚤苦寒與家婦飲》是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學家張耒的作品。
張耒(1054~1114),北宋文學家,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1]之一。 《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他遊學於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宮的蘇轍的厚愛。從學於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2],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3]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 |
寒夜不可旦,老雞鳴苦遲。 晨興出戶視,風折山樹枝。 最愛堂東梅,洌寒亦弄姿。 夜來月中影,窺我讀書帷。 中庭石井欄,晨汲氣如炊。 今日復何事,環佩聯冰澌。 瓷罌有芳醇,庖舍具鮮肥。 地爐熾新炭,三酌對山妻。 |
” |
— [北宋]張耒 |
目錄
詩風
《宋史》本傳也說他至晚年,詩風益務平淡,效白居易體,樂府效張籍。詩歌取材廣泛,在很多詩篇中反映了當時下層百姓的生活,像《倉前村民輸麥行》、《勞歌》[4]、《和晁應之憫農》諸篇,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風格,都與唐代新樂府詩極為相近。
《勞歌》通過作者自己的切身體驗,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詩取材貼近現實,出語平易曉暢,不用一個典故,也沒有一個怪字,字裡行間充溢着對下層勞工的同情和憐憫。
《勞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首先是因為詩人對勞動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為成功地運用了多種描寫技巧,刻意經營,發揮了藝術獨創性。
張耒詩以平易流麗明快見長,很少使用硬語僻典,蘇軾稱讚他"氣韻雄拔,疏通秀明"(《曲洧舊聞》[5]卷五引),晁補之亦謂"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花自開"(《題文潛詩冊後》)。他作詩喜歡學習唐人,在集中有很多模仿杜甫、李白、韋應物[6]的篇章,開北宋詩人學習唐調風氣之先。他注重鍊句,呂本中《童蒙詩訓》雲:"文潛詩自然奇逸,非他人可及,如'秋明樹外天','客燈青映壁,城角冷吟霜','淺山塞帶水,旱日白吹風','川塢半夜雨,臥冷五更秋'之類,迥出時流"(《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一)。此類佳句可謂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