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 |
中文名: 膠遼官話 外文名: Jiao-Liao Mandarin 分布地域: 膠東半島、遼東半島、三江平原部分地區等 通行城市: 大連、丹東、營口、煙臺、威海、青島、濰坊等 所屬語系: 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 拼 音: jiāo liáo guān huà 方言片區: 青州片、登連片、蓋桓片 城市群: 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 |
膠遼官話是漢語官話方言的一種,分布於膠東半島、遼東半島和吉林東南部等地。 分為登連片,青萊片(青州片)和營通片(蓋桓片),各片區內部又有細分。[1] 膠遼官話,俗稱膠東方言和遼東方言,是屬於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聲調語言,是膠東地區和遼東地區等地的當地語。 膠遼官話從它的根據地 ——山東半島地區,跨海散播到東北地區,是由於歷代膠東人口大量遷移東北而造成的。(遼東半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東登州府和萊州府,還有很多來自青州府。)
目錄
方言特徵
膠遼官話三片的分區標準是中古知、莊、章組聲母在今讀中的分合。蓋桓片:支翅詩=專船准春順=知遲石;登連片:支翅詩=專船准春順≠知遲石;青州片:支翅詩≠專船准春順=知遲石。 蓋桓片中,中古知莊章組聲母都相同。登連片和青州片中,中古知莊章組聲母分為兩組:知組開口二等字、章組止攝開口字、莊組字、知組和章組合口三等字(除遇、山、臻攝外)為甲組;知組開口三等字、章組開口字(除止攝外)、知組和章組遇攝字為乙組。 登連片中,知組和章組山臻攝合口三等字讀如甲組。青州片中,知組和章組山臻攝合口三等字讀如乙組。 膠遼民系奠定了大連、丹東和營口方言的基礎。」膠遼官話是官話方言相當特殊的一支,其所分布的山東半島地區是漢語方言中聲母塞音和塞擦音發音部位分類最細、古今聲母對應關係最為複雜的一種方言(尤以榮成、諸城的方言最為顯著),這個地區聲調的古今關係也很特殊,有多項古同一調類聲調無條件分化的現象。
輔音分類
全清:漢語拼音b、d、g,英語sp、st、sk中的p t k。 次清:漢語拼音p、t、k,英語please teach coach中的p t c。 次濁:漢語拼音m、n、ng,英語m n ng 全濁:西班牙語、法語b d g。 《中國語言地圖集》將膠遼官話區分為登連片、青州片、蓋桓片。 其中登連片分布於遼寧和山東,青州片分布於山東、蓋桓片分布於遼寧。 本區的共同特點是古清入字讀上聲;止攝以外的日母和少量雲以母今普通話讀R聲母的字讀零聲母,如」人「讀作」因「、」然「讀作」言「、」認識「讀作」飲食「等等。古清聲母入聲字今讀上聲,是膠遼官話區的標誌性特徵,是劃分膠遼官話與周邊方言的首要標準。膠遼官話中古清入字讀上聲的比例有相當一部分在70%以上。也存在少量方言如莒南、桓仁方言等,讀上聲的比例不及一半,但因為有其他的顯著特點而歸入膠遼官話。膠遼官話中,古清音入聲大部分轉為上聲,全濁入聲大部分轉為陽平,次濁入聲大部分轉為去聲,與元代《中原音韻》音系中的入派三聲變化一致。 除此之外膠遼官話另一語音特點是古日母字今多讀零聲母:止攝開口字多讀[ǝɭ](膠萊河平原以西)或[ǝr]。其他字大多數地區大多數字讀零聲母齊齒呼或撮口呼,少部分讀如來母字。 一些古疑、雲、以母字,如「阮、榮、銳、融、容」等,在普通話中讀如日母字;這些字在膠遼官話中也多讀同日母字。
登連片
共19縣市區,分布在山東、遼寧境內,約1550萬人。下分3個小片。 1、煙威小片17縣市區:煙臺市(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招遠市、棲霞市、萊陽市、海陽市),青島市(萊西市),威海市(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乳山市),大連市(普蘭店區、莊河市、長海縣),丹東市(東港市) 2、蓬龍小片3縣市區:煙臺市(蓬萊區、龍口市) 3、大岫小片3縣市區:大連市(旅順口區、沙河口區、中山區、西崗區、甘井子區、金州區、瓦房店市),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
青萊片
共23縣市區,分布在山東、江蘇,約1600萬人。下分5個小片。 1、膠萊小片13縣市: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李滄區、城陽區、黃島區、即墨區、平度市、膠州市),濰坊市(高密市、諸城市、安丘市),臨沂市(沂水縣) 2、萊昌小片3縣市:濰坊市(寒亭區、昌邑市),煙臺市(萊州市) 3、青臨小片2縣市:濰坊市(青州市、臨朐縣) 4、莒照小片4縣市:臨沂市(莒南縣)、日照市(東港區、嵐山區、莒縣、五蓮縣) 5.贛榆小片1區: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一帶)
營通片
共20縣市區,分布在遼寧、吉林境內。下分3個小片。 1、蓋桓小片11縣市:營口市(站前區、西市區、老邊區、鮁魚圈區、蓋州市、大石橋市),丹東市(元寶區、振興區、振安區、寬甸縣),本溪市(桓仁縣) 2、通白小片7縣市:通化市(東昌區、二道江區、通化縣),白山市(渾江區、江源區、臨江市、撫松縣) 3、長集小片2縣市:通化市(集安市),白山市(長白縣) 古萊國又稱萊夷,在如今山東龍口市東南有萊子城舊址。商周時的東夷古國,是公爵國,地位極高。主要分布在如今膠東半島的東北部,西起如今的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到如今的諸城、膠州等地。 關於古萊國的史料不多,後人推測其建國有數千年,全盛時期近500年,認為「南蠻從蟲、北狄從犬、西羌從羊」、只有「東夷從大,大,人也」、「按天大、地大、人亦大。大象人形,而夷篆從大,則與夏不殊。夏者,中國之人也。」 這裡是說「夷」字從大,而「大」字就是伸開雙臂,叉開雙腿的人。因此「夷」就是腰佩弓箭、身材高大的人,因為生活在東方所以稱為「東夷」。「萊夷」則是「東夷」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古萊國在周朝初期曾與齊國發生過戰爭。當時,姜子牙被封國於齊,建都營丘(今昌樂)。姜子牙到達封國後「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萊國派兵來和姜子牙爭搶營丘。因為齊國的勢力尚無法打敗古萊國,姜氏齊國不得不遷都薄姑(今淄博)。
古萊國與膠遼官話的關係
古萊國與膠遼官話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山海經》記載,齊靈公滅萊後,有部分萊人流散到齊魯兩國交界處,萊人到達時,這裡的大片土地和村落荒蕪,萊人將其命名為「萊蕪」。後來齊魯兩國在萊蕪爭戰時,齊國還令萊人組建隊伍打擊魯國。 古萊國後來被姜子牙所滅,萊人東遷遠遁,聚集在如今的煙臺、威海等地,人口又以龍口為最多。作為前朝遺民保留了大量萊國方言,因為萊人生活在齊國東部,萊國方言、萊語也被稱為「齊東野語」。 那麼為什麼萊語不同於山東內陸其他地方?這是因為萊人臨海而居,深受商朝人擅長經商的影響,加之姜子牙治齊也鼓勵商業發展,使萊人有更多機會獲取漁鹽之利。經濟生活形態完全不同於內陸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形成獨特的文化體系。
文化意義
這種文化體系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語言習慣的不同。老一輩龍口人,稱山東中西地區的語言為「西萊子腔」。何為「西萊子腔」?因為龍口人認為自己是「東萊子腔」。從這個民間用語上可知,萊人習慣把龍口當作齊魯大地東、西兩種方言的分界。 龍口人認為自己是「東萊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