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
胡蜂(英語: wasp ),又稱為黃蜂、馬蜂、虎頭蜂,是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其中又分為許多科。雌蜂身上有一根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胡蜂體長約16毫米,差不多是蜜蜂的兩倍大。胡蜂除藥用治療各種毒蟲蜇傷咬傷及各種疔毒腫瘡和婦科等症外,其食用價值也很高,體內的胺基酸達18種之多,為全蟲草的兩倍。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見的大胡蜂[1](大胡蜂屬〔Vespula〕)和小胡蜂(小胡蜂屬〔Vespa〕)。蜂窩是紙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漿製成。通常較大型的蜂窩單層蜂室可有多達2000多個幼蟲室,用多個短柄連接在牢固的懸垂物上或上層蜂室形成圓球狀。
目錄
簡介
胡蜂的別名還為:黃蜂、馬蜂、地王蜂(廣西)、地龍蜂、紅頭蜂(雲南、貴州)、大土蜂(台語);台灣大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黑腰蜂(雲南、貴州)。其主要分布於我國南方山區的叢林中。胡蜂是黃蜂的一種,是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Aculeata〕)中胡蜂總科的統稱。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種,中國記載的有200餘種,在中國分布甚廣。
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部的1總科,蜂家族的一員。體壁堅厚,光滑少毛,靜止時前翅縱折,具強螫針的蜂類。本總科昆蟲通稱胡蜂,俗名黃蜂。全世界約有1.5萬種,已知5000種以上。中國記載200種。為捕食性蜂類。蜂巢結構:馬蜂亞科和胡蜂亞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枯枝、葉或者動物糞便所造成的,而非蜂蠟。這一點與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分布區域在全世界。
身體構造
胡蜂的卵常呈橢圓形,白色,光滑,在每個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絲質柄固着,直至孵出幼蟲。 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成蟲後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在幼蟲消化道的中腸端部,由圍食膜形成一個封閉囊,不與排泄孔相通。排泄物貯在此囊中,於體內呈游離狀。
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體內已不再有排泄物與囊,等待羽化。 羽化成熟後就破繭而出,變成完整的黃蜂了。 黃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同時,牠的單眼、複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徵;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產卵管,即有毒蜂針。體長是14-18mm。
發育變態
胡蜂屬於完全變態的動物,一生經歷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每個階段的身體外觀都不同。由卵孵化後的幼蟲尾部仍附著於巢穴底,即使窩巢是倒吊的也不至於摔落,並且由工蜂負責餵食,待發育成熟時身軀由晶瑩剔透逐漸轉為明黃色,接著在穴口封上一層薄繭並化成蛹,等到羽化為成蟲後就破繭而出,從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時間。幼蟲階段是以其他小蟲為食,尤其是毛毛蟲。
蜂巢
分類
- 榕小蜂科(Agaonidae)
- 小蜂科(Chalcididae)
- 青蜂科(Chrysididae)
- 方頭泥蜂科(Crabronidae)
- 癭蜂科(Cynipidae)
- 跳小蜂科(Encyrtidae)
- 寡節小蜂科(Eulophidae)
- 旋小蜂科(Eupelmidae)
- 姬蜂科(Ichneumonidae)
- 蟻蜂科(Mutillidae)
- 柄翅卵蜂科(Mymaridae)
- 蛛蜂科(Pompilidae)
- 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 緣腹卵蜂科(Scelionidae)
- 土蜂科(Scoliidae)
- 泥蜂科(Sphecidae)
- 臀鈎土蜂科(Tiphiidae)
- 長尾小蜂科(Torymidae)
- 紋翅卵蜂科(Trichogrammatidae)
- 胡蜂科(Vespidae) - 虎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