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勝紅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藿香薊Ageratum conyzoides L.的全草。分布於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常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之功效。用於感冒發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濕疹瘙癢

目錄

別名

白花草、膿泡草、綠升麻、白毛苦、毛射香、白花臭草、消炎草、勝紅藥、水丁藥、魚腥眼、紫紅毛草、廣馬草。 [1]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止痛。

主治

用於感冒發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咯血,衄血,崩漏,脘腹疼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癰腫瘡毒,濕疹瘙癢。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白花草60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喉症(包括白喉):勝紅薊鮮葉30-60g,洗淨,絞汁。調冰糖服,日服3次。或取鮮葉曬乾,研為末,作吹喉散。(《泉州本草》) 3、治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勝紅薊、矮茶風、麥冬、葉上珠(青莢葉)各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4、治鼻衄:白花草鮮葉搓爛塞鼻。(《廣西本草選編》) 5、治崩漏,鵝口瘡,疔瘡紅腫:勝紅薊10-15g。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研末;或鮮品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吹喉或調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根部,鮮用或切段曬乾。

多圖

形態特性

藿香薊又名:咸蝦花、臭壚草《廣州植物志》。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有時又不足10厘米。無明顯主根。莖粗壯,基部徑4毫米,或少有纖細的,而基部徑不足1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或自中部以上分枝,或下基部平臥而節常生不定根。全部莖枝淡紅色,或上部綠色,被白色塵狀短柔毛或上部被稠密開展的長絨毛。葉對生,有時上部互生,常有腋生的不發育的葉芽。中部莖葉卵形或橢圓形或長圓形,長3-8厘米,寬2-5厘米;自中部葉向上向下及腋生小枝上的葉漸小或小,卵形或長圓形,有時植株全部葉小形,長僅1厘米,寬僅達0.6毫米。全部葉基部鈍或寬楔形,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頂端急尖,邊緣圓鋸齒,有長1-3厘米的葉柄,兩面被白色稀疏的短柔毛且有黃色腺點,上面沿脈處及葉下面的毛稍多有時下面近無毛,上部葉的葉柄或腋生幼枝及腋生枝上的小葉的葉柄通常被白色稠密開展的長柔毛。頭狀花序4-18個在莖頂排成通常緊密的傘房狀花序;花序徑1.5-3厘米,少有排成鬆散傘房花序式的。花梗長0.5-1.5厘米,被塵球短柔毛。總苞鍾狀或半球形,寬5毫米。總苞片2層,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3-4毫米,外面無毛,邊緣撕裂。花冠長1.5-2.5毫米,外面無毛或頂端有塵狀微柔毛,檐部5裂,淡紫色。瘦果黑褐色,5棱,長1.2-1.7毫米,有白色稀疏細柔毛。冠毛膜片5或6個,長圓形,頂端急狹或漸狹成長或短芒狀,或部分膜片頂端截形而無芒狀漸尖;全部冠毛膜片長1.5-3毫米。花果期全年。[2]

生長環境

生于山谷、山坡林下或林緣,荒坡草地常有生長。我國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常有栽培或逸為野生。

藥理作用

  1. 對心肌的作用。
  2. 對平滑肌的作用。
  3. 抗炎、鎮痛作用。
  4. 勝紅薊中得到的精油具有抗菌活性。

勝紅薊現代應用

本藥材常用治療瘧疾,感冒,風濕病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皮膚癰癤和急性咽喉炎腫痛等。

勝紅薊相關論述

《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記載:「清藥性發熱解毒,外用止血。治感冒風藥性發熱,外傷出血,瘡癤。」[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