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肾病,由于肾脏这种器官即使变得更糟,也没有主观症状,早期发现慢性肾病是一个重要的肾衰竭预防方法。定期体检对于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至关重要。大多数肾功能衰竭可以通过尿检或血液检查早期发现。肾功能衰竭是肾脏不能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即为肾功能衰竭。部分肾功能衰竭可尿量正常,但是因为排出的尿为无效尿,不能将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查血常规或者血生化提示体内毒素明显高于正常,血尿素氮、肌酐是肾功能衰竭的直接指标。肾脏有强大的代偿功能。正常人可以捐献一个肾给患病的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一个肾脏也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旦出现肌酐高,说明两个肾脏的70%已经受损,即患者已经到达失代偿期,可以出现明显的临床。出现肾功能衰竭,需要积极的肾脏替代治疗,如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及肾移植治疗。[1]
只要是损害两个肾脏的疾病,都可能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需要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硬化和多囊肾病开始依次降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的老龄化,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引起的肾源性硬化症正在增加。除此之外,治疗慢性肾病的原发病也非常重要,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可以暂时改善,但基本上认为失去的肾功能一旦恶化到一定水平就没有希望恢复。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缓肾衰竭的进展,并尽可能少地延迟向透析治疗的转变。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的病情进展快速,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而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为长期的肾脏病变,随着时间及疾病的进行,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分期方法,可以追溯到1992年黄山会议座谈会纪要,当时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个阶段,我们现在一直沿用这种分期方法。第一阶段,肾功能代偿期,化验血肌酐在133-177μmol/L之间。第二阶段,肾功能失代偿期,化验血肌酐在186-442μmol/L之间。第三阶段,肾功能衰竭期,也就是尿毒症前期,化验血肌酐是在451-707μmol/L之间。第四阶段,尿毒症期,化验血肌酐≥707μmol/L。 [2]
目录
肾功能衰竭怎么治疗?
治疗: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肾损伤、促进肾功能恢复,还要尽早识别并纠正可逆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及肾脏替代治疗等。同时还可以喝一些中医上的汤药进行治疗,可以治疗食少纳呆、大便不实、腰膝酸软等症状。什么叫肾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是一种肾脏功能降低且不能正常工作的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会导致肾功能在几个月到几十年内逐渐下降,并且在正常条件下肾的过滤能力小于30%,因此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运作。随着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并且在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慢性肾衰竭经常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也就是肾过滤能力低于15%,对患者生命构成危险。最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只能依靠透析和肾移植治疗。
1、血液透析:血液透析首先在患者手臂上进行分流手术,手术连接动脉和静脉,然后进行治疗,例如将针插入通过手术变厚的静脉中,每分钟移除约200cc血液,通过使用称为透析器的机器移除废物,清洁并再次放回体内。许多慢性肾衰竭患者,每周需要进行三到四次的血液透析,来去除血液中的废物以维持生命。
2、肾移植:肾移植是从死者、亲属或者其他提供者中选取的肾脏,将患者肾功能障碍已经恶化的肾脏替换。移植手术成功后,肾移植患者可以过上与健康人几乎相似的生活,但只要移植的肾功能正常,就必须继续服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斥反应。医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即使接受移植的一侧的血型和提供肾的一侧的血型不同也可以进行移植,能使其与相同血型的情况下移植的相当。[3]
疾病分类
急性肾损伤:英文缩写AKI,以往称为急性肾衰竭,英文缩写ARF,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既往无肾脏病者,也可发生在原有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与ARF相比,AKI的提出更强调对这一综合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慢性肾衰竭:英文缩写CRF,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它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此疾病常可以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和血肌酐进行分期:Ⅰ期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90ml/min,终末期可以变现为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病因肾衰竭分为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损伤病因各有不同,急性肾损伤常见于手术、外伤或者心衰导致血容量较少,肾内血流也相对减少,或者其他疾病例如红斑狼疮,高钙血症引起的肾脏急性损伤;慢性肾损伤常由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等疾病引起。
主要病因:急性肾损伤,病因多样,根据病因发生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具体如下:肾前性急性肾损伤常见病因包括血容量减少、有效动脉血容量减少和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肾后性急性肾损:源于急性尿路梗阻,从肾盂到尿道任一水平尿路上均可发生梗阻。有肾实质损伤,包括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和肾小球性疾病导致的损伤。
慢性肾衰竭: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原发性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等。
慢性肾衰竭:渐进性发展的诱发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吸烟等。此外,贫血、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老年、营养不良、尿毒症毒素等,在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中也起一定作用。
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包括累及肾脏的疾病复发或加重;有效血容量不足;肾脏局部血供急剧减少;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肾毒性药物;泌尿道梗阻;其他因素包括严重感染、高钙血症、肝衰竭、心力衰竭等。40~50岁的人群。患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的人群典型急性肾损伤患者根据病程可分为三期,即起始期、维持期和恢复期。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主要分为代谢紊乱和全身多系统症状两大类。
典型症状
此期患者常遭受低血压、缺血、脓毒血症和肾毒素等因素影响,但尚未发生明显的肾实质损伤,在此阶段急性肾损害是可预防的。但随着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进入维持期。又称少尿期。该期一般持续7~14天,但也可短至数天,长至4~6周。不论尿量是否减少,随着肾功能减退,可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统:除感染外,主要是因容量负荷过多导致的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憋气等症状。循环系统:多因少尿和未控制饮水,以致体液过多,出现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表现,因毒素蓄积、电解质紊乱、贫血及酸中毒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肌病变。神经系统:出现意识障碍、躁动、谵妄、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脑病症状。[[血液系统[[:可有出血倾向及轻度贫血表现。
恢复期:从肾小管细胞再生、修复,直至肾小管完整性恢复称为恢复期,肾小球滤过率逐渐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少尿型患者开始出现利尿,可有多尿表现,在不使用利尿剂的情况下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或更多。通常持续1~3周,继而逐渐恢复。
慢性肾衰竭:在慢性肾衰竭的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各异。1~3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进入4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到5期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严重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有生命危险。部分患者伴随原发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状。
心血管病变: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最主要死因。尤其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心血管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比普通人群升高约15~20倍,死亡率进一步增高。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肾衰竭时常出现各种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其中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钠平衡紊乱最为常见。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但不提倡预防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对肾脏无毒性或毒性低的药物,并按GFR调整用药剂量。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主要为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多数患者均有轻、中度贫血。
骨骼病变: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钙、磷等矿物质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矿物质异常、骨病、血管钙化等临床综合征,称之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尿毒症,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肠梗阻、心包炎、昏睡、扑翼样震颤、不宁腿综合征、木僵,甚至昏迷。
需要做的检查
血液检查:可有轻度贫血、血肌酐和尿素氮进行性升高,血清钾浓度升高,血pH值和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血清钠浓度正常或偏低,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尿液检查:观察尿量,少尿和无尿对ARF有诊断意义。尿蛋白多为(+-)或(+),常以小分子蛋白为主,尿沉渣检查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颗粒管型及少许红、白细胞等。 影像学检查:尿路超声显像对排除尿路梗阻很有帮助。必要时CT等检查显示是否存在着与压力相关的扩张,如有足够的理由怀疑由梗阻所致,可做逆行性造影。CT、MRI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对发现血管病变有帮助,但要明确诊断仍需行肾血管造影。
肾活检:肾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在排除了肾前性及肾后性原因后,没有明确致病原因的肾性AKI具有肾活检指征,活检结果可确定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血管炎、急进性肾炎及急性间质性肾炎等肾脏疾病。此外,原有肾脏疾病出现AKI以及肾功能持续不能恢复等情况,也需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因肾功能急性进行性减退,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既往有关诊断标准并不统一。诊断标准为肾功能在48小时内突然减退,血清肌酐绝对值升高至≥0.3mg/dl,或7天内血清肌酐增至≥1.5倍基础值,或尿量<0.5ml/(kg・h),持续时间>6小时。
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病史、肾功能检查及相关临床表现。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各系统表现均可成为首发症状,因此临床医师应当十分熟悉慢性肾衰竭的病史特点,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并重视肾功能的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防止误诊。如有条件,可行肾活检以尽量明确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基础肾病。
肾后性尿路梗阻:有结石、肿瘤或前列腺肥大病史患者,突发完全无尿或间歇性无尿;肾绞痛,季肋部或下腹部疼痛;肾区叩击痛阳性;如膀胱出口处梗阻,则膀胱区因积尿而膨胀,叩诊呈浊音均提示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超声显像和X线检查等可帮助鉴别诊断。肾前性氮质血症,在有效血容量补足48~72小时后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而慢性肾衰竭则难以恢复,可以此鉴别。
营养治疗
营养治疗是肾衰竭治疗的基础。营养治疗的核心是低蛋白饮食,低蛋白饮食可以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改善蛋白质代谢,减轻氮质血症;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提高酯酶活性,改善脂代谢;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实施低蛋白0.6~0.8g/(kg·d)饮食,患者必须摄入足够的热量126~147kJ/(kg·d),同时可补充适量的必需氨基酸。 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和正常代谢,有助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提 低盐低脂饮食,注意控制磷、钾的摄入。限制蛋白饮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能够减少含氮代谢产物生成,减轻症状及相关并发症,甚至可能延缓病情进展。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治疗主要是选择中医辨证治疗,首先在单味药物上是可以选择大黄、黄芪、冬虫夏草等药物,以及一些中成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例如尿毒清颗粒、海昆肾喜胶囊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还可以选择其他多途径的治疗方法,主要可以选择中药灌肠、药浴熏洗、穴位贴敷和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
肾脏替代治:包括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适用于尿毒症终末期患者,严重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对利尿剂治疗无效、心包炎和严重脑病等都是透析治疗指征。对非高分解型、无少尿患者,可试行内科综合治疗,重症患者倾向于早期进行透析。
预防:肾衰竭的预防首先是合理安排饮食,注意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其次在自身出现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慢性肾病等疾病时要及时予以治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肾衰竭发生的风险。
特殊注意事项: 定期查肾脏病相关指标,包括一些慢性肾脏病并发症的指标,和与肾脏病密切相关的合并症的指标,根据化验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监测并控制血压和血糖,避免劳累和感染。
心理护理:进行心理疏导,安慰病患,家属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满足病人需求心理,慢性肾衰竭患者有很多需求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情绪和行为,因此必须要认真观察病人的需求,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帮助协调各种关系,慢性肾衰竭晚期的病人非常希望得到亲友的安慰、病友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安慰和支持。日常护理 避免误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造影剂、某些中药等。控制血压,一般患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控制血糖,注意少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如西瓜等。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保证营养、维生素的摄入。
饮食调理: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饮食,对于一些会产生不良影响的食物,肾衰竭患者应该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隐患。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适量吃动物蛋白,最好选择瘦肉、蛋清、牛奶,要少吃植物蛋白,豆类制品以及坚果类食品最好不要吃。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补充多种维生素。低盐饮食,少食用蘸酱菜、咸菜等。 减少钾、磷的摄入,少吃动物肝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