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穆旦诗歌)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专家的笑脸会有一套解答;
我只遇见过母亲,愁眉不展,
问我对她的孩子有什么办法?
小彼得,和他的邻居没有两样,
腰里怀着枪,走路摇摇摆摆,
每天在街上以杀人当游戏,
说话讲究狠,动手讲究快,
妈妈的规劝是耳边风,
姐妹看见他都害怕地躲开:
且不要相信他是个英雄,
谁打倒他,他便绝对地服从。
啊,小彼得,不念书,不吃饭,
每天跟着首领在街头转。
起初你也是个敏感的孩子,
为什么学得这么麻木,这么冷酷?
可是电影,无线电,连环图画,
指引了你作人的第一步?
杀人放火的好汉真吸引人,
明抢和暗骗才最可佩服:
害了别人,虽然不讲究良心,
他们可是快乐而又成功。
呵,成功!学校里的教科书
可不也说成功是多么光荣!
可怜的彼得,等你再长大一点,
就会看到你的手枪不够用。
报纸每天宣扬堕落和奸诈,
商业广告极力耻笑着贫穷。
你怎么活下去?怎样快掘金?
怎样使出手段去制服别人?
自私的欲望不得不增长,
你终于是满意还是绝望,
夸张的色情到处在表演,
使你年青的心更加不平衡。
疯人院?或者青少年改造所?
别让它为你打开黑色的大门!
呵,小彼得,逃吧;你逃不开;
屋角暗藏着各样的灾害。
黑衣牧师每星期向你招手,
让你厌弃世界和正当的追求;
各种悲观哲学等在书店里,
用各样的逻辑要给你忧愁;
只要翻一翻,看一看,想一想,
无论你多高或多低的胃口,
鬼魅似的阴影准保要遮丑,
你生命里的上升的太阳,
彼得呵,无怪你的母亲愁眉不展,
她忧闷的日子还很长,很长,
其实你安全冲过了这么多关口,
最后一只手要抓住你不放,
那只手呀,正在描绘战争的蓝图,
那图上就要涂满你的血肉!
1951年11月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