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記述羅馬帝國歷史的專著。吉本著。1776—1788年陸續出版。中文有選譯本,譯者王繩祖、蔣孟引,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1980年再版。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共6卷分71章,共120多萬字。1—4卷(1—47章)為第1部分:在概略回顧羅馬帝國的早期歷史後,詳細敘述了從公元180年皇帝康莫杜斯即位至公元641年皇帝赫拉克利斯逝世的歷史。5—6卷(48—71章)為第2部分:記敘公元641年至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土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史事。本書包括的時間上下約1300年,記敘的範圍不僅有羅馬帝國的歷史,也涉及波斯、匈奴、日耳曼諸部落、阿拉伯帝國及土耳其帝國的歷史。特別注意歷史的連續性,把「古代」和「近代」連接起來,此前歐洲還沒有出現過規模如此宏大的通史著作。
本書優點是:重視原始史料,希臘文和拉丁文手稿、古代銘刻、古代貨幣和其他文物均在作者精心研究之列;善於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每頁都有詳盡的注釋;富有大膽的批判精神,指出正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傳統的羅馬英勇精神消失了,基督教所起的破壞作用實為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敘事生動,文采斐然,注重文章的風格,刻意求工,文情並茂,雅俗共賞。不足之處是:結構上不均勻,全書以三分之二的篇幅細述公元180—641年的羅馬史,以後800年的歷史卻相當簡略,而拜占庭的歷史只不過是一連串宮廷政變而已;漠視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巨大作用,把歷史歸結為帝王將相等英雄人物的活動記錄;輕視歐洲中世紀的歷史,認為中世紀文化無可取之處;忽視社會經濟史的作用,只記述政治、軍事、文化和宗教方面的史事。
作者介紹
吉本(Edward Gib-bon 1737—1794),生於倫敦附近普特奈鎮。1753—1758年到瑞士洛桑就學於加爾文牧師巴維利奧之門,不但鑽研了古典學術和法國啟蒙思想,並運用自如地掌握了法語。1763年重新到歐洲大陸遊歷。在訪問羅馬城憑弔古蹟時,油然而生撰寫一部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念頭。經過搜集資料,反覆構思,從1770年開始寫作至1787年才完成這部歷史巨著。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