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綠島效應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綠島效應是指在一定面積(約3公頃)綠地里氣溫比周邊建築聚集處氣溫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區以及林冠層的下部能形成一種特殊的氣候。森林可以減小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減低地表風速,提高相對濕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氣候。這就是森林的綠島效應。

原理

由於森林能改變風向,減弱風速,阻滯沙土,起着防風、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往往成為改造小氣候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國三北地區,風沙大,降水少,蒸發強,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建造防風林帶,對於改變這些地區的氣候,促進農牧業生產,起到很大的作用。

綠化可以調節氣溫,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在炎熱的夏季,樹木和草坪龐大的葉面積可以遮陽,能有效地反射太陽輻射熱,大大減少陽光對地面的直射。樹木通過葉片蒸發水分,可降低自身的溫度,提高附近的空氣濕度。因而夏季綠地內的氣溫較非綠地低3~5℃,較建築物地區可降低10℃左右。所以,在綠化好的地方,人們會感到空氣清新,可為人們提供消暑納涼、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在寒冷的冬季,樹木較多的綠地中,由於樹木能減低風速,減弱冷空氣的侵入,樹林內及其背向的一側,溫度可提高1~2℃。

影響

綠島綠地對氣溫產生的影響,專家稱為「綠島效應」,認為它削弱和緩解了「熱島效應」。

「現在高樓越來越多地與綠地聯繫在一起,綠地對這部分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綠地和樹木對小氣候的改善比較明顯。」上海園林科學研究所博士張慶費說。

張慶費曾就綠地、裸地溫度差做過一個比較,地點選取人民公園、光啟公園,時間段以11時到15時的高溫時段為主,以公園的喬木林、灌木林、草坪與園內裸地的氣溫差做比較,發現喬木林、灌木林的溫差較小,也就是說,早晚的溫度和中午氣溫最高時的溫差小於草坪和裸地,而且溫度上升過程慢,高溫出現的時間比較晚,高溫持續時間較短;而草坪和裸地高溫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喬木林和灌木林的最高溫度出現的時間一般比草坪晚1~2小時,比裸地晚3~4小時;持續時間比草坪短1~2小時,比裸地短3~4小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