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絹人是美術人形的一種。民間布制玩具「針扎」、「「彩扎」等手工藝品,都和它有着密切關係。 它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歷代士女,戲劇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題材。 藝人們經過雕塑、彩繪、服裝、道具和頭飾等十幾道工序的精細手工製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體人型。 它的頭臉和雙手都是用蠶絲製作的,它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選用上等絲綢、紗絹做成,「絹人」由此而得名。 北京絹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品,是以絲絹為主做的人形,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的特產蘊含着豐富的文化意義與哲學思想,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產物,更是精神的載體[1]。例如,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不僅展現了匠人們精湛的技藝與巧奪天工的設計,更寓意着吉祥如意、和諧美滿等美好願景[2]

目錄

特產簡介

特產文化:在古代,我國民間流行用竹、紙為原料,製作各種工藝品。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福建南部農村就盛行彩扎,開始時是用紙紮成各式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後來又表現一些廣為流傳的戲文和神話故事,製成花燈,到處陳列,供人觀賞。以後,這種扎制花燈的工藝逐步發展.形成了彩扎工藝品,據《東京夢華錄》記述,北宋時民間藝人能剪綾為人,裁錦為衣,彩結人形了。至明代,民間還有製作絹人的。

清代時,以絹綾綢紗剪紮成老壽星和麻姑,同壽桃壽麵一起,做為祝賀壽誕的禮品,可惜的是,製作絹人的技藝一度失傳了。

如今的北京絹人的誕生,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我國應邀參加在印度舉行的同際玩偶展覽會,文化部通過全國婦聯把製作展品的任務交給了葛敬安、李佩芬、杜崇朴等同志。於是他們從各方面收集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在兩個月的時間裡,試製成功了五件表現少數民族婦女形象的作品,及時送展,獲得好評。後來,成立了北京美術人形研究組,陸續試製出許多新作品,這種絹人具有新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從質料上看,國外的人形頭部,採用石膏粉,膠泥和木頭做成,而北京絹人,從頭到腳都採用了中國絲綢、絹紗,人物的臉型、服飾和動作表情,充分體現出中國風貌。也因為做成人形的主要原料是彩絹,所以被人們稱做「北京絹人」。

特產鑑別:北京絹人製作精美,神態各異,色彩絢麗,風格高雅,具有很高欣賞和收藏價值。以鉛絲為骨骼,棉花紙絮為血肉、絹紗為肌膚,真絲為秀髮,彩繪絲綢為服裝,塑制而成的玩偶。多取材於中國民間故事和傳說、傳統戲劇中的各類人物、古裝仕女及舞美造型等內容,經過能工巧匠們雕塑、制模、彩繪、縫紉等十幾道工序,最終製作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立體玩偶造型。

參考文獻

  1. 中國飲食文化之烹調藝術與哲學,搜狐,2019-02-17
  2. 中國四大名繡,搜狐,202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