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
統籌城鄉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錄
名詞解釋
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中五個統籌(統籌區域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其中的一項內容。就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是黨中央根據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徵和主要矛盾,致力於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破解「三農」難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落實這一戰略決策,必須從戰略高度考察其時代背景和重大意義,明確其戰略思路和主要內容,給出其戰略重點與對策建議。
統籌城鄉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戰略意義
1、從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看,已具備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條件
城鄉關係一般是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工業化通常經過三個階段,即依靠農業積累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初期階段,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中期階段,以及工業支持農業發展的實現階段.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後,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非農產業,不再需要從農業吸納資本等要素。農業應獲得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機會與權利,並逐步成為接受「補助」、「補償」的部門。這個階段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換過渡,工農、城鄉關係開始改善由城鄉分割走向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階段。有關統計指標顯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未來二十年,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得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為解決中國「三農」問題提供難得的機遇;如果繼續將農民排斥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外,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化和尖銳化,也會使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陡然增大。因此,在這一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既與這一階段我國城鄉關係的基本特徵相適應,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從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看,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重視「三農」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了我們黨對待農民的基本準則:要在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改革以來各級政府致力於農村改革和社會發展,但目前中國城鄉差距仍過分懸殊和不斷擴大,「三農」問題依然是制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實現現代化的難題。主要原因是,過去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更多地注重於在農村內部考慮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這種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與社會其他單元的有機關聯,把「三農」問題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單獨加以研究,因而實現不了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良性轉換與互動。「三農」問題表面上看是農村問題,實際上這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單靠農村自身,必須在城市與農村的互動中逐步解決,可以說沒有城市的積極參與和支持,農民的小康難以順利實現。只有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路,創新城鄉發展戰略,才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加速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用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和戰略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就是要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的轉變:跳出「就三農論三農,就三農抓三農」、「以農言農」的傳統思路,統籌考慮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通過城鄉資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場互動、產業互補,通過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帶動農業,建立城鄉互動、良性循環、共同發展的一體化體制。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選擇,是加快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重大戰略舉措。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