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源於漢族的洞經音樂和皇經音樂,融入了道教法事音樂,儒教典禮音樂,甚至唐宋元的詞、曲牌音樂,形成了它獨特的靈韻,被譽為「音樂化石」。納西古樂最具欣賞性的地方是其「稀世三寶」[1]。第一件寶貝是古老的曲子;其次就是古老的樂器,樂師們手上所持樂器,皆有上百年歷史;再有就是古老的藝人。
目錄
音樂特點
納西古樂有3個特點,一是曲目(音樂)古老,二是樂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大部分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數青年知識分子熱衷於納西古樂)。聽過這種三老古樂的人們不僅會感到納西古東的古老和文明,而且還能體味到西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納西古樂雖然古老,但500多年來卻久盛不衰。其原因是它莊重高雅,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對此,它不僅深受納西族人民的喜愛,而且也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青睞。
主要作品
白沙細樂
納西族先民在約七百多年前創製的《崩石細哩》,漢譯為《白沙細樂》,是流傳在麗江納西族鄉間中的一種古典音樂技術形式,《白沙細樂》里有歌,也有舞,但它的主要成份是器樂合奏。《白沙細樂》用於喪事或是重大的祭祖節的活動中進行奏樂,是一部風俗性的音樂套曲。當時更有專門的樂工,其演奏技藝相當高超。後來演奏者多為半職業的民間藝人,受人邀請時參加演奏活動。
洞經古樂
麗江洞經古樂,它是中原道教與納西族民間音樂相溶合的奇異樂種[2]。歷史悠久,在麗江納西族民間中廣為流傳。它奇蹟般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區早以失傳的唐,宋,元時期的詞,曲牌音樂。
皇經音樂
這種音樂在全國早已失傳,因為它是一種道教經腔音樂(其它地方尚有零星存活)與儒家「雅集型細樂」的有機結合。元代以來的「細樂」 是相對與「大樂」(粗樂)而言的;是相對於用不用嗩吶而言的。「細樂」是儒家雅集型絲竹樂。這種不用嗩吶的「麗江洞經音樂」則是區別於我國各地道樂體系的藝術珍品。其所以珍貴,是因該樂還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傳的辭、曲音樂。而這些曲調的歌詞,如《水龍吟》、《浪淘沙》、《山坡羊》等則僅作為文學欣賞的古典漢語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說旋律本身早已失傳。據考證,麗江洞經音樂中與承德離宮音樂傳譜(文字譜)相同或近似的就有八首。
它們之能得到保存,無疑是「無形文化遺產」中的最不易保存的部分——音樂的一大幸事。
麗江大研納西古樂會的老藝術家們對發掘、整理和弘揚諸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必將載入史冊。目前,在麗江尚有較完整的九個樂會,吸收了一些年輕的學員,他們正努力繼承傳統,發揚傳統。
視頻
納西古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納西古樂中稀世三寶都有什麼,234遊戲網, 2019-07-22
- ↑ 麗江—納西古樂----古樂依稀,人心不古,火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