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结核病,图片来源:结核病康健知识库

结核病(英语: tuberculosis ),一种慢性传染病,它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造成的,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器官或组织,如淋巴结、脑膜、胸膜、肾脏、骨骼、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目前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尤其是医疗技术与设备落后或卫生条件较差的未开发及开发中国家,发生及死亡率都偏高。

目录

疾病概述

致病原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所引发的慢性疾病,“结核杆菌”学名为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一种细长、略带弯曲而呈杆状的细菌,在培养基中则是近乎球形的短杆状或长链状,长约 1~10μm,宽约 0.2~0.6μm。不易染色,一旦染上色,不易被强酸脱色,故又称“抗酸菌”(acid-fast bacilli)。

结核杆菌分裂速度很慢,大约 20~30 小时分裂一次,不具鞭毛、也不会移动,是一种好氧性的抗酸性细菌。目前尚无研究指出其会制造内毒素或外毒素,所以受到感染之后,不会立即产生反应,这是其独特之处。

愈后可能再感染

结核病在初感染时,大约95%的人会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发病,但会有终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潜在危险,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后结核菌会经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内或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经过初感染而未发病的人,日后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发病。

发生在任何器官

结核病可以发生在人体任何器官或组织,如淋巴结、脑膜、胸膜、肾脏、骨骼、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台湾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是淋巴结核及骨结核,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肺外结核的发生率远比肺结核来得低。

不治疗过半会死亡

若给予适当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病几乎可以百分之百痊愈(Cure),但若不予治疗,则在3年内,约有一半的病人会死亡。在临床上病人常见的症状有咳嗽、胸痛、体重减轻、倦怠、食欲不振,发烧、咳血等。唯这些症状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会出现,故只能作为诊断上的参考之用。

多重抗药性成重大威胁

而且如果抗药性结核病对于目前主要的二种治疗药物(Isoniazid与Rifampin)具有抗药性,就成为“多重抗药性(MDR)结核病”,多重抗药性结核病也是目前国际上传染病防治的重大威胁。 如果多重抗药性结核病更进一步对于治疗多重抗药性结核病的药物也产生抗药性(对任何fluoroquinolone药物有抗药性,且对于1种以上注射型抗结核病药物capreomycin, kanamycin, amikacin也出现抗药性者),就会成为所谓超级抗药性结核(XDR-TB)。

流行病学

男性发生高于女性

结核病以发生率而言,男性比女性高,老年人比年轻人高,社会阶层低的比社会阶层高的高。一般而言,在盛行率低的已开发国家,如欧美各国,其结核病的发生大部分是内因性的(endogenous),即由旧的纤维化或钙化病灶再活化而来;反之,在盛行率高的地区则由外在的感染而来。根据研究报告显示,和一个开放性(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亲密接触的家人,大约有30%的机率会受到感染。初感染之后,一般人终其一生体内结核菌再度活化而发病(reactivation)的机率约为5~10%,其中约有一半是在感染后的前5年发病,而以第1年的危险性最大。

台湾病例概况

台湾20岁以上成年人在1993年的X光诊断肺结核盛行率为0.65%,依据2002年健保结核病就医资料推估,20岁以上人口结核病盛行率为0.11%,近年盛行率确实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已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达到控制的标准(20岁以上人口盛行率0.14%)。

根据医学统计数据,台湾病例概况,2013、2014及2015年确诊病例分别有11,528、11,326及10,711例,每十万人口确诊病例数分别为49.4、48.4及45.7例,死亡病例数分别为609、591及571例(因结核病系慢性传染病,病例资料分析以每年9月30日下载之资料为分析基准)。

2015年确定病例之流行病学分布如下:

  • 性别:男女性比为2.3:1.0。
  • 年龄:以65岁以上为多,占55%。
  • 月份: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无特别集中季节之趋势。
  • 地区:以每十万人口确定病例发生率分析,台湾东部较西部高,南部较北部高。

传染窝

主要以人对人的传染为主,少数地区有因喝了未经消毒的病牛的牛奶而得病,但目前已很少见。

传染方式

结核病过去曾有飞沬传染(Droplet)、尘埃(Dust)、及飞沫核(Droplet nuclei)传染等传染方式学说,而以飞沫核传染论最为人所接受。结核杆菌的感染最常见会入侵肺部,传染途径有飞沫或是空气传染两种方式:

飞沫传染

带菌的肺结核病人(或称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常在吐痰、咳嗽、讲话、唱歌或大笑时,产生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如果不小心吸入病人产生的飞沫,就有可能被传染。 带菌的结核病患者常在吐痰或藉在公共场所讲话、咳嗽、唱歌或大笑时产生的飞沫排出结核菌。这些飞沫在尘埃中,干燥后飞沫残核飞扬飘浮在空中,直径小于5 μ的飞沫残核便可经由呼吸道到达正常的肺胞,造成感染。 另一特征是感染很难发生,因为结核菌很不容易到达肺的末梢部位。流行感冒或麻疹病毒一旦附著在呼吸道上皮就会发生感染,但结核菌并非如此。传染最常发生在较亲密的接触者,常常发生在亲近的人,或居住在同房屋者。通常不会经由衣服或食器传染。直接吸入病人咳出的飞沫也是传染途径之一。

空气传染

而当上述提到的飞沫黏在空气中的尘埃上,即使飞沫干燥后,受感染的尘埃还是具有传染力,如果不小心吸入带有尘埃的空气,就有机会被传染。近年来常常使用空气传染(Air-born infection)一词,强调即使离开感染源甚远,也可能受到感染,不能掉以轻心。

诊断工具

皮肤结核菌素测验(TST)

结核菌素是萃取自结核菌的蛋白质,目前我国使用丹麦制PPD RT23 withTween 80,剂量2 tuberculin unit (TU)/0.1 mL。TST系以一定量之结核菌素在受测试者左前手臂内侧进行皮内注射,注射点针孔极小,无需敷药或覆盖纱布,注射后即可正常活动,其后必须于48至72小时内由专业人员记录反应;TST促发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少数人在注射部位会产生轻微红肿或溃疡,这是免疫反应的现象,类此轻微反应通常毋须治疗,只要保持清洁干燥即可;极少数的人在接种后产生皮疹、搔痒、红肿或起水泡情形。

TST判读方法为量测反应硬结横径大小,10mm以上为阳性;未曾接种卡介苗,或是有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恶性疾病、器官移植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疾病(包括使用类固醇剂量相当于15 mg/day prednisolone以上超过一个月)者,则以5mm做为阳性判读标准。目前我国针对未满5岁之接触者提供TST做为潜伏结核感染检验工具[1]

丙型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IGRA是一种用来诊断是否感染结核菌的抽血检查,侦测血液中T细胞对于结核菌抗原的免疫反应,定量T细胞释出的丙型干扰素做为判读标准,相较于TST,灵敏度较高,适合用于接受卡介苗多次接种的接触者或免疫不全的病患,但目前国际间对于IGRA用于未满5岁儿童之潜伏结核感染诊断,尚无完整研究资料,无法做为判断标准。目前针对5岁(含)以上之接触者及高风险族群提供IGRA做为潜伏结核感染检验工具。

潜伏结核感染治疗

只有诊断工具其实还不够,必须搭配治疗才可以有效避免后续发病、传播。针对潜伏结核感染诊断为阳性者,公卫人员会转介其至潜伏结核感染治疗合作医师处进行治疗评估,若排除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或其他无法治疗的因素后,医师会建议进行潜伏结核感染治疗,避免后续发病,传染给挚爱的人或是影响已排定的重要行程。

细菌学检查

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菌,因此,经由验痰发现结核菌,才是肺结核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痰里有结核菌的病人,因为具有传染性,也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对象。痰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涂片抗酸菌染色及结核菌培养二种方式,痰涂片可侦测出痰中细菌量大的病人;至于痰中细菌量小的病患,即痰涂片阴性者,可借由痰培养发现细菌。经过研究显示,同样是培养阳性的病患,涂片阳性者的传染性是涂片阴性者二倍以上;而同样是涂片阴性,培养阳性者的传染性只比培养阴性者增加少许且不具统计学意义,所以痰涂片阳性的病人,传染性最高,是最优先治疗管理的对象。

胸部X光检查

痰液中找不到结核菌时,亦可由胸部X光检查加上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之数据,作为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依据。

潜伏期和可传染期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从受到感染到初发病灶出现,或对结核菌素测验呈现有意义反应,一般而言,大约须4~12周;而从感染后6~12个月是病程继续进行到肺结核的最危险期。无论如何,一旦受到感染,终其一生均可能为一潜在发病源。

可传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理论上,只要痰里含有活的结核杆菌即属可传染期,而其传染力大小决定于排出的结核菌的数目、毒性、环境、通风程度、结核菌有无曝晒在阳光或紫外线下,以及病人在谈话、咳嗽及打喷嚏时造成飞沫的机会大小等因素,而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在2周内即可大大的降低其传染力。

感受性及抵抗力

结核菌进入体内后经过约6~8周的繁殖,数量达1,000~10,000只之后,其抗原即足以激发宿主产生细胞型免疫反应(host cellular mediated immunity),引发干酪性坏死(caseous necrosis),即所谓迟发型过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经过宿主免疫控制过程后,初发病灶(primary foci)通常自然好转,并不立即发病,然而此时结核菌并未完全清除,仍有少数结核菌仍潜伏在体内伺机发病。如果宿主细胞型免疫功能不全,结核菌即可能以初发病灶为根据地发病,即为初发性结核病(progressive primary TB);一般儿童型的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多属这类结核病。 在盛行率低的国家或地区,老年人的案例,大部分由潜在的感染病灶再活化而来。

至于其他易罹患结核的高危险群包括:

  • (一)糖尿病
  • (二)肺尘症
  • (三)接受过胃切除手术
  • (四)营养不良
  • (五)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类固醇
  • (六)免疫机能不全者
  • (七)山地乡居民。

临床症状

结核病的临床表现深具变化,初发病时往往没有明显或特异性的症状,且症状过程缓慢,时好时坏,甚至于侵犯之器官不限于肺部,如淋巴结、脑膜、胸膜、肾脏、骨骼、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使诊断更加困难;在台湾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是淋巴结核及骨结核,其次为结核性脑膜炎,但肺外结核的发生率远比肺结核来得低。在初感染时,大约95%的人会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发病(即潜伏结核感染),但会有终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潜在危险,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后结核菌会经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内或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

经过初感染而未发病的人,日后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发病临床上病人常见的症状有咳嗽、胸痛、体重减轻、倦怠、食欲不振,发烧、咳血等。唯这些症状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会出现,故只能作为诊断上的参考之用。所以要诊断结核病必须综合临床表现,加上放射线学之变化,最后再以实验室检验加以证实,才算完整。因此如有疑似结核病之症状(如咳嗽超过两周),宜尽速就医。

预防方法

  • (一)教导民众认识疾病之传染方式、防治方法,以便能早期诊断与治疗。
  • (二)改善居住环境,避免过度拥挤,以减少疾病传染机会。
  • (三)普及医疗资源,充实医疗设备,以方便病人,接触者及疑似患者之检查、治疗或住院。
  • (四)加强病人之追踪管理,做家庭访视,以直接监督病人服药,并安排复查,接触者检查及预防接种。
  • (五)卡介苗的接种

卡介苗接种

接种卡介苗之目的系在人体尚未受到第一次自然感染前,先用疫苗造成人工感染,使人体免疫系统认识结核菌抗原,以避免有害的结核菌在初次自然感染时引发进行性初发性结核病(progressive primary tuberculosis),目前我国卡介苗接种的政策是:

出生满5个月接种(建议接种时间为出生满5-8个月)。 长住高发生率地区或即将前往结核病高盛行国家,可建议家属考虑提早接种卡介苗。

医药新知

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2018年10月发表一篇论文指出,结核杆菌特殊的能量利用方式,文中提到对于结核杆菌来说,吸收能量的路径与健康细胞不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结合杆菌细胞质内与呼吸传递链复合物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并具有清除潜在自由基、协同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参与呼吸链系统氧化还原酶超级复合物的组装,若能阻断它的合成,就能让结核杆菌无法能量来源,使其死亡。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国国家研究院饶子和院士表示,研究的这个复合物是药物靶标,目前正处于临床II期的药物分子试验,透过抑制复合物与天然化合物的结合,可阻断结核杆菌有氧呼吸途径,进一步发挥药理作用,此研究对于进一步优化该药物,及开发类似的新药都会有所助益[2]。(参见:An electron transfer path connects subunits of a mycobacterial respiratory supercomplex一文)

《Science》(科学)期刊是国际间具权威的学术刊物,主要关注点是出版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亦包含科学相关新闻、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观点。

视频

结核病防疫小学堂(201903制)
2014结核病防治宣导短片-结核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何以结核病是世上最具感染性的杀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