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
紫金縣舊稱永安縣,民國初改現名,廣東省河源市轄縣,位於廣東省東中部、河源市東南部、東江中游東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0′-115°30′,北緯23°10′-23°45′。東接五華縣,東南與陸河縣相連、與海豐縣毗鄰,南與惠東縣相鄰,西南與惠城區相接,西與博羅縣隔東江相鄰,西北與源城區相接,北與東源縣交界。全縣境域東至南嶺鎮東溪村蕉窩,西至古竹鎮江口村,南至上義鎮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區燕子岩。東西長88.6千米,南北寬64千米。全縣總面積3627平方公里。全縣八成以上為山嶺、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1]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目錄
建置沿革
紫金縣夜景
紫金地域,春秋時屬南越,戰國屬楚。
秦代起屬南海郡博羅縣、龍川縣地。
隋唐為歸善縣、興寧縣地。
宋元為歸善縣(今惠州市區及惠東縣,駐惠城東,為惠州府治所)、長樂縣(今五華)地。
明隆慶三年(1569年)置永安縣,屬惠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屬廣東省都督府。
民國3年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潮循道。
民國15年隸屬東江各屬行政公署,民國26年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38年(1949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紫金縣解放,隸屬於東江專區。
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1956年隸屬惠陽專區。
1959年改屬汕頭專區,1963年復屬惠陽地區,1988年改屬河源市。
1988年,紫金縣總面積3627平方千米。總人口112695戶61181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325人。全縣共有318個行政村(居委會)。鄉鎮以外部分區域總人口407戶228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人,總面積166.52平方千米,包括:(1)白溪水庫管理處,有行政村1個,下分6個自然村;(2)寶山(上窖),有居委會1個,行政村1個,下分8個自然村。(根據《紫金縣誌》資料整理)
1996年,紫金縣面積3627平方千米,人口約68.9萬人。轄23個鎮: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中壩鎮、敬梓鎮、水墩鎮、龍窩鎮、洋頭鎮、蘇區鎮、南嶺鎮、九樹鎮、瓦溪鎮、九和鎮、藍塘鎮、鳳安鎮、好義鎮、上義鎮、青溪鎮、義容鎮、古竹鎮、臨江鎮、柏埔鎮、黃塘鎮。縣政府駐紫城鎮。(根據《政區大典》)
1998年末,紫金縣轄23個鎮,下設277個管理區、24個村委會、24個居委會。1999年4月起,全縣普開撤區設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縣設立301個村委會。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紫金縣總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鎮46816人、附城鎮26071人、龍窩鎮39571人、九和鎮15333人、上義鎮13983人、藍塘鎮49893人、鳳安鎮14956人、義容鎮23762人、古竹鎮34845人、臨江鎮19460人、柏埔鎮20239人、黃塘鎮23629人、敬梓鎮20380人、烏石鎮34772人、水墩鎮14325人、洋頭鎮10255人、南嶺鎮9946人、蘇區鎮13849人、九樹鎮11403人、瓦溪鎮12207人、好義鎮8779人、青溪鎮10222人、中壩鎮27381人。
地名來源
紫金建縣前,分屬長樂縣(今五華縣)、歸善縣(今惠州市區及惠東縣)兩縣地。明朝嘉靖年間,兩縣農民、礦工起義不斷,其中青溪磜頭山礦工起義持續20餘年,範圍延及興寧、長樂、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揭陽、河源、龍川、博羅,及海豐、歸善、東莞,均以歸善縣古名、寬得都及長樂縣琴江都為大本營。省、州府為此進行數次征剿,因幅員廣、山瀝多、易聚散,而未見顯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兩廣都御史吳桂芳派重兵進行第五次征剿,鎮壓起義。為確保安靖,明隆慶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劃歸善縣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寬得都(柏埔河、義容河流域),長樂縣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設立永安縣,意即從此永遠安定。以古名都烏石約安民鎮(今紫城鎮)為縣治,建築縣城。因該縣名與福建省延平府永安縣同名,且其建縣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於本縣117年,民國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縣改名為紫金縣,以紫金山命名。
行政區劃
鄉鎮概況
紫城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北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8.6平方公里,下轄10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96133人。
附城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北部,毗鄰縣城,北與東源縣交界。全鎮總面積230.9平方公里(含白溪42.5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38638人。鎮內礦產、水力和松木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黃花細葉綠茶、單叢茶、春甜桔等。主要景點有白溪——散灘水庫風景區、廣福庵等。金山民營工業園位於鎮內西郊,占地面積3.12平方公里。
烏石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北部,秋香江上游。全鎮總面積140.5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6188人。境內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春甜桔、三華李等。主要名勝有官山嶂、楊梅坳仙人足跡等。
中壩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北部,東鄰五華縣長布鎮,北毗東源縣黃村鎮。全鎮總面積17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41028人。境內瓷土和金屬礦產資源豐富,有河源市投資和規模最大的瓷土開發企業中壩華鵬高嶺土廠。孫中山祖籍紀念館被河源市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外,還有碧雲古洞等景點。
敬梓鎮,位於紫金縣境東部,東面、北面與五華縣交界。全鎮總面積110.3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8840人。境內花崗岩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敬梓村溫泉溫度62℃,日噴水量200立方米。此外,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聯黃海龍將軍祠、新寨宋屋、清代嶺南才子宋湘祖墳「臥獅搖鈴」、峨山頂新石器時代古村落遺址、山谷圍風景區等名勝古蹟。
水墩鎮,位於紫金縣境東部,東鄰五華縣龍村鎮。全鎮總面積115.4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2739人。境內有豐富的錫礦、瓷土資源。
龍窩鎮,地處紫金縣境東南部,東與五華、陸河縣相鄰,南與惠東縣相鄰。全鎮總面積308.9平方公里,下轄3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78904人,是全縣最大的鄉鎮。
蘇區鎮,地處紫金縣境東南部,南鄰惠東縣。全鎮總面積125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20259人。該鎮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血田」紀念碑、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屋)等18處革命遺址,是河源市首批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旅遊基地,2005年被省確定為紅色旅遊經典景點。境內瓷土、水力資源豐富,鎮有小水電站5座,裝機容量4000千瓦,年發電量1500萬千瓦時,產值510萬元;瓷土場4家,年產量7萬噸,產值910萬元。主要特產有三華李等。
南嶺鎮,位於紫金縣境東南端,東臨陸河縣,南鄰海豐縣,北接五華縣。全鎮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下轄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17725人。境內自然環境優美,有全縣第一高峰武頓山、德先樓、文天祥屯兵抗元遺址及所書「甘泉勝跡」碑刻等名勝古蹟。森林、水力資源豐富,有水電站5家,總裝機容量2600千瓦,年發電量900萬千瓦時,總產值450萬元。主要特產有鹹菜、香菇、木耳、蜂蜜等。
瓦溪鎮,地處紫金縣境中部,秋香江中游。全鎮總面積230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007年總人口31980人。砷礦、鉛鋅礦和水力資源豐富,盛產山楂、毛竹。名勝古蹟有粵東名山烏禽嶂、文筆塔、廟祖石南母寺等。
九和鎮,位於紫金縣境中南部,南部與惠東縣接壤。全鎮總面積259.2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29898人。境內的熱水、幸福兩村溫泉水溫86℃,泉流量每日數千噸,有治病等功效。
藍塘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南部,秋香江中下游,南與惠東縣接壤。全鎮總面積299.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73030人。該鎮是中心鎮,工農業比較發達,有投資2億多元、產值3.76億元的廣東立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和種植面積835畝、產值500多萬元的源興菜場;集市繁榮,竹製品生產歷史悠久,藍塘豬為廣東省優良種豬之一。主要特產有竹殼茶、春甜桔等,是全縣最大的春甜桔種植基地和開發中心,2007年被廣東省認定為紫金春甜桔專業鎮。主要景點有百牧羊白水寨瀑布生態風景區、壽康樓等。
鳳安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13.8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22430人。境內有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超級稻」育種試驗基地和深圳市新龍達無公害蔬菜基地,主要特產有藥材紅山枝等,有東龍南藥種植基地,景點有鳳安小灕江。
好義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南端,秋香江下游,南接惠州市惠城區。全鎮總面積89.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16304人。瓷土、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龍潭瀑布、大江埔風光、阿婆閣炮台遺址等。主要特產有「三黃鬍鬚雞」等。
上義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南部,南鄰惠東縣,西與惠州市惠城區相連。全鎮總面積178.5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22380人。境內鉛鋅礦、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三黃鬍鬚雞」、上義花生油等。旅遊名勝古蹟有東江縱隊第七支隊游擊隊區遺址、飛雲寨、清代古建築客家祖屋、九廳十八井、金峰湖旅遊度假村。
古竹鎮,位於紫金縣境西部,東江中游東岸,全鎮總面積278.1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57124人;轄18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屬低山丘陵地區,素有「魚米之鄉、工業重鎮、商貿之埠」之美譽。主要資源有木、竹、水產、水果及鐵礦等,荔枝和紅瓜以質優名揚東江,有富有傳奇色彩的越王山旅遊風景區和道姑等風景名勝。境內交通便利,陸路有省道中(洞)石(壩)線穿境而過,距惠州83公里,離深圳170公里,至廣州198公里,連接廣梅汕鐵路貨運站,距惠河高速公路僅6公里;水路可通河源、龍川、惠州、廣州等地。古竹鎮是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規劃開發10平方公里的紫金經濟開發區所在地,也是2002年省確認的中心鎮之一。2009年開發區建成5.6平方公里,落戶企業38家,已逐步形成眼鏡光學、塑膠、五金、紡織、電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1996年11月被省特區辦評為全省十佳先進開發區之一。
義容鎮, 位於紫金縣境西部,省道S343線中石線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356.2平方公里,轄2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55349人。境內銅、錫、鐵和稀土等礦產資源豐富,有寶山鐵廠、寶山水泥廠、天歐礦業有限公司。主要特產有優質絲苗米、瘦肉型豬、三黃鬍鬚雞、塘虱等,有「魚米之鄉」之稱。主要旅遊景點有天字嶂、孔子岩、汀村溫泉生態觀光旅遊景區。
臨江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北部,東江中上游東岸,西與河源市源城區隔江相望,北接東源縣。全鎮總面積130.9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2000公頃、山地8000公頃。轄10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有常住人口6552戶31246人,流動人口1.1萬多人。是工業重鎮,到2009年境內設有東江金珠工業園和紫金經濟開發區臨江工業園2個工業園區,占地20平方公里,已建成區5平方公里,建成投產的較大型企業有正天獸藥廠、德潤鋼鐵廠、富達製衣廠等。主要旅遊景點有七寨山瀑布風景區、斬坑水庫度假區。
柏埔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北部,北鄰東源縣。全鎮總面積134.9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33598人。境內稀土礦、花崗岩、石英石和水力等資源豐富,主要特產有黃毛嶂山茶,對腹痛、腹瀉等病有特效,馳名東南亞等地,古蹟有朱子紀念館等。
黃塘鎮,位於紫金縣境西北部,北鄰東源縣,省道S242河汕線貫穿全境。全鎮總面積226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總人口44642人。有古村落遺址、東漢古墓葬出土遺址、廣東省激流迴旋訓練基地(黃龍峽漂流)、龍灣漂流等旅遊景點。[2]
區劃沿革
1998年,全縣設23個鎮,下轄277個管理區、24個村民委員會、24個居委員會。1999年4月起,全縣普開撤區設村工作,進行首次村(居)民委員選舉。2001年1月完成,全縣設立301個村民委員會。2002年全縣村(居)民委員會進行換屆選舉。2003年8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縣先後撤併九樹、青溪、洋頭3個鎮,至年底,全縣設20個鎮,301個村民委員會、24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進行村民委員會規模調整,至年底,全縣完成撤併28個村委會,全縣村民委員會調整為273個。2005年全縣村民委員會進行第三次換屆選舉,至2005年11月完成。2006年經批准改名的有7個村(烏石上澄村、南崗村,水墩段布村,南嶺鎮彩頭村,藍塘博雅村,義容西平村、龍騰村)。2008年,增設瓦溪社區居委會。2009年7月,經省民政廳批准,紫城鎮、附城鎮、烏石鎮合併設立紫城鎮。至年底,全縣設18個鎮、273個村委會26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氣候
紫金縣處於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風明顯,夏長冬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0.8℃,年平均降水量1822.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49.4小時,年平均雷暴日為74天。2009年平均氣溫20.6℃,年降水量2015.3毫米。年日照總時數1652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73 %。
地形地勢
紫金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面積3,046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4%,河谷、盆地、水域占16%。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面山巒重疊,地勢較高;中部較低並向東西兩翼傾斜,構成不大對稱的馬鞍形,歸屬不同流向的東江和韓江兩條水系。
山脈
全縣平均海拔300米,紫金縣城海拔為140.8米。山脈屬粵東蓮花山體系,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
武頓,又名烏凸,位於南嶺鎮南端,與陸河縣交界,與文筆峰相鄰,是紫金縣第一高峰,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主峰海拔1,232.9米。山勢雄偉,煙霧繚繞,與文筆峰左右並峙,成為奇觀。山上植被:山頂以灌木叢植物為主,山腰有亞熱帶常綠季雨林分布,中下坡有人工植被。礦藏有鎢、錫,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烏禽嶂,紫金縣第二高峰。地處紫金縣南部九樹鎮邊界、惠東縣東北部。主峰海拔1,186.2米。自然植被以亞熱帶次生闊葉林為主,800米以上為散生灌木或草皮;人工植被有杉、松、油茶及山楂等。山上辦有國營紫金縣東風營采場。礦藏有鎢、石英、綠柱石等。自然景觀眾多、溝壑縱橫、地勢險要。
河流
客家花朝戲
紫金縣東部為韓江水系,集雨面積占全縣面積的22.9%;中、西部為東江水系,集雨面積占全縣面積的77.1%。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不含東江)有14條。
東江,經龍川、河源,從紫金縣西部邊境的臨江、古竹兩鎮邊沿流過,流入惠州市惠城區境,紫金縣境內流過長54公里。河上一般行駛100噸以下船隻,枯水期行駛20噸船隻,是紫金縣內主要水運航道,沿線有臨江港和古竹港。
秋香江,東江一級支流,位於紫金縣中部,是縣內主要河流。發源於烏石鎮犁頭寨(海拔648.7米)。自東向西流經烏石、紫城、附城、瓦溪、九和、藍塘、鳳安、好義、古竹9個鎮,在古竹鎮的欖溪村匯入東江。幹流長144公里,流域面積1,669平方公里,其中本縣境內為1,590.5平方公里,占全縣土地面積的46%。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紫金縣水力蘊藏量為21.57萬千瓦(含東江幹流8.19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6.34萬千瓦,年發電可達5.5億千瓦時,每平方公里電能蘊藏量為151.7千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東江水系(包括東江幹流)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14.63萬千瓦,韓江水系可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為1.71萬千瓦。至2009年底,全縣建成100千瓦以上水電站123座,總裝機容量5.69萬千瓦,占可開發利用的34.1%;全縣小水電發電能力1.86億千瓦時。
土地資源
紫金縣土地面積3621.24平方公里(約合5432039畝,1994年紫金縣國土局土地詳查統計),其中林地441.15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1.2%;水域面積9.85萬畝,耕地46.60萬畝,園地5.59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2.09萬畝,交通用地0.82萬畝,未利用土地271032.2畝。2009年年末,全縣實有耕地總資源42.35萬畝,其中水田33.5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66畝、人均占有水田面積0.52畝。
森林資源
紫金縣位置
紫金縣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樹、檫樹、香樟、山蒼樹和竹為主。常見的有73科233種。2009年底統計,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424.13萬畝(不含東江林場和下石林場),其中有林地面積391.09萬畝,林木年總生長量68.2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1015.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2%,綠化率74.8%。此外,有省級白溪自然保護區,面積為5755.5公頃。
礦產資源
紫金縣礦產豐富,其中鐵礦、鎢、錫、瓷土、石灰石等礦,早在明清時期就已開採利用。全縣已查明的礦產資源有25種,主要礦床、礦點86處,其中有工業開採價值的礦產28種,優勢礦種是鐵、鉛、鋅、錫、瓷土。鐵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義容青溪寶山嶂、官田和黃塘鎮大林輋等地。
石灰岩主要產地有黃塘大林輋、古竹湯坑山、上義白水磜、義容青溪寶山嶂等,計算儲量為4.2億噸。
瓷土分布在縣境東部為多,儲量豐富。蘇區永光、黃布,中壩良莊,附城新莊、黃花,烏石榕林、士貴,水墩南山凹下,龍窩黃田、好義板子壩等地均有瓷土開採。
溫泉資源
全縣有溫泉資源5處。九和溫泉,分布在紫金縣城以南40公里的九和鎮熱水、幸福兩村。其中,熱水溫泉流量為每日1,198噸,溫度60~80℃,最高86℃;據省地礦部門測試分析,水質屬重碳酸鈉鈣鎂型淡水,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升100毫克以上。幸福溫泉,分布在稻田低洼地上(小地名蔣口塘),泉流量每日1000噸,水溫81~83℃,最高85℃。敬梓溫泉,位於敬梓圩下角的河灘中,有泉眼10餘個,日噴流量200~300噸,水溫80℃以上。義容溫泉,位於義容鎮西北部汀村中田自然村(小地名熱湯子),距義容圩15公里。日流量300~400噸,溫度80℃以上。上義溫泉,位於上義鎮白水磜河瀝與飛雲磜河交匯處經西約100米處河邊(當地稱觀音河),水溫40℃。
此外,水墩碳酸氣礦泉,泉水具微酸味,游離二氧化碳含量達每升1,143.82毫克,pH值6.2,水溫23℃,屬重碳酸鈣鎂鈉型碳酸汽水;泉流量每日19噸,是珍貴優質的天然礦泉水。
人口分布
2007年全縣戶籍總人口780914人,其中農業人口616159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78.9%,非農業人口164755人,占21.1%。全縣農村勞動力38.7萬人。2007年,全縣20個鎮中,紫城鎮9.61萬人,5~7萬人的有龍窩、藍塘、古竹、義容4個鎮,4萬~不足5萬人的有烏石、中壩2個鎮,3萬~不足4萬人的有附城、瓦溪、臨江、柏埔、黃塘5個鎮,2萬~不足3萬人的有敬梓、水墩、九和、鳳安、上義5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蘇區、南嶺、好義3個鎮。
2008年全縣戶籍總人口815597人,其中農業人口646359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79.24%,非農業人口169238人,占20.7%。全縣農村勞動力總資源381730人。2008年,全縣20個鎮中,紫城鎮9.64萬人,5~7萬人的有烏石、龍窩、藍塘、古竹、義容5個鎮,4萬~不足5萬人的有中壩、黃塘2個鎮,3萬~不足4萬人的有附城、敬梓、瓦溪、臨江、柏埔5個鎮,2萬~不足3萬人的有水墩、蘇區、九和、鳳安、上義5個鎮,不足2萬人的有南嶺、好義2個鎮。
交通
省級公路
惠水公路。原名為惠紫五公路,後稱烏水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始建於民國20年(1931年),由省建設廳投資興建。民國22年5月竣工通車。起於惠陽縣烏塘,止於興寧縣水口。途經本縣好義、藍塘、九和、縣城、中壩、敬梓等10個鄉、鎮,縣境內長108公里。
河汕線紫河段。起於林田合路口,止於河源市源城區,境內長55公里,於民國21年動工興建,民國26年路基築好。
河汕線紫海段。紫海公路起於烏石三丫角,止于海豐縣城。境內烏石三丫角至蘇區柏子窩全長49公里。
華中線。原稱中長公路,起於中壩水口,止於五華華城。
縣級公路
縣道有中埔、合寶、九烏3條公路。
中埔線。原稱紫古公路,後稱紫埔公路,1988年改為現名。起於紫河公路中洞口,止於河源埔前,全程65.6公里。
合寶線。起於青溪合水,止於寶山鐵廠,全長7.5公里。1958年動工,當年建成通車。
九烏線。起於九和光巷,止於九樹烏禽嶂,全長21公里。1958年動工,1960年8月建成通車。
經濟發展
2014年,紫金縣地區生產總值104.96億元,增長10.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5%,稅收收入增長16%。
2015年,實現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16.7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1%,5年增長0.81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501元,比增6%,5年增長0.72倍。全社會工業增加值44.16億元,比增6.8%,5年增長0.98倍;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39.23億元,比增6.8%,5年增長0.94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總收入分別為6.33億元和8.31億元,比增10.3%和4.6%,5年分別增長1.52倍和1.39倍。固定資產投資91.86億元,比增20.6%,5年增長2.8倍。外貿進出口總額5年累計2.55億美元,是「十一五」的1.77倍。
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8.5億元,比上年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1元(預計),比增1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總收入分別為6.5億元和9.99億元,比增3.2%(按可比口徑增長9.8%)和20.2%;外貿進出口總額7.5億元,比增70.5%;三大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22.3∶362∶41.5調整為22.7∶34.8∶42.5。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億元,比上年增長5.5%;農業總產值46億元,比增4.5%;全社會工業總產值150億元、增加值37億元,分別比增4.4%和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7億元,比增9%;固定資產投資72億元,比增7%;實際利用外資569萬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9.5億元,分別比增13.8%和26.7%。
工業
紫金工業起源早,明代已有採礦、煉鐵、鑄鍋、陶瓷、造紙、印刷、縫紉、食品等手工行業。清代至民國初期,手工業者和工場作坊增多。解放前夕,貨幣貶值,物價暴漲,一些工場生產萎縮,甚至歇業關閉。
建國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全縣有國營企業14家,公私合營企業8家,生產合作社(組)68個,工業總產值1158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1958年「大躍進」期間,盲目發展工業,尤其煉鐵工業。因脫離實際,不少工廠建起後,無法正常生產,很快被迫停產、下馬,使全縣工業生產處於徘徊起伏狀態。1960年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簡稱「八字」方針,下同),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工業逐步恢復和發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少企業受到干擾,但由於廣大幹部職工竭力抵制,工業生產曲折發展。1968年後,為適應支農和戰備需要,興建一批化學、建材、食品等國營、集體和社辦企業,引進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1979年後,貫徹改革開放方針,國營、二輕工業穩步上升,鄉鎮和個體工業迅速發展。全縣有採礦、冶煉、化學、建材、陶瓷、機械、造紙、印刷、電力、縫紉、炮竹、食品、糧食加工、竹木製品等10多個行業,500多種主要產品。198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4292家。其中國營企業58家,集體企業124家,村和個體企業4110家,工業總產值1.13億元,比1949年增長34.3倍,比1978年增長135%,國營、集體、個體企業分別占總產值的36.3%、22.7%、41%。工業占工農業總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10.9%提高到35.9%。
最早興辦的紫金縣黃龍實業有限公司,創辦於1993年。位於敬梓鎮柑坑村。該公司生產的「三谷圍」客家黃老酒,2002年被深圳市酒類專賣局、深圳市商報社聯合評為「深圳人最喜愛的黃酒第一名」,產品銷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和香港等地。此外,該村生產黃老酒企業還有雙龍酒廠,生產「柑坑」牌糯米酒;金龍實業有限公司生產「客黃老牌」黃老酒。。
林業
紫金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明、清時期,境內林木茂密,水源充足,有「火帶長林」、「中洞午蔭」、「鐵潭倒影」等山水美景。
民國時期,山地多屬私人所有,政府設立營林機構,發動村民造林。民國36年(1947年),全縣有林地面積382萬畝,占山地面積84%。
建國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發展林業,健全營林、護林機構,不斷增加營林投資,發動群眾造林,開發林區公路,改善林區水陸交通。至1988年,營林總投資1274萬元,累計造林494萬畝,為國家交售木材137萬立方米,生產松脂27.8萬噸。1973年成為全國第一個松香萬噸縣,獲林業部授予「青山常在,松脂長流」的獎旗。林副產品有松香、竹木、柴炭、油茶、油桐、紫膠、水果、藥材等豐富資源。但由於受體制多變影響,加上管護不善,林木多次遭受破壞。1958年、1968年和1978年三次出現亂砍濫伐山林。1984年全縣有荒山207萬畝。人民飽嘗無林之苦。後雖經1985—1986年的植樹和飛播造林,全縣仍有荒山100多萬畝。1987年6月,縣委、縣政府痛下決心,帶領全縣人民苦戰一年,造林106萬畝,成效面積84.2萬畝,受到省委和國務院的通報表揚。1988年基本消滅了荒山,森林覆蓋率為53%,活立木蓄積量為460.9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4298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紫金縣烏石中學
明清時期,本縣實行傳統的科舉教育制度,至清末先後設有公、私立書院4所,蒙館、經館等私塾近400所,以《四書》、《五經》為必讀教材,為封建社會培養忠君孝親的人。戊戌變法維新後,「效法西洋,研究科學」,廢科舉,創辦中小學堂,至清末,先後辦有樂育中學、樂育小學、縣初等師範學堂和高初兩等小學堂。
民國初年,學堂改學校。以「傳授新知識灌輸愛國思想」為本旨,取締私塾,興辦學校。其時因軍閥混戰,社會經濟蕭條,辦學經費困難,學校發展緩慢,到民國9年(1920年),地方自籌資金興辦的私立小學僅有96所,學生只有2752人;教會辦有小學9所,學生有1100多人。民國15年,縣城創辦紫金縣立初級中學,全縣先後增辦9所縣立小學。民國25年起,省直接撥款先後辦有短期小學19所。民國29年,實施國民教育五年計劃,推行義務教育,嚴令鄉辦中心小學、保辦國民學校,強令適齡學童入學,教育事業比前發展。民國37年(1948年),全縣有完中2所、師範1所、初中4所,學生1331人;小學263所,學生19170人。中小學生數僅占全縣總人口的9.7%。教育經費多由地方自籌,經費短缺,教師待遇微薄,校舍破陋,設備簡單。
建國後,人民的經濟生活得到改善,迫切要求文化翻身。各鄉、村按照新民主主義辦學方針,設校辦學,向工農開門,男女適齡學童紛紛入學,並由各小學舉辦夜校,供男女文盲學習文化,出現了大辦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秋,政府接管全部學校,私立改為公立。1954年起,學習蘇聯經驗,改革教學。1958年,貫徹中央提出的「公、民辦兩條腿走路」方針,增辦4所中學、15所農業中學和300個小學民辦班;師生參加「全民煉鋼」,停課勞動。1961年,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整頓教學秩序,調整學校布局,改革教學方法,教育質量明顯提高。「文化大革命」開始,停課鬧「革命」,教師受批鬥,學校由工宣隊、貧下中農管理;1969年在「讀初中不出大隊」的口號下,大隊小學附設初中班,公社中學改辦高中,縮短了學制,改變課程與教材,取消考試和升留級制度;1975年後,強調參加生產實踐,學屯昌,大種甘薯,參加社會勞動,以勞動代替教學,致使教育質量嚴重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教育事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80年代,本縣增加教育投資,提高教師待遇,發動群眾集資修建校舍,充實設備,重視幼兒教育,普及小學教育,加強專業教育,開辦函(刊)授教育,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1988年統計,全縣有小學336所,學生84045人;中學31所,學生2051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分別為98.59%和98.4%,中小學學生數占全縣總人口的16.78%;幼兒園16所,學生1431人;小學附設學前班398班,學生15614人;中等專業學校4所,學生800人;職工業餘學校4所,學員707人;電視大學1所,學生300人;農民業餘教育班569班,學員21358人。各類學校教職員共5276人,其中民辦教師1335人。
到2010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99所,在校學生138019人。其中:高級中學2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含技工學校)2所,完全中學7所,高中階段學校在校生16182人;初中29所,在校生43861人;小學327所,在校生65428人;幼兒園34所,在園幼兒1610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生147人。全縣中小學校在崗教職工7612人,其中小學教職工4124人,初中教職工2506人,高中教職工813人,特教教職工2人,幼兒教職工567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高中1所,規範化中小學16所。
文化事業
縣文化歷史悠久,經考古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1處,以及林田北宋古墓、白水磔宋代古窯遺址、南嶺文天祥大忠廟等文物,都反映了前人的聰明才智和民間藝術的發展。建縣後,明清的文學創作以詩詞見長,有鍾丁先、劉名載、林鳳岡、鄧纘先等人的佳作流傳於世。民間有舞獅、舞龍、舞春牛、舞紙馬和山歌演唱等藝術流傳。清末,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朝戲。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縣人劉爾崧、劉琴西、賴炎光等創辦《紫金山小報》和《救國周刊》,宣傳新文化、反對舊禮教。抗日戰爭時期,縣屬各區的青年抗敵同志會,各中學、縣立小學成立劇團或歌詠隊,共產黨人潘祖岳等人組織話劇團,宣傳抗日救亡,推動了本縣文化發展。
建國後,紫金縣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民眾教育館,相繼建立縣文化館、工人俱樂部、廣播站、電影隊(院)、花朝戲專業劇團等單位,文化事業有較快發展,業餘文藝活動較為活躍。「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化事業遭受嚴重挫折,許多文藝工作者受批判、各種文化團體被封閉,大量圖書流失,電影只放革命樣板戲和新聞紀錄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了新的生機,文化事業單位和設施不斷增加。到1988年,有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老幹部活動中心、劉爾崧紀念館、影劇院、檔案館、新華書店、電視調頻轉播台、廣播電視台和專業劇團等文化設施和文化團體。農村集鎮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所有鄉鎮均有文化站、電影院(場、隊)和廣播電視站。全縣廣播、電視覆蓋面積達85%以上,圖書年發行量179.3萬冊,圖書館藏書2.8萬冊,年借出量4萬冊次;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處。
載至2010年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項,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項。
醫療衛生
中草藥資源豐富,民間很早就用中草藥醫病治傷。明清時期,縣城和集鎮已有私人開業行醫,農村缺醫少藥,疫病流行頻繁。清末,西醫始由基督教會傳入本縣。民國14年(1925年)起,縣內陸續開設私營西醫診所,開辦縣平民醫院。但醫療設備簡陋,技術力量薄弱。
1952年縣始設衛生科,主管縣衛生行政工作,並設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堅持開展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逐步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大力挖掘社會技術力量,培養各類醫務人員,衛生醫療隊伍不斷擴大,醫療設備不斷更新充實,並採取中西醫結合和防治結合的辦法防治疾病,醫療技術不斷提高。70年代,農村全面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公社衛生院的技術力量、醫療設備發展較快。80年代,隨着國民經濟的發展,本縣醫療技術力量不斷增強,醫療設備配套日趨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1988年,全縣有縣屬醫療衛生單位8個,鄉鎮衛生院23間,村醫療站(室)422個,各類醫務人員1303人(不包括鄉村醫生344人、衛生員150人),有病床658張。按人均計算,每萬人有醫務人員21人,比1951年每萬人1.75人增長11倍;病床數比1951年的25張增長25.3倍。
到2010年,全縣有縣直屬醫療衛生單位7個,鎮級衛生院20個,在職人員1940人,離退休人員635人。在職人員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702人,占87.7 %。其中副主任醫師36人,主治(管)醫師117人,師級508人,士級952人。全縣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280人,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278人,執業護士385人,本科55人,大專學歷451人。
通行語言
紫金客家方言屬於梅縣客家方言體系。它以紫城鎮話為代表。由於歷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縣內的客家話在語音方面又可分為5種。
紫城腔。這是分布較廣、使用人數最多的紫金客家方言。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烏石、瓦溪等鎮及白溪、龍窩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約27.9萬人。
中壩腔。它包括中壩、敬梓等鎮及水墩鎮的群豐、秋溪等村落,使用這種話的大約有6.4萬人。
南路腔。主要分布在龍窩、蘇區、南嶺等鎮及水墩鎮的部分村落,使用這種話的約有11.6萬人。這些地區與五華縣相鄰,村民說話略帶有五華話聲調。
西南路腔。包括藍塘、鳳安、上義、好義等鎮,使用這種話的約有12.3萬人。
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臨江、黃塘、柏埔、義容等鎮,總人口約20.9萬人。
旅遊
全縣主要旅遊景區和景點有:御臨門溫泉度假村、紫金觀(天后宮)、中山公園、越王山旅遊風景區、孫中山入粵始祖開居地(孫中山祖籍紀念館)、廟祖石(南母寺)、黃塘激流迴旋訓練基地(黃龍峽漂流)、黃塘龍灣漂流、越王河竹排漂流、蘇區紅色旅遊景點、義容天字嶂、萬壽庵(孔子岩)、南嶺德先樓、桂山石樓、白溪水庫、道姑岩、文天祥屯兵抗元遺址以及可遠眺海豐、陸河、惠東、紫金、五華五縣風光的紫金第一高峰南嶺武頓山等。
九和溫泉
九和御臨門溫泉
御臨門溫泉度假村位於九和鎮熱水村至幸福村之間,占地面積1100畝,是一所集住宿、會議、娛樂、休閒、商務、健身和大型露天溫泉功能於一體的豪華鄉村溫泉度假村。溫泉區總面積62600平方米,是按國家AAAA標準規劃的,以巴厘島風情和客家文化相結合為整體基調建造的大型露天溫泉。溫泉出水處溫度高達86℃;日流量可達8000~10000多立方米,可同時容納2700多人。溫泉水質晶瑩透澈,略帶硫磺氣味,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測試中心化驗,水質為重碳酸硅鈉型,並富含偏硅酸、游離二氧化碳、氡、鋰、鍶、碘化物、銀、鋇、鉛、錳等多種礦物質。對治療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膚病等多種疾病有輔助的功效。度假村設有溫泉接待中心、巴厘河中溫泉區、山地溫泉區等景區,酒店擁有豪華客房和巴厘島風情別墅套房201間以及可容納400人的大型宴會廳;建有東南亞風情特色的各式竹樓、垂釣長廊、小橋涼亭、網球場、籃球場等休閒和康體設施。度假村由縣引進廣州金鵝企業集團和廣州白雲建設開發集團公司共同投資興建,總投資2.5億元,2006年4月對外經營。2007年上交稅收180.5萬元。
南母寺
南母寺(廟祖石)地處紫金縣崇山峻岭之中的九樹鎮海拔800多米的廟祖山中。該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通往該寺的小徑由—塊塊黝黑的岩石砌成,共有432級石階。石階兩旁樹木虎踞龍盤,奇花異草相映成趣。廟祖山自然生態景色毓秀神奇。廟堂雕檐畫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寺廟旁邊有一種黃土,古人稱之為「黃金散」,傳說能治百病;南母寺山上的山河中還有一種廟子石(古稱永安臘石,在清朝年間曾作為貢品獻給皇帝),傳說擺在家中能鎮宅避邪。
紫金觀
紫金觀原名天后宮、娘娘廟,原址在縣城老城區中山路今中旅社西側。相傳建於明末,迄今已400餘年;100多年前,紫金縣城儒林街人劉開先(法勝侍郎)與藍開濤(法雄侍郎)先後到羅浮山黃龍觀拜丘傳秀老道長(外號「廣東吉靈鬼」)為師修道。學成後與師父到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設壇開館,傳道授徒多年。民國32年(1943年)師徒同回紫金縣城天后宮為主持。1992年天后宮遷建於安良片鳳崗山(中山公園內),改名為紫金觀。紫金觀群體建築占地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由香港青松觀和社會各界捐資3,000多萬元建造。造型仿香港天后宮,高大壯觀,紅牆黃瓦,琉璃翹檐,雕樑畫棟。觀門左右兩邊擺放原址遷來石獅一對;中殿擺設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姓奉造鑄鐵香爐一座;觀內設前、中、後三殿,分別命名為「護法殿」、「天后宮」、「三清宮」,規模巨大,古色古香。兩側建有鐘樓及招待設施,是粵東地區集宗教與旅遊於一體的較大的重要景點之一,有粵東第一道觀之稱。
古竹越王山旅遊風景區
越王石
古竹越王山旅遊風景區位於紫金縣城西南74公里的古竹鎮留洞村,距古竹鎮6公里。方圓兩平方公里,相傳越王山因西漢南越王趙佗面壁銘志稱王而得名。此山全是呈褐紅色的大石山,屬典型丹霞地貌,由數十個石山組成,險峻而秀美,其山峰千姿百態,風景奇異,獨樹一幟,名列廣東七大石山之一。主峰海拔314米,屹立在東江左岸。明代《廣東通志》、《惠州府志》、《永安縣誌》均有記載。相傳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乘船沿東江至古竹時,見一山高聳獨秀,率領壯士攀登遊覽,臥於一塊石榻上。後人稱此石為「越王榻」,稱此山為「越王山」。越王山四面陡峭,僅有一路盤繞至山頂。山巔有一口相傳是趙佗和將士們飲用過的水井,叫「越王井」,水質甘甜,終年不涸。越王山四周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門、打鐵場、「馬仔洞」、「一線天」、「三線天」、「越王谷」、「風隆洞」、「越王塌」等遺蹟;山左側有「田螺山」,右側有「獅子岩」等景觀。攀頂遠眺,浩渺東江若帶,百里田疇如織。越王山四面陡峭,僅有一路盤繞至山頂,踏入景區,遊客中心、湖上餐廳均系別具一格的休閒建築,紅石小道和木板棧道交映相連。此外,景區藉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設置有天然岩壁攀岩,特別適合登山愛好者與攀岩愛好者,也是廣東少有的天然戶外攀岩景點。越王山景區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於一體,已開發面積2平方公里,2007年接待遊客6萬人次,創旅遊產值2000萬元,上交稅收12萬元。
蘇區紅色旅遊景點
蘇區革命遺址
蘇區紅色旅遊景點位於紫金縣城東南45公里的蘇區圩鎮(原名炮子圩,1957年冬經中央批准改為蘇區)。1927年4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紫金縣農軍舉行了聲震東江的「4.26」農民武裝暴動,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推翻紫金縣反動政權,活捉了反動縣長,並宣布成立紫金縣人民政府。之後輾轉數月,策應海陸豐農民運動,於1927年12月1日,在炮子圩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紫金縣蘇維埃政府。彭湃、周恩來、徐向前領導曾先後多次來炮子指導工作。現留下的革命遺址有「紅屋」紀念館、「血田碑」、「紫金縣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等多處。該革命遺址群1998年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列為首批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紫金縣委、縣政府確定以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屋)、「血田」紀念碑等18處革命文物景點為愛國主義教育旅遊基地,省政府撥款資助景點維修和開發。2003年完成「紅屋」維修和革命鬥爭史布展,已向公眾開放。2005年被省確定為紅色旅遊經典景點,是河源市3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龍窩桂山圍石樓
桂山圍石樓
桂山圍石樓位於龍窩鎮桂山圍,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當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樓6層,面積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層用花崗石條砌築,三層以上用特製大火磚砌成,牆厚1.5米,主樓前面是三進的正屋,兩側各有兩座並聯朝向正屋的橫屋,與主樓聯接,構成一座占地1.5萬平方米的建築群。石樓保存頗好。
南嶺武頓山
武頓山位於縣城東南的南嶺鎮東南面,海拔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山有大武頓、小武頓兩峰,大武頓渾圓雄偉,小武頓峭聳秀撥,是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明時,曾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蠟燭石,山腰有「畫眉礤」等景觀。若天清日朗,立于山巔可見日出,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三縣之境。
龍灣漂流
龍灣漂流位於黃塘鎮柏埔河段,距河源市區和紫金縣城各30公里。全程6.8公里,河水總落差80多米,途經六潭九灘、九曲十三灣。乘上一片無動力的小舟,依託她溫柔與澎湃的激流,穿山谷、渡險灘、過卵石、轉漩渦、衝浪尖,參天古榕、茂密竹林、片片梯田等兩岸風光盡收眼底,人與自然交織、和諧統一。漂流完全程約需2個小時。景區內設有停車場、餐廳、商場、沖涼房、保管室等旅遊服務配套設施,總投資530萬元。該景區是全市第3個正式營業的漂流點。
特產美食
「永安」牌紫金椒醬、紫金竹殼茶、廟子石、紫金春甜桔、柑坑黃老酒、紫金仙人粄(涼粉)、紫金牛肉丸(來源於客家菜)、八刀湯。
相關視頻
航拍紫金縣 紫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