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
紫色土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錄
名詞解釋
紫色土(purplish soil)是我國的一種特殊土壤類型,是亞熱帶地區由富含碳酸鈣的紫紅色砂岩和頁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其他如雲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蘇等。
歷史由來
紫色土是由侏羅紀、白堊紀紫色砂岩、泥岩時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紅色砂岩、頁岩,變來的,據說其紫色可以保留很久而不褪色,而土壤中的紫色大都富含鈣質(碳酸鈣)和磷、鉀等營養元素,很是肥沃。紫色土水土流失快,風化也快(主要是物理崩解作用)。紫色土土層淺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過1米者甚少 。
一般含碳酸鈣 ,呈中性或微鹼性反應。有機質含量低,磷、鉀豐富。由於紫色土母岩松疏,易於崩解,礦質養分含量豐富,肥力較高,是中國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頂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開墾種植。因侵蝕和乾旱缺水現象時有發生,利用時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開發灌溉水源。開闢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產力的重要措施。
分布情況
紫紅色岩層上發育的土壤。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廣,在南方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紫色土有機質含量 1.0%左右,其發育程度較同地區的紅、黃壤為遲緩,尚不具脫硅富鋁化特徵,屬化學風化微弱的土壤,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pH值為7.5~8.5,石灰含量隨母質而異,鹽基飽和度達80~90%。紫色土礦質養分豐富,在四川盆地的丘陵地區中為較肥沃土壤,其農業利用價值很高。利用中需防止水土流失和注意蓄水灌溉、增施有機肥料、合理輪作等。
分類
紫色土分為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3個亞類。
酸性紫色土分布在長江以南和四川盆地廣大低山丘陵。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相對較高,磷、鉀稍低。土壤呈酸性,pH小於5.5,鹽基飽和度較低。
中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雲南,土層較酸性紫色土薄,約30至60cm,碳酸鈣含量小於30g/kg,pH值約為7.5,肥力水平較高,但有機質、氮、磷稍顯不足。
石灰性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滇中等地,土質疏鬆,碳酸鈣含量大於6%,土壤有機質在10g/kg左右,氮、磷低,鋅、硼嚴重缺乏,土體淺薄,保水抗旱能力差。
參考文獻
- ↑ 楔形文字發現後,明明300年沒人能看懂,後來為何突然被破譯了?,搜狐,2022-10-03
- ↑ 啥是丁頭字?聖書字?腓尼基創造了世界最早的字母?還是西奈體?,搜狐,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