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紫砂

來自 宜興壺人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紫砂

類型: 炻器

泥色: 紫泥、朱泥、紅泥

紫砂是一種介於陶器瓷器之間的陶瓷製品,其特點是結構緻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 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宜興紫砂器胎質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於器表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顆粒狀的變化,表現出一種砂質效果。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俗稱"五色土",除去主要"五色"的朱泥、紫泥、段泥、黑泥、墨綠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後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南京大學為紫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

目錄

紫砂泥

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陳曼生等。

紫砂泥原料,主要分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誰買富貴土?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因此而得名。

宜興紫砂陶藝術起源於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如何鑑別和欣賞這一門世界陶瓷門類中獨樹一幟的紫砂陶藝術,即對於紫砂陶藝術應持怎樣的審美觀點,直接影響了製作者的創作構思。所以,有必要談談紫砂藝術的審美問題。

砂壺之美可歸納為:造型美、材質美、實用美、工藝美、品位美之五類。

紫砂起源

紫砂是陶的一個特殊種類,盛產於宜興丁蜀鎮一帶,位於丁蜀城區東北部的蜀山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明清以來宜興紫砂陶製作、生產、貿易的集散地,它保存了明清以來紫砂陶業製作、銷售、運輸的整體產業鏈和物質空間形態,成為研究認識紫砂生產及其文化的重要歷史場所。

在丁蜀鎮蜀山西南片300米左右範圍內,考古人員重點發掘了一個廢棄物堆積層和一座清朝中期停燒的古窯址,從中採集到了大量從明末清初到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紫砂殘片。這次發掘新發現了許多紫砂款識,款識類型多樣,有堂齋款、人名款、店號款、詩聯款、年號款、花款、器名款、偽托款等。早期地層中的款識以刻款為主,晚期地層中的款識多為印章款。

由於缺乏充足證據,紫砂的起源一直頗受爭議。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傳世實物,考古界一般認為紫砂始於明代。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丁蜀鎮羊角山施工時,發現了一座古窯址,根據窯址堆積層中發現的北宋時期的亂磚以及眾多早期紫砂殘片,考古人員推斷紫砂應始於北宋。但這一論斷在學術界頗有爭議。杭濤認為,僅憑北宋時期的亂磚就推斷紫砂始於北宋不太科學,而且在宋元時期的墓葬中沒有發現過與羊角山窯址發現的紫砂器相近的陶器。

"從這次考古發掘來看,可以初步斷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應始於明中晚期。"杭濤表示,明早期墓葬中從沒出現過紫砂器,最早一件是南京市博物館在明代太監吳經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間的提梁壺。這次考古發掘在廢棄堆積層的最下層發現了部分紫砂陶片,其中壺嘴的形制和"鉚接"製法、高領帶鋬罐的口沿形制等與江蘇金壇明代並內出土的明晚期的紫砂壺、罐造型上基本一致,由此可以推斷這些應是明代紫砂。這也為今後進一步考古發掘提供了方向,為解決紫砂起源問題提供了實證。

成型工藝

由於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藝有着與其他陶瓷工業與眾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技藝。這是幾百年來歷代藝人們的技術實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製作技法。如製作圓器,用泥條、泥片、鑲接後,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鑲身筒成形,最後細部加工完成。一般從處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過程,均由同一人製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藝質量、藝術價值的高低,都取決於設計製作者的技術水平、藝術素養,操作技術的熟練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分不開的。

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首選必須講究選料,其中包括泥色與形成的結合,實用功能與形式美的結合。在設計構思時,要考慮所採取的工藝過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時所用泥料軟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適當。在製作過程中,必須掌握坯件在自然乾燥過程中,乾燥程度不同對作品的影響。一件合格的半成品進入窯內燒成,必須放置合理的窯位,掌握火度,氣氛溫差要適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的作品達到預期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紫砂土與火的結合產生出特有的藝術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結着陶藝工作者的心血。

紫砂特點

紫砂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詩情畫意由雕刻藝人直接刻畫在紫砂陶土上。最早見於明代、清初,一些文人雅士吟詩作畫、題詩記事於壺上,並有留言作為饋贈珍品,那時以陳曼生、子冶為最,他們推動了在紫砂陶上陶刻藝術的發展,著有"字隨壺傳、壺隨字貴"之說法。近幾年,裝飾方面又有創新,在紫砂陶上嵌金銀絲等裝飾新工藝更為光彩奪目、錦上添花。

紫砂陶不僅具有獨特的功能效用,更具有欣賞收藏的價值。紫砂壺是"世間茶具稱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相對的統一,內容適合、觸覺舒服、形體完美、美觀大方。一般說,泡紅茶,宜用深一點的壺,泡綠茶,宜用淺一點的壺。在工作之餘,喉底回甘之時,消除疲勞和煩惱,欣賞晉唐之風、名山秀水、花鳥園林的意境,又是何等的文雅。

紫砂陶以其特有的藝術圖樣和濃郁的文化氣息,而為人們稱頌和珍視。紫砂陶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代表,更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文化藝術結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