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决定论
精神决定论(Psychical determinism) 认为人的行为变化除环境与生理因素外,是由某些心理因素决定性的。此心理因素为泛指个人的知觉、意识、潜意识、习惯与信仰等,在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下,面对问题时会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某些行为,通常这些行为与处理问题的本身是无直接关系。对应的概念有物质决定论(Physical determinism)。 1 简介 2 特点 3 精神决定的绝对性 4 精神决定的相对性 5 自觉能动性
目录
简介
精神能否起决定性作用?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只能起反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完全可以起决定作用。精神的决定性包括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方面,是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这种观点人们一般称之为辩论决定论,也叫物质决定论。物质决定论有以下特点:(1)事物的发展是由自身的原因决定的;(2)事物的发展是由物质因素所决定的;(3)事物都具有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
特点
我们当前认为,凡是认为精神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且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必然性的观点,统称为精神决定论。精神决定论有以下特点:(1)承认事物的发展都是由自身的原因所决定的;(2)承认精神因素可以决定事物(精神)的发展;(3)承认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物质决定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精神决定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这二者看起来是自向矛盾的,实际上则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即物质是世界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发展到精神的产生的时,这时的物质决定就质变为精神决定了。精神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因是在物质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因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人的形体的自组织性、能动性发展到精神的产生就质变为精神的自组织性和能动性。这时对人来说不是物质的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是精神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质变的结果。精神是物质,但物质不是精神,物质与精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根据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得出所谓精神决定论实质上就是物质决定论,也即辩证决定论。多年来,人们一直无法调和物质决定与精神决定之间的矛盾,无法把精神能动性与物质规律结合起来,认为精神决定论就是强调主观意志,就是不尊重事实,不尊重规律。实际上,人们曲解了精神决定论的含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精神作为世间存在的一普通事物,这一规定并不排除精神,精神同样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然而人们对精神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却是模糊不清的。
“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性观念,这个观念是:一个运动是另一个运动的原因。”(1)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因果性是如何产生的一段比较明确的论述。这段论述是说由于实践活动产生了因果观念,同时,人的因果观念又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例如,如果我们用一面凹镜把太阳光正好集中在焦点上,造成象普通火一样的效果,那么我们因此就证明了热是从太阳来的。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无机物是有机物的原因,有机物是无机物的结果;而有机物又是生物运动和人类的原因,生物运动和人类又是有机物发展的结果。人们知道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自然界是精神产生的原因,精神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结果。然而这种关于精神产生的因果性论述却过于笼统,它没有明确指出精神是在何种运动形式基础上产生的。我们认为精神是在形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形体的生物学化学运动是产生精神运动的原因。当我们从形神相互依存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精神产生的因果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精神运动是在生物化学运动形式基础上产生,精神的自组织性、能动性是肌体的生物自组织性、能动性质变的结果。精神的自组织性、能动性在逻辑上仍属于物质的自组织性、能动性。
对于精神的规律性,经典作家早就有过深刻的论述:“辩证法被看作是一切运动的最普遍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运动,或者对于思维的运动,都一定是同样适用的。”(2)这就是说,精神的运动发展属于自我运动发展,精神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三大规律同样可以用于揭示精神的运动和发展,精神运动仍属于物质运动。通过对精神产生的因果性、规律性的分别论述,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物质质变的结果。辩证法的规律同样可以适用于精神的运动发展。就是说,无论精神的产生,还是精神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都是物质世界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运动的结果。精神的产生、精神的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运动发展充分体现了世界运动发展的必然性。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低级运动形式基础上产生的,精神产生后必然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发展;否则,世界就会停止不前不再发展了。这就是精神的必然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精神决定论实质上也就是物质决定论。精神决定论承认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精神决定论包括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方面,是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精神决定的绝对性
所谓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又称精神决定的无条件性。主要指: (1)精神作为人内部联系的质,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精神作为人的动力和内因,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不随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精神在没有外因的作用下,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神经系统去支配人的形体,从而使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人们认识事物的力量来源于精神的力量。正是由于精神的产生才使人具备了认为事物的能动性,精神作为人认识事物的原因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4)实践能动性来源于精神能动性,精神能动性是实践能动性的唯一源泉。
精神决定的相对性
所谓精神决定的相对性,又称精神决定的有条件性,包括精神决定的内在有条件性和外在有条件性两个方面: (1)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只有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错误的认识是不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这叫精神决定的内在有条件性。 (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精神虽然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往往由于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精神无法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叫精神决定的外在有条件性。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认识某个事物,必需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认识这个事物。一旦耗费的时间超出了生命的界线,那么这个人在他有生之年就不可能认识这个事物,他的主观努力相对来说就无法起到绝对的决定作用。同样当随着地点、环境等条件的变化,人的主观努力无法克服实际的困难,精神也就无法起到绝对的决定作用。如果人们对事物采取的认识方法是错误的,那么无论人们耗费的多么多的精力,都无法认识该事物,这时的精神也就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人的正确认识与外在有条件性结合起来才能起相对有条件的决定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决定的有条件性包括精神决定的内在有条件性和外在有条件性两个方面,是内在有条件性和外在有条件性的辩证统一。 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这就是说:一方面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寓于精神决定的相对性之中,精神决定的相对性之中包含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另一方面,精神决定的绝对性之中有精神决定的相对性,精神决定的相对性是精神决定的绝对性的部分,精神决定的绝对性是通过精神决定的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个精神决定的相对性总和构成精神决定的绝对性。
对于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我们可通过娄永清同志在《哲学相对论》一文中对绝对和相对的阐述来理解。娄永清同志对绝对和相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不仅肯定了绝对和相对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同时明确指出绝对和相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绝对和相对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有绝对必有相对,有相对必有绝对,即绝对和相对是绝对关联的。(3)由此可见,精神决定的绝对性、相对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必有精神决定的相对性存在,有精神决定的相对性存在必有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存在。
总之,精神决定包括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方面,是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自觉能动性
精神决定论的思想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对精神决定论的内涵还不甚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精神决定论认为决定事物(人)发展的是精神因素而不是其它。这一理论的根本特点就是强调精神的能动性。人们常说的主观(自觉)能动性实际上就是精神能动性。对此经典作家都曾论述过。
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4)人们在引用这段文字时,往往省去最后一句话,即“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从实践方面去理解,从主观能动性方面去理解,实践的能动性也就是精神的能动性。所以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5)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着重指出:“英勇首创精神”,“往往起着决定的作用。”(6)事实证明,苏联人民的英勇创造精神,对扭转苏联的危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 结合中国的实践,毛泽东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说:“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7)他说:“当着如同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时候’,革命的理论的创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8)又说:“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变化其原来的状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性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9)毛泽东同志正是用他的自觉能动性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
有的同志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自觉能动性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万能论”。在大跃进年代,人们曾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巧媳妇能为无米之炊”等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大讨论。以杨献珍为代表的一派反对当时流行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属唯心主义命题。另一派认为思维与存在可以作唯心主义解释,也可作唯物主义解释。他们认为从唯物主义角度解释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就是说人们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思维能够真实地反映存在,与存在“同一”。实际上,无论文化大革命年代提出的“精神万能论”口号,还是那场关于“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争论,都是由于人们没能够深刻认识什么是精神决定相对性的内在有条件性以及它与精神决定的外在有条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
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观努力往往起决定的作用。我们常说的“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人们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实际,而不是不顾事实想到什么就认为什么真理,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精神万能论”观点。我们知道,人类早就想象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有人为实现此梦想,曾把鸟的羽毛拨下插在自己身上,想飞上天,结果可想而知。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要飞上天,只有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制造成飞机,才能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由此可见,人若要想飞,只有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充分利用规律,才能飞上蓝天。同样在田中撒下稻谷就想亩产万斤,这是不可能的,这时的客观事实是不可能符合人们的思维的。人们虽然对亩产万斤下了决心——主观努力了,但由于不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不符合实际的思维是不可能符合客观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这也是杨献珍反对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实质所在。由此可见,仅有主观的努力,而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时的精神是无法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毛泽东说:“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维是正确的思维,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能动性。”(10)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是反对那种不结合实际、不尊重规律的胡思乱想的。
由此可见,文化大革命年代“精神万能论”的盛行,表面上看由于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造成的,而实际上是由于人们没有分清什么是精神决定的内在有条件性,以及它与精神决定的外在有条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而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认真把握好精神决定的内在有条件性和外在有条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综上所述,精神决定论认为精神完全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精神决定包括精神决定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方面,是精神决定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