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粟特人
來自360的圖片
粟特人

中文名稱 :粟特人

原居住地 :蔥嶺西的河中地區

擅 長 :經商

語 言 :歐系東伊蘭語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操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的古老民族 ,從我國的東漢時期直至宋代,往來活躍在絲綢之路上,以長於經商聞名於歐亞大陸。

目錄

概述

粟特(Sugda,Soγd)作為絲路貿易集散地和中轉站的疏勒,必然格外地吸引粟特人到此經商並定居。直到11世紀,喀什噶爾城郊還有大批的操粟特語的村落,這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語大辭典》中,就有明確記載,說這些土著居民操"坎傑克語";突厥稱西域康居國為"坎傑克",而康居正是粟特人的故鄉。粟特人建立過許多綠洲城邦,但從沒有建立過統一的國家,因此長期受周邊的強大外族勢力的控制。由於粟特地區處於中亞西部絲綢之路的幹線上,粟特人成為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商業民族,他們通過漫長的絲綢之路頻繁往來於中亞與中國之間,成為中世紀東西方貿易的承擔者。

民風民俗

姓氏

粟特人,中國史籍習稱的昭武九姓,其原本居處的主要範圍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澤拉夫珊河流域的索格底亞那(Sogdiana)。包括有若干城邦小國,如康國(颯秣建,今撒馬爾罕Samarkand)、安國(捕喝,今布哈拉Bukhārā)、曹國(劫布呾那Kapūtānā)、石國(赭時Chach)、米國(弭秣賀Māymurgh)、何國(屈霜你迦Kuşāņika)、火尋(花剌子模Khwārizmik)、史國(羯霜那Kashāna)等等。其中以康國為最大的宗主國。 其姓氏以安、康為主體,包括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等,史書記載的有安祿山、史思明、康進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米芾等人。

職業

史載康國栗特"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不辭勞苦,沿絲綢之路東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許多栗特聚落。例如絲路北道的碎葉城應即栗特人所築,安國,此人似即出身安國的突厥化栗特人。粟特人以善經商聞名,多豪商大賈,操印歐語系東伊朗語,早就創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一般稱之為粟特文,一作牽利文,于闐塞語中稱為suli人,即牽利人(粟特人),其複數形式則為suliya,貝利教授指出,在于闐諸佛教文獻中,suliya一詞意為商人,這恰恰說明粟特人是以經商聞名於世的。史載康國粟特"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不辭勞苦,沿絲綢之路東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許多粟特聚落。例如絲路北道的碎葉城應即粟特人所築。粟特人的主要商業活動內容是從中原購買絲綢,而從西域運進體積小,價值高的珍寶,如瑟瑟、美玉、瑪瑙珍珠等,因此,粟特胡以善於鑑別寶物著稱。《南部新書》記長安"西市胡入貴蚌珠而賤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國境內的粟特人主要承擔着這種以畜易絹的互市活動。新疆境內作為唐之臣民的粟特人也常做一些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隸商品

奴隸也是粟特人販運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護這種交易的正常進行,粟特人還以非法手段搶掠或拐帶中原婦女。唐振武軍使張光晟就查獲了一起回鶻境內粟特人拐賣漢女的案件;"建中元年(780年)回紇突董梅錄領眾,並雜胡等自京師返國,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訝其裝藁頗多潛令驛卒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粟特商人幾乎都是高利貸者,除貸錢外還貸放絹帛,吐魯番阿斯塔那61號墓出土文書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內容是漢人李紹謹借練於粟特胡曹祿山,拖欠未還,引起的一起經濟訴案。此案李紹謹於弓月城一次借練275匹之多,可見粟特人資財之眾,並以之牟利。又《冊府元龜》卷999,記長慶二年"京師內冠子弟"多"舉蕃客本錢",即借了粟特人的錢,償還不起。由此可知,粟特人的商業活動包括絲綢、珠寶、珍玩、牲畜、奴隸、舉息等,幾乎覆蓋了一切重要市場領域,確已控制了絲路貿易的命脈。乃至"京師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們的腳下。粟特人商業成功的奧秘,除了歸功於精通業務,善於籌算,不畏艱險,諳熟各種語言以外,還具有許多經商的手段。

政治勢力

善於投附一定政治勢力,並取得一定政治地位,從而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例如粟特人馬涅亞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東羅馬,西魏酒泉胡安諾盤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粟特商人康艷典、石萬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擁有城主稱號,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護、康感官拜涼州刺史、康進德為安西大都護府果毅,其例不勝枚舉。憑藉官員身份或投依官府,進行商業活動,自然是得心應手了。用宗教活動掩護商業活動。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相當複雜,佛教、襖教、摩尼教皆擁有其信徒,例如華嚴宗第三代宗師賢首大師釋法藏就是康國人,曾與玄奘同參譯事。回鶻皈依摩尼教亦賴粟特人之力。而"摩尼至京師,歲往來東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可見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粟特人也在經商牟利。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漢有別,各依其俗的政策,發展自身勢力。這一政策對漢人推行重農抑商,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從而為粟特人創造了獨霸絲路貿易財源的有利條件。粟特人寧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為編戶,就是利用蕃、漢有別的空隙,由之成為巨富。例如"長安縣人史婆陀,家興販,資財巨富。身有勛官騎尉,其園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此乃敦煌出土文書《唐人判集》中的虛擬判例,已可窺見粟特人的豪富,粟特人的資財皆在萬金以上,非但中原普通商人難於望其項背,就是世代官宦的衣冠子弟,相形之下,也顯得寒傖極了。隨着有關粟特人進入中國的出土文獻資料和考古文物實證不斷被發現,特別是虞弘、安伽墓的發現,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潮,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2003年6月發掘的北周史君墓,墓中出土石刻圖像內容涉及漢文化、襖教和佛教等,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對深入研究粟特人的文字及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家庭

粟特人"父子計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的特徵是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粟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孩子一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至"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 以得利多為善"。學成了更須獨立生活。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官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1]

視頻

敦煌絲綢之路,栗特人沙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