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效應
《粉絲效應》,副標題:從用戶到粉絲,從流量到增量,作者: 戴維·米爾曼·斯科特,玲子·斯科特,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 2021-10,頁碼: 342,裝幀: 平裝,ISBN: 9787521733525。
中信出版社成立於1988年,出版圖書[1]超過12,000種,基本實現了大眾出版領域的全覆蓋。《誰動了我的奶酪》《從優秀到卓越》《激盪三十年》《黑天鵝》《人類簡史》《這裡是中國[2]》等暢銷書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創造了「從零到一」「灰犀牛」等引領性概念和話題,對推動中國商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錄
內容簡介
粉絲不再只痴迷於演員、運動員、音樂家和作家。對於任何選擇專注於激勵和培養真正粉絲的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來說,粉絲都是企業騰飛的強勁燃料,如熱衷於環保或高科技概念的人,對於特斯拉、蔚來汽車的狂熱;如對抖音愛不釋手的90後,使網紅博主李佳琪成為名副其實的「斷貨王」。
世界上強大的營銷力量不是社交媒體、電子郵件爆炸、搜索廣告,甚至不是YouTube視頻前15秒的廣告,而是粉絲的力量。
戴維·米爾曼·斯科特和他的女兒瑞可是出生於兩個時代,擁有不同經歷的專家。戴維是嬰兒潮一代的商業戰略家,瑞可是千禧一代的醫科學生。但兩人都注意到,他們曾經對「感恩至死」樂隊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產生的那種熱情,現在已經擴展到了各種公司和組織。因此,他們一起探討了一個大問題:為什麼有些品牌,即使是在汽車保險和企業軟件等被認為枯燥乏味的領域,不僅能吸引顧客,而且能吸引狂熱的粉絲。
關鍵在於他們所構建的概念「粉絲效應」(Fanocracy)。後綴「ocracy」來自希臘語「kratos」,意為「rule」(管理、統治),在流行文化和學術界中都有使用,意指由某一類人或根據某一特定原則建立的組織。「粉絲效應」是一種由粉絲定義的文化,這就是我們在當今世界所看到的,組織會把粉絲的需求和願望放在首位。我們正在入一個更重視人的作用,而不是過多的關注產品的時代。
「粉絲效應」首先會使企業關注一些無形的東西,比如社區、共享和樂趣,而不是從每一次互動中榨取每一分錢,這可能會讓人感到害怕。但那些運用「粉絲效應」策略的人更有可能主導他們的用戶/消費者。將粉絲變成顧客,將顧客變成粉絲。除了經濟上的好處,「粉絲效應」還為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快樂和靈感。
本書提供了多個例子,包括:
· 一家衝浪板製造商邀請客戶來到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裡展示其專有的生產流程。
· 一家內衣初創公司倡導「人們大膽地生活」。(是的,沒錯,是內衣公司。)
· 一位少年把雞蛋(終商品)變成了一個獨特而令人愉快的品牌。
· 一個非營利組織與音樂人緊密合作,鼓勵其歌迷註冊和投票。
· 一家電池公司通過在自然災害期間贈送產品來贏得客戶的忠誠。
參考文獻
- ↑ 圖書的演變歷史資料,學習啦,2017-06-07
- ↑ 《這裡是中國》——每一寸都是摯愛!,中國青少年廣播影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