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1]于1985年3月25日,美国加州,洛杉矶音乐中心;主持人杰克·莱蒙(Jack Lemmon)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杯

其中吴汉润是奥斯卡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获得过表演奖的华裔演员。但他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表演训练,在拍摄《杀戮战场》之前,也从未出演过任何影片。吴汉润原是柬埔寨的华侨医生,后来到美国居住。1984年在影片《杀戮战场》中饰演美国摄影记者的助手潘迪(Dith Pran)。由于角色诠释刻画入微,而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吴汉润凭《杀戮战场》荣获的主要奖项还有:1985年第42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1985年第3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新人。


关于奥斯卡金像奖

自第一届以来,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奥斯卡金像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规定每年3月左右对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职员进行评奖。评选和颁发奖由学院组织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主持。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仪式始终是美国好莱坞的一个盛大节日。世界好多国家都通过电视台转播大会盛况。

奖项分布

颁发的奖项有23个,其中除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之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等等。此外,还有给那些在 电影界做出巨大成绩的老演员 和老电影工作者的"特别奖"和一定数量的补充奖。 直到1931年,有个新来的学院女秘书看到这尊铜像,惊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奥斯卡,一位记者立即把她的话报道出去。从此,人们便把这个人像称为"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得名。

奖杯设计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

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华特·迪士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颁奖会场

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位于好莱坞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启用,是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的举行地点,在2002年开始成为奥斯卡的永久颁奖地。

柯达剧院,可容纳3,400名观众,设有全美国一个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宽,75呎深。舞台后的记者室可容纳多达1,500名记者。剧院由柯达公司赞助7500万美元建成,并获此冠名权。

剧院现由洛杉矶市拥有,并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会向市政府租用,以举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柯达剧院的入口摆放有柱装饰,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奥斯卡金像奖得奖人的名字,亦预留位置予未来的得奖人。

在其他时间,柯达剧院则供举办演唱会等表演,及其他种类的颁奖礼。

目录

获奖及提名名单

奖项 获奖人 / 获奖影片 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 《大兵的故事、《战火屠城/杀戮之地》、《印度之旅》、《我心深处》
最佳男主角 F·莫里·亚伯拉罕《莫扎特传》 萨姆·沃特森《战火屠城/杀戮之地》、汤姆·休斯克《莫扎特传》、阿尔伯特·芬尼《在火山下》、杰夫·布里奇斯《外星恋》
最佳女主角 萨莉·菲尔德《我心深处》 朱迪·戴维斯《印度之旅》、茜茜·斯派塞克《怒河春醒》、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名都之恋》、杰西卡·兰格《家园》
最佳男配角 吴汉润《战火屠城/杀戮之地》 阿道夫·西泽《我心深处、拉尔夫·理查森《泰山王子、森田则之《龙威小子》、约翰·马尔科维奇《我心深处》
最佳女配角 佩吉·阿什克罗夫特《印度之旅》 林德思·克劳斯《我心深处》、克莉丝汀·拉蒂《小迷糊的情泪》、吉拉汀·佩姬《大街小瘪三》、格伦·克洛斯《天生好手》
最佳导演 米洛斯·福尔曼《莫扎特》 伍迪·艾伦《百老汇丹尼玫瑰/意马心猿》、罗兰·约菲《战火屠城/杀戮之地》、大卫·里恩《印度之旅》、罗伯特·本顿《我心深处》
最佳原创剧本 罗伯特·本顿《我心深处》 Daniel Petrie Jr、达尼罗·贝奇《比弗利山警探、伍迪·艾伦《百老汇的丹尼·罗斯、格雷戈里·内瓦《北方、Lowell Ganz、Babaloo Mandel、布鲁斯·杰·弗里德曼、布莱恩·格雷泽《美人鱼》
最佳改编剧本 Peter Shaffer《莫扎特》 罗伯特·唐尼、Michael Austin《泰山王子》、布鲁斯·罗宾逊《战火屠城》、大卫·里恩《印度之行》、Charles Fuller《一个士兵的故事》
最佳摄影 《战火屠城/杀戮之地》 《莫扎特传》Miroslav Ondrícek、《天赋》凯莱布·丹斯切尔、《印度之行》Ernest Day、《大河》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最佳艺术指导/道具布景 克里斯·门格斯《莫扎特》 《印度之旅》、《2010威震太阳神》、《天生好手》、《棉花俱乐部》
最佳服装设计 《莫扎特》 《2010威震太阳神》、《我心深处》、《印度之旅》、《波士顿人》
最佳音响 《莫扎特》 《印度之旅》、《2010威震太阳神》、《怒河春醒》、《沙丘》
最佳电影剪辑 《战火屠城/杀戮之地》 《莫扎特》、《棉花俱乐部》、《印度之旅》、《绿宝石》
最佳视觉特效 《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 《莫扎特传》、《捉鬼敢死队》、《2010威震太阳神》
最佳原创歌曲 "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红衣女郎》 "Against All Odds (Take a Look at Me Now)"《危情》、"Footloose"《浑身是劲》、"Ghostbusters"《捉鬼敢死队》、"Let's Hear It for the Boy"《浑身是劲》
最佳原创配乐 《印度之行》莫里斯·雅尔 《天生好手/天赋》、《夺宝奇兵2:魔宫传奇》、《怒河春醒》、《在火山下》
最佳化装 《莫扎特》 《泰山王子》、《2010威震太阳神》
最佳动画短片 《哑迷/猜谜游戏》 《老鼠牙医-地嗖头》、《天堂》
最佳真人短片 《向上》 《画门》、《相遇和离别》
最佳真人短片 《向上》
最佳纪录短片 《石雕刻》 《Soong Ching Ling的孩子们》、《困境中的护理》、《伊甸园》、《回忆巴甫洛夫斯克》
最佳纪录长片 《哈维·米克的时代》 《高校》、《在那些人名当中》、《玛琳》、《街头》
最佳外语片 理查德·丹宝《危险行动》瑞士 尤瑞·巴巴什《围墙之外》以色列、玛丽娅·路易莎·宾格《情海冤魂》阿根廷、何塞·路易斯·加尔西《重复放映》西班牙、皮奥特·托多罗夫斯基《战地浪漫曲》苏联

最佳影片

《莫扎特传》[2]是由米洛斯·福尔曼导演,汤姆·休斯克、F·莫里·亚伯拉罕主演的一部传记片。该片于198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映。该片以倒叙的方式讲述音乐家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的一生。电影1985年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八项大奖。 主要奖项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男主角 混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剧情简介

影片开始于奥地利宫廷乐师萨里埃利向神父忏悔,音乐家莫扎特的英年早逝与他不可饶恕的嫉妒和坑害有关。42年前的1782年,萨里埃利从偏僻小镇到了维也纳,在约瑟夫二世的王宫里当了宫廷乐师。谁知被莫扎特的乐曲迷得神魂颠倒,一次在主教家里终于见到仰慕已久的莫扎特,这位人称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1岁写大型歌剧的大音乐家原来是个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又十分傲慢的青年人。 约瑟夫二世热爱音乐,闻知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并接见了他,国王弹奏萨里埃利谱写的曲子表示欢迎莫扎特,并征求对这曲子的看法,莫扎特一面赞扬曲子,一面把曲子又弹了一遍,边弹边修改,使曲子变得更流畅和充满热情,惊叹之余使萨里埃利感到羞耻,为什么莫扎特有如此才华,自己却偏偏平庸。 由于国王的喜爱,莫扎特留在维也纳写歌剧。他写的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都是不朽之作,由于萨里埃里的作梗,借助国王的招牌,每剧上演不超过一星期,因此莫扎特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贫穷。 莫扎特的妻子康丝坦丝受不了贫穷的折磨,带着莫扎特的手稿去见萨里埃利,求他为莫扎特谋一个皇家音乐教师的职位,萨里埃利翻见一迭厚厚的手稿,他惊呆了,手稿上没有一处修改的痕迹,所有的音符都是一气呵成的。他既陶醉又痛苦,他抱怨上帝为什么把智慧和天赋都给了莫扎特,他愤怒地把刻有耶稣的十字架扔进了壁炉中。 萨里埃利一面假装是最关心莫扎特的人,一面在精神上折磨他,他装扮成神迷的黑衣人上门向莫扎特买乐曲,迫使他不停地交出作品换取报酬来维持生活,莫扎特的身体日趋虚弱。莫扎特创作的歌剧《魔笛》在剧院上演了,莫扎特担任乐队的指挥,终于有一天在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晕倒在地。 莫扎特卧病在床,萨里埃利要他写《安魂曲》, 萨里埃利迫不及待地想像,在莫扎特的葬礼上由他演奏死者创作的安魂曲,他的名字将和音乐大师一起永世长存。 病床上的莫扎特极度虚弱无法执笔,萨里埃利建议由他执笔而莫扎特则口述。莫扎特的灵感像泉水喷涌,萨里埃利甚至来不及记录。曲子完成了,莫扎特的生命之火也熄灭了。一代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下葬的那天,大雨滂沱,好像苍天也在为他哭泣。 萨利埃里得逞之后,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后精神失常,被送进疯人院。时光流逝,曾经烜赫一时的萨利埃里渐渐被人遗忘,莫扎特的作品却成为人类音乐殿堂里的瑰宝,在世间永远传唱。

角色介绍

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 演员 汤姆·休斯克 莫扎特是一名天才音乐家。性格上他放荡不羁、玩世不恭而又不拘小节,不擅处理人际关系。莫扎特26岁来到维也纳,其音乐才华得到了国王约瑟夫二世的赞赏,由于被人在背后挑唆,莫扎特的经济收入很少,生活贫穷。但他又不知疲惫、夜以继日的创作,年仅35岁就英年早逝,永远离开了他无法适应的社会。

安东尼奥·萨列里 演员 F·莫里·亚伯拉罕 萨里埃利是约瑟夫二世王宫的宫廷乐师,为人自负,心胸狭隘,自诩为维也纳音乐界第一人。开始很是仰慕莫扎特的才华,后来看到莫扎特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开始嫉妒莫扎特,并在宫廷里诋毁莫扎特,后来莫扎特因病去世后,萨里埃利开始悔恨他自己的所为,并向神忏悔。

约瑟夫二世 演员 杰弗瑞·琼斯 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喜爱音乐,是欧洲很多艺术家的赞助人,约瑟夫二世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在他执政期间曾帮助莫扎特获得音乐职位。

史肯尼德 演员 西蒙·卡洛 史肯尼德是一名出色的剧作家,莫扎特的搭档,他是《魔笛》和《夜后咏叹调》剧本的作者,并和莫扎特合作过不少歌剧作品。

音乐原声

序号 曲目名称 时长 备注
01 《唐璜》 K .527 序曲/ 电影开场
02 《第25交响曲》 K.183 第一乐章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03 《弦乐小夜曲》 K.525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0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05 《第10小夜曲》 K.361 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06 《G大调钢琴变奏曲》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07 《费加罗婚礼》 K.492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
08 《后宫诱逃》 K.384 《后宫诱逃》演出中 女高音独唱
09 《c小调弥撒》 K.427 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0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K.299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1 《第29交响曲》 K.201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2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 K.365 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3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 K.364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c小调弥撒》 K.427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第15钢琴协奏曲》 K.450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6 《唐璜》 K.527 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17 《后宫诱逃》 K.384 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br 18 《德意志军歌》 K.384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19 《费加罗婚礼》 K.492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0 《第22钢琴协奏曲》 K.482 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1 《费加罗婚礼:Ah tutti contenti》 K.492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2 《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K.492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23 《费加罗婚礼:Ah tutti contenti》 K.492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24 《费加罗婚礼:Ah tutti contenti》 K.492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25 《唐璜》 K.527 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26 第20钢琴协奏曲 K.466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27 《唐璜》 K.527 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28 《安魂曲:Introitus》 K.626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29 《安魂曲:Dies Irae》 K.626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30 《魔笛:序曲》 K.620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31 《唐璜:开场的和弦》 K.527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32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莫扎特摸出房间
33 《魔笛:咏叹调》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34 《魔笛:序曲》 K.620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
35 《安魂曲:Rex Tremendae》 K.626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36 《魔笛:Ein Madchen》 K.620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37 《德国舞曲》 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38 《安魂曲:Confutatis》 K. 626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39 《安魂曲:Lacramosa 》 K .626 莫扎特离世、出殡
40 《第20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K.466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幕后花絮

梅格·蒂丽原本确定出演康斯坦丝,电影即将开拍前,在拍摄地点布拉格,她和一些孩子们在街上玩足球,结果伤到了她的腿。于是她的角色必须换人。
梅尔·吉布森曾为莫扎特的角色试镜。
电影中,唐·古万尼表演舞台,正是歌剧第一次演出的地方。
音乐事先录制好,在拍摄的时候作为背景音乐播放。为了使表演更加令人信服,汤姆·赫尔西每天练习四个小时的钢琴。
歌剧初次公演时的布景和服装,是特意按照原来的服装和布景的草图设计而成。
整部电影采取的都是自然光线。
莫扎特的笑声被设定为令人讨厌的,这一点来源于一些谈到他的书信中。有人把他的笑声描述为"有传染性让人头晕的",还有人说"就像是金属划在玻璃上面"。
在一段场景中,莫扎特把古拉克说成是"令人厌烦的",并且说"我不喜欢他",这里指的是汉德尔。事实上,古拉克和汉德尔是莫扎特最喜欢的两名作曲家。
为了把这种特别程式化的表演转化成可行性的剧本,麦洛·弗曼和彼得·夏弗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进行改编。他们增加了一些角色,如神父、女仆、大教主和岳母。
在拍摄文森特·斯克亚维利走路的一段戏中,导演麦洛·弗曼警告他说:"电视正在把你毁掉。"
电影里只有四处布景需要修建:塞勒里的病房、莫扎特的住所、一段楼梯和歌舞杂耍剧场。所有其他拍摄场地都可以在当地找到。
电影中参照的剧本,第一次演出是在1979年11月2日,伦敦国家剧院。

穿帮镜头

歌剧场景中的演员们穿着带拉链的服装,那个时代是没有拉链的。
莫扎特在弹子球桌旁时,镜头切换,球改变了位置。
萨列瑞在莫扎特灵床边拿的蜡烛比他后来从门外回来时要短。
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刚开始,给莫扎特特写的时候,身后的皇帝已经打了一个哈欠。
在接近尾声处,萨列瑞和康斯坦说话,他的头发一会在前面,一会在后面。
一个事实性错误,莫扎特是左撇子。
约瑟夫二世那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是像萨列瑞说的那样是奥地利的国王。

获奖记录

奖项 时间 类别 结果 接收方
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1986
最佳电影 提名 影片制作方
最佳男演员 提名 默里·亚伯拉汉
最佳编剧 提名 Peter Shaffer
最佳摄影 获奖 Miroslav Ondrícek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最佳服装 提名 Theodor Pistek
最佳剪辑 获奖 Nena Danevic
最佳剪辑 获奖 迈克尔 钱德勒
最佳音响 获奖 John Nutten
最佳音响 获奖 Christopher Newman
最佳音响 获奖 Mark Berger
最佳化装/发型 获奖 Paul LeBlanc
最佳化装/发型 获奖 Dick Smith
第10届法国恺撒奖 1986 最佳外语片 获奖 米洛斯·福曼
第42届美国金球奖
1985
最佳电影(剧情类) 获奖 电影制作公司
最佳男配角 提名 杰弗里·琼斯
最佳导演 获奖 米洛斯·福曼
最佳编剧 获奖 Peter Shaffer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获奖 默里·亚伯拉汉(获奖)、汤姆·休斯克(提名)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电影 获奖 电影制作公司
最佳男演员 获奖 默里·亚伯拉汉
最佳男演员 提名 汤姆·休斯克
最佳导演 获奖 米洛斯·福曼
最佳编剧 获奖 Peter Shaffer
最佳摄影 提名 Miroslav Ondrícek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获奖 Patrizia von Brandenstein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获奖 Karel Cerný
最佳服装设计 获奖 Theodor Pistek
最佳剪辑 提名 Nena Danevic
最佳剪辑 提名 迈克尔 钱德勒
最佳音效 获奖 Mark Berger
最佳音效 获奖 Melody Thomas Scott
最佳音效 获奖 Todd Boekelheide
最佳音效 获奖 Christopher Newman
最佳化装 获奖 Paul LeBlanc
最佳化装 获奖 Dick Smith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1984
最佳电影 获奖 电影制作公司
最佳男演员 获奖 默里·亚伯拉汉
最佳导演 获奖 米洛斯·福曼
最佳编剧 获奖 Peter Shaffer
第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1986 最佳外语片 获奖 米洛斯·福尔曼
第29届意大利大卫奖
1985
最佳外国男演员 获奖 汤姆·休斯克
最佳外国电影 获奖 米洛斯·福尔曼
最佳外国导演 获奖 米洛斯·福尔曼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剧作家谢弗创作的舞台剧《莫扎特》 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在伦敦看了本剧后决定把它拍摄成电影。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拍摄过程

该片在拍摄过程麻烦不断,先是深得导演信赖的女主角因为开机前一天在布拉格街头踢球伤了韧带,而不得不临时回美国重新选角。而后又是遇到财政危机,最后是向派拉蒙公司求援,并搭上了导演的全部储蓄,总算凑足了1800万美元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7]

影片评价

《莫扎特传》是人物传记片的顶峰之作,轰动世界的第一流的视听享受音乐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网易娱乐 评)  = 《莫扎特传》是一部罕见的电影,它近乎完美的剧本,优美的音乐,高雅的影像,非凡的演出,炫目的导演,和引人入胜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电影批评家》评) 影片《莫扎特传》以倒叙的手法表现了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坎坷一生,同时也给观众展示了一幕“因妒生恨”的人间悲剧。影片在萨利埃利的回忆中娓娓道来,他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形骸放荡的莫扎特,一个不拘小节的莫扎特和一个才华横溢的莫扎特。(新浪娱乐 评) 《莫扎特传》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因无知和缺乏鉴赏力而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影片透过宫廷乐师萨列里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里兢兢业业,但资质平庸,莫扎特才气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烧的萨列里最终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刚愎保守的维也纳音乐界中惟一能领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绝无仅有的音乐知己。两人本可成为西方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却由于一方的嫉妒,最后双双以悲剧告终。嫉妒,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阴暗心理,它毁灭掉了一段本应成为现实的人间佳话。(南海网 评) 该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他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第57届)的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 IMDB评)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影片,该片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说来,人物传记是最难由形式上突破的电影题材,一个人的一生再怎么精彩,无非也脱不了由生到死的述说法则。唯《莫扎特传》叙事结构与众不同,匠心颇具。(网易娱乐 评)

精彩视频

穆特 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 1

最佳男演员

 

F·莫里·亚伯拉罕[3],1939年10月2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美国演员。 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为意大利人。童年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表演才能。曾就读德克萨斯大学,未毕业便辍学前往洛杉矶寻梦,十几年间从事过多种职业,成名前一直在百老汇及影视剧中充当跑龙套小角色。代表作品 《莫扎特传》 主要成就是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莫扎特传》、第42届美国电影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莫扎特传》、第3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莫扎特传》、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奖《莫扎特传》

人物经历

F·莫里·亚伯拉罕1939年10月24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父亲是叙利亚人,母亲为意大利人。童年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表演才能。曾就读德克萨斯大学,未毕业便辍学前往洛杉矶寻梦,十几年间从事过多种职业,成名前一直在百老汇及影视剧中充当跑龙套小角色。 1983年亚伯拉罕终于被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识中,得以在《莫扎特传》中出演宫廷乐师萨利埃里一角,结果他不负众望,将角色阴险好妒而又心虚慌张的复杂内心演绎的淋漓尽致,一举赢得奥斯卡、金球奖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等多个影帝头衔,勇创个人演艺事业高峰。不过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多出演一些配角,星路日走下坡。曾与Kate Hannan有过一段婚姻,有两个子女。

主要作品

作为演员 默里·亚伯拉汉曾出演过的52部作品:
They Might Be Giants
冲突 Serpico
能屈能伸大丈夫/大城小境/纽约屋檐下 Prisoner of Second Avenue, The
阳光小子 Sunshine Boys, The
惊天大阴谋 All the President's Men
Ritz, The
大贿赂 Big Fix, The
疤面煞星 Scarface
莫扎特传/阿玛迪斯 Amadeus
魔宫传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
Beyond the Stars
无辜者 Innocent Man, An
Slipstream
虚荣的篝火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The
By the Sword
Cadence
四海一家 Mobsters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最后的动作英雄/幻影英雄 Last Action Hero
重装武器 Loaded Weapon 1
新鲜 Fresh
末代启示录 Nostradamus
幸存游戏 Surviving the Game
犯罪天堂路 Dillinger and Capone
非强力春药/无敌爱美神 Mighty Aphrodite
革命小子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寻找理查 Looking for Richard
DNA复制 Mimic
星际叛变 Star Trek: Insurrection
The All New Adventures of Laurel & Hardy: For Love or Mummy
黑帮猎杀 Excellent Cadavers
太空木偶历险记 Muppets From Space
Noah's Ark
寻找佛罗斯特 Finding Forrester

人物评价

F·莫里·亚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 《莫扎特传》既成就了他的经典,也使他昙花一现。

最佳女演员

 

莎莉·菲尔德[4](Sally Field),1946年11月06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美国女演员。

她的作品有《伴你一生》、《追追追》、《阿甘正传》、 《狂奔天涯》、《超凡蜘蛛侠》等;主要成就: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3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演艺经历

1946年11月6日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幅萨德纳。母亲是女演员玛格丽特·菲尔德,继父也是一名演员。高中己热衷演戏,宁愿不读大学而加入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暑期表演班。1967年以电视喜剧集《快乐的修女》建立知名度。同年踏入影坛,出演银幕处女作《西部新天地》。1976年以电视电影《西碧儿》荣获艾美奖最佳女主角。1979年以《诺玛·蕾》囊括奥斯卡、纽约影评人及戛纳三项影后头衔,也凭此片打破了以往那种甜蜜、活泼的造型,改走演技派路线。1984年以《以田深入》再度赢得奥斯卡影后桂冠,成为80年代惟一的奥斯卡"双冠后"。90年代作品明显减少,但仍以《窈窕奶爸》、《阿甘正传》等票房巨片笑傲影坛。她最近的一部作品是2012年与丹尼尔·戴-刘易斯合作的《林肯》。

她的小儿子是gay,而她对自己小儿子以及全美同志平权运动的支持使她荣获HRC颁发的"平权盟友"奖。

个人生活

曾先后与Steven Craig 和Alan Greisman有过两段婚姻,育有三子。

主要作品

《超凡蜘蛛侠2/The Amazing Spider-Man2》(2014)

《林肯/Lincoln》(2012)

《超凡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2012)

《CMT Greatest Moments: Dolly Parton 》(2006)

《 Two Weeks 》 (2006)

《 AFI's 100 Years... 100 Cheers: America's Most Inspiring Movies 》 (2006)

《 Going Through Splat: The Life and Work of Stewart Stern 》 (2005)

《 The 3rd Annual TV Land Awards 》 (2005)

《律政俏佳人2/金发美女2/金发尤物2 》 (2003)

《 AFI's 100 Years... 100 Heroes & Villains 》 (2003)

《 "The Court""》 (2002)

《千万别是真的》 (2001)

《 America: A Tribute to Heroes 》 (2001)

《 7th Annual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 (2001)

《魅力》(2000)

《芳心天涯/甜心伊人/心系何方/爱在哪里/心归何处》 (2000)

《 David Copperfield 》 (2000)

《 Twentieth Century Fox: The Blockbuster Years 》 (2000)

《 A Cooler Climate 》 (1999)

《 Saturday Night Live Christmas 》 (1999)

《一百年一百部》(1998)

《从地球到月球》(1998)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 Christmas Tree, The 》 (1996)

《逍遥法外》(1996)

《看狗在说话之旧金山历险记》(1996)

《阿甘正传 Forrest Gump 》 (1994)

《世纪电影 Century of Cinema, A 》 (1994)

《 Through the Eyes of Forrest Gump 》 (1994)

《 "A Century of Women" 》 (1994)

《窈窕奶爸/肥妈先生/道菲尔太太》 (1993)

《猫狗也疯狂》(1993)

《 Oscar's Greatest Moments 》 (1992)

《肥皂拼盘》(1991)

《伴你一生》 (1991)

《狂奔天涯》 (1991)

《钢木兰》(1989)

《头条笑料》 (1988)

《爱人投降》(1987)

《 James Stewart: A Wonderful Life 》 (1987)

《墨菲罗曼史》 (1985)

《我心深处》(1984)

《吻我再见》 (1982)

《冤家路窄》(1981)

《没有恶意》(1981)

《上天下地大追击》 (1980)

《 Beyond the Poseidon Adventure 》 (1979)

《诺玛蕊》(1979)

《 "Carol Burnett & Company" 》 (1979)

《卖命生涯》(1978)

《黄昏夕阳》 (1978)

《乌龙英雄》 (1977)

《警察与卡车强盗 》 (1977)

《 Stay Hungry 》 (1976)

《心魔劫》 (1976)

《 Maybe I'll Come Home in the Spring 》 (1971)

《西部新天地》 (1967)

《 "The Flying Nun" 》 (1967)

精彩视频

专访莎莉·菲尔德 凭《林肯》入围最佳女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