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來自 知乎 的圖片

本名 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參戰方 雅典斯巴達

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古希臘雅典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進行的第二次戰爭。 [1]

目錄

簡介

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後,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矛盾並未解決,雙方都想成為希臘世界的霸主。

無論是出於道義上反雅典帝國,帶有「救世主」和意識形態衝突的理由,還是受到科林斯等盟邦利益的影響,亦或是霸權爭奪的自然邏輯,這場曠日持久直接導致了希臘世界和城邦體系衰敗的戰爭開始了。

希臘城邦霸主間的爭鬥,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儘管斯巴達國內政治的反覆影響了斯巴達的對外政策,但總的來說,各方仍保持克制,共同維繫了這一和平時期。這一時期「斯巴達實行了一種進攻性的鎖國外交,限制甚至中斷了與國外的經濟文化聯繫」,這一觀點確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斯巴達排外心理導致的戰略選擇,但其實更應該重視斯巴達政策中「國內優先」的戰略考量。

一、阿希達穆斯戰爭

從斯巴達崛起成為陸上強國以來,重裝步兵方陣和傳統的攻擊村鎮農田尋求會戰的戰術就基本沒有發生改變,但這一在兩個世紀中為斯巴達創造無數成功的戰術顯然在戰爭開始時就失敗了。雅典人通過防禦工事、制海權和遠洋貿易保障了城邦的糧食安全,只要控制住赫勒斯滂地區的海上生命線,斯巴達人在阿提卡地區的作為就無法奏效。阿希達穆斯國王入侵,雅典人就後撤。

囿於破壞莊稼的實際操作難度和古代戰爭糟糕的後勤補給,斯巴達人基本上不能對阿提卡地區的農業和雅典人造成巨大損傷,反而是雅典人利用海岸襲擾的手段,能夠從陸地和海上兩個方向反擊斯巴達人,加上每年對麥加拉地區的攻擊,斯巴達人在前期的戰爭中基本沒有取得實際戰果。

公元前425年,雅典人德摩斯梯尼在美塞尼亞西海岸的派羅斯地區建立了一個大本營,把來自納帕克塔斯的美塞尼亞人後代移居到此處,通過敵後游擊破壞的形式鼓動希洛人叛亂,這給了斯巴達人致命一擊,他們迅速遣返了自己的部隊,並派遣精銳士兵在派羅斯地區巡查,大大提高警惕。

同時也派出了一支艦隊從海上發動對雅典人的進攻,著名將領伯拉西達是其中一隻三列槳帆船的指揮者。斯巴達將軍伯拉西達基本主導了這一階段斯巴達的主要軍事行動。

在戰爭爆發的公元前431年他恰好是五位監察官中的一位,從後來其行為上能發現他明顯的「鷹派」作風。派羅斯地區的事情大大打擊了斯巴達城邦內部好戰派的政治實力,他們需要一次行動來轉移可能的政治壓力,與此同時麥加拉出現了親雅典的傾向,伯拉西達處理了這次危機,阻止了麥加拉投向對方陣營。

斯巴達人在公元前426年已經着手在中部希臘開啟第二戰場,在赫拉克利亞建立了一個軍事殖民地,可能是出於軍事需要,也可能有宗教考量。伯拉西達獲准組織一支軍隊支援這一地區的軍事行動,他除了招募大量僱傭兵外還組建了一支700名希洛人組成的軍隊,這些人中的倖存者後來獲得了解放。

這支軍隊特有的身份反映了斯巴達人力資源的匱乏,也反映了保守政治文化在政治強人的突破下的妥協。伯拉西達借道色薩利,向着真正的目標—安菲波利斯前進。安菲波利斯是戰略要地,公元前437年雅典在此建立殖民地,此地既是扼守愛琴海北部沿岸地區的陸上要道,也是向雅典運送木材和金屬以製造戰船的必經之地。

伯拉西達在獲取了馬其頓國王帕迪卡斯一世和愛琴海北部沿岸地區一些城邦的支持後,成功攻陷了安菲波利斯。伯拉西達的軍事成果再次表明了斯巴達民族血液中帝國擴張主義的潛質,但國王普雷斯托阿納克斯在被放逐十八年後成功復辟,他和身邊的保守派貴族們都是三十年和約的重要擁護者,也是海陸分治二元霸權格局的締造者,他們中還有一些極端保守的孤立主義者,這一派政治勢力的再度崛起使得斯巴達對外政策出現反覆,謀求和平的聲音愈發強烈。

在公元前422年,雅典和斯巴達的好戰派領袖克里昂與伯拉西達雙雙殞命安菲波利斯戰場,和平談判之路更加平坦,最終雙方簽訂了《尼西亞斯和約》。

二、曼丁尼亞之戰和西西里遠征

《尼西亞斯和約》被證明是一次不成功的議和。首先雙方簽訂協議的動機是就斯巴達人質問題和安菲波利斯殖民地問題達成妥協,解決兩個城邦的主要矛盾。

這表明該協議的雙邊性質,即從根本上講是兩個主導國對自己矛盾的處理,並沒有把部分盟國的特殊利益考慮在其中,這導致斯巴達的兩個重要盟國科林斯和厄利斯不僅不同意這份停戰協議,還組建了一個新的反斯巴達聯盟,以謀求斯巴達對其特殊利益的關照。

不僅半島局勢風起雲湧,公元前420年新當選的五位監察官中的兩位也對和約有所不滿,政治派系間的鬥爭日趨激烈。雅典返還了人質後,斯巴達並沒有交回安菲波利斯的控制權,與之相對的派羅斯地區也沒能回到斯巴達人手中。

在雅典人中同樣出現了亞西比德這樣的政治投機分子,想借着反斯巴達的政治立場提高自己的政治聲望。公元前418年的曼丁尼亞之戰集中反映了雙方陣營里的好戰力量的尖銳對抗,雅典和他的民主盟友們再加上叛亂的曼丁尼亞與斯巴達率領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斯巴達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卡特里奇分析這場戰爭勝利的原因時指出,斯巴達人的軍隊構成已經發生較大改變,已經開始使用獲得自由的希洛人補充軍隊兵力。曼丁尼亞之戰的失敗促使雅典人開闢了一條全新戰線。西西里遠征後雅典人損失慘重,亞西比德在戰前就逃亡到斯巴達,並為斯巴達帶來戰術上的巨大創新——德西利亞要塞,還影響了斯巴達在愛奧尼亞地區的行動。

公元前413年,斯巴達軍隊在德西利亞建立永久性軍事據點,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阿提卡地區的農業,還阻斷了雅典人的銀礦收入,雅典財政日趨窘迫。也正是在這一年,這場戰爭將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斯巴達這個陸上帝國將依靠海戰,取得對雅典帝國的最終勝利。

三、雅典的覆亡

西西里遠征後的兩年內,雅典城邦經歷了政治變革和迅速恢復,儘管一系列海軍的出色運用仍取得了不少戰果,但雅典艦隊已經無力阻止發生在聯盟內部的各種叛亂。

公元前411年,在優卑亞、開俄斯和塔索斯都發生了較大規模的叛亂,儘管雅典人隨後把優卑亞暫時拉回了聯盟,但已經無法保持對開俄斯和塔索斯的控制。到最後,主要盟國中只有親雅典的民主派統治的薩摩斯還保持對雅典的忠誠,這大大削弱了帝國的實力。特別是此時斯巴達人已經獲得了波斯的資金,開始大規模建設海軍。

大流士二世派駐到帝國西部的兩個總督—法那巴佐斯和替薩斐尼是主要與斯巴達接觸的波斯人,在波斯人的資金援助下,斯巴達人第一次擁有可以與雅典人分庭抗禮的艦隊。這可以視作波斯人利用帝國雄厚財政干預希臘世界內部關係,製造代理人戰爭的一種戰略手段,也可以視作斯巴達人主動擴張過程中利用域外大國勢力制衡雅典。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五十年時期」波斯被雅典人驅離希臘世界,這次借內亂重返希臘世界,將給城邦體系帶來巨大變化,較希波戰爭那種直接征服的方式不同,它通過內戰削弱了希臘世界的整體實力,待到大王和約時期,希臘人已經不可能實際上與波斯抗衡,如果沒有亞歷山大帝國的橫空出世,波斯帝國將會逐漸延伸自己的勢力範圍,最後輕鬆控制希臘世界。

斯巴達人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又產生了政治強人,萊山德。公元前407年,萊山德被任命為海軍艦隊的司令,當時的斯巴達艦隊還十分弱小,遠達不到對抗雅典艦隊的水平。萊山德憑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特立獨行的性格,謹慎地與雅典人周旋,但囿於他的出身和斯巴達內部政治鬥爭的需要,在之後一度被撤職。斯巴達人在萊山德被撤職的兩年中被雅典海軍擊敗,損失慘重。

結語

公元前405年,萊山德再一次擔任海軍指揮官的實際職務,儘管是副手,但他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及和波斯王子小居魯士的良好關係,成功重塑了斯巴達海軍,並在接下來的羊河口海戰一舉殲滅雅典海軍,徹底終結了這場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吉紐塞海戰之後斯巴達再一次提出了議和,即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和解,但雅典人傲慢地謝絕了。這也極大打擊了斯巴達國內保守派的政治勢力,是萊山德再次上台的重要原因。

參考來源

  1. 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