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竻
拼音; lè,jīn
注音; ㄌㄜˋ
总笔画; 8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卢则切《集韵》历德切,$音勒。竹根也。
又竹名。《肇庆府志》竻,竹名,俗呼刺竹。有刺而坚,可作藩篱。肇兴新州旧无城,宋郡守黄济募民以竻竹环植之,鸡犬不能径。《广东新语》竻竹,一名涩勒。勒,刺也。
广人以刺为勒,故又曰勒竹。长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鸡足,可蔽村砦。《苏轼诗》涩勒暗蛮村。一名寨簩,其材可桁觕,篾可织,皮可锉物,土人制为琴样,以砺指甲,置于杂佩之中。用久微滑,以酸浆渍之,复涩如初。
又《集韵》筋,古文竻字。注见六画。
字义
基本字义 ● 竻
◎ 竹根。
◎ 古书上说的一种竹。
◎ 方言,竹上的刺。
其它字义 ● 竻
jīn ㄐㄧㄣˉ
◎ 古同"筋"。
竹根 [root of bamboo]
竻,竹根。--《广韵》
[方]∶竹上的刺。两广一带把长刺的竹叫"竻竹"。或写作"簕竹",俗称刺竹 [a kind of bamboo]。如:竻竹(一种带刺而坚硬的竹。俗称刺竹);竻木(即竻竹)
读lí时,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篱"的二简字,后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