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國籍中國,出生於北京,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目錄

簡介

程硯秋,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京劇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

視頻


程硯秋 鎖麟囊 春秋亭 1954年實況 音配像升調版

人物簡介

  • 程硯秋[1]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時 ;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硃砂痣》等戲。程硯秋為滿族瓜爾佳氏,與榮祿同族。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臨江一帶,壯年入伍,身入八旗漢軍旗,隸屬正黃旗,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後他着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 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着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臟突發性梗塞,僅幾分鐘便失去了生命,年僅54歲。

藝術經歷

  

  • 1922年,程硯秋首度赴上海演出即引起轟動,10月30日《申報》17版刊登了《觀艷雜談(附圖片)》一文: 程玉霜以簪纓世澤獻技舞台,秀外慧中其稟賦已不同於凡俗,況經畹華為之指點,顰笑舉止各如分際做工重在神色,神色之流露者眉痕。玉霜眉如遠山,極幽嫵之長,顰時偶淺展,輕施無不奇艷。
  • 1930年,程硯秋再赴上海開演,此時他風華正茂,開創程派藝術,10月04日《申報》17版《海上秋聲》一文評價說: 青衣花衫泰斗程艷秋,藝術高超,蔚成宗派,尚俠知義,國人皆稱曰賢。此次應榮記大舞台之聘,九度來申,盡演拿手好戲,以慰滬上雲霓之望。艷秋於《碧玉簪》中自飾張玉貞,艷麗之中,具備幽、閒、貞、靜四字。洞房一場種種設想,如抽絲剝繭,波瀾迭出。其驚疑羞怯怨嗔憐愛之神態,俄頃變異。至其在姑 前之茹苦,在母前之遮掩,在夫前之含嗔,在婢前之矜重,無美不具,允稱表情聖手。
  • 1938年,程硯秋第七次赴上海表演,此時他集編導演於一身,走向個人藝術最高峰。11月01日《申報》14版《程硯秋登台第一聲》說: 程硯秋之玉堂春,新腔百出,自成一家,西皮慢板固佳,而原板二六流水,尤多好腔。硯秋之長處,在嗓音雖走細弱,而守眼十分清晰。同日15版的《程之藝術》一文則點出:硯秋之成名,或謂得力於羅癭公之力捧,實則不然,硯秋之成名,其思想居首,藝術次之。當其遠征域外之時,於國外之戲組織,及劇本意識,深致研究,於是得悲劇之秘。歸國以後復致力於其劇本只整理,於是蒸蒸,獲程派盟主之地位。至其藝術,嗓音唱腔,皆就其天賦之本能,以發揮之,雖學之者眾,而能得其秘者,百不一見。玉霜之藝術 ,果真難學乎?非也,學者削足就履,未知硯秋之所長耳。

演出劇目

程硯秋的演出劇目[2]非常豐富,傳統戲有《武家坡》、《賀後罵殿》、《三擊掌》、《玉堂春》、《汾河灣》等側重唱功的青衣戲,也有《游龍戲鳳》、《虹霓關》、《弓硯緣》等側重於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馬旦戲。他的崑曲戲《鬧學》、《遊園驚夢》、《思凡》等也極具功力。由於羅癭公、金仲蓀、翁偶虹等人輔佐,他編演了《紅拂傳》、《花舫緣》、《鴛鴦冢》、《青霜劍》、《春閨夢》、《荒山淚》、《文姬歸漢》、《鎖麟囊》、《女兒心》、《亡蜀鑒》、《碧玉簪》、《馬昭儀》、《玉鏡台》、《賺文娟》、《聶隱娘》、《梅妃》、《沈雲英》、《孔雀屏》、《玉獅墜》、《龍馬姻緣》、《梨花記》、《風流棒》、《勘情記》、《陳麗卿》等一批新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他還改編了《竇娥冤》,編演了《英台抗婚》。

藝術特色

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他嚴守音韻規律,隨着戲劇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要求達到「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他的表演非常細緻深刻,講究舞台表現形式的完整與美感,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後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 程硯秋注重借鑑兄弟姊妹藝術,融合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是眾多藝術大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主要著作

收在《程硯秋文集》中的《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談戲曲演唱》、《創腔經驗談》、《談竇娥冤》等文章,對指導創作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程派傳人

程硯秋大師創立的程派藝術在京劇界有着很重要的影響,現已薪火相傳至第四代。其中對傳承發展程派藝術以及京劇的弘揚推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有以下幾位:

程派私淑弟子多為女演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新艷秋、章遏雲、李薔華、李世濟、李玉茹、侯玉蘭、顧正秋。

抗日助國

拳打特務

一九四二年,程硯秋從上海黃金大戲院演畢回平,路經天津,又應天津中國大戲院之邀,演出三天。演畢,程硯秋讓班社全體人馬先回北平,自己留津數日看望老友才回到北平。那天程硯秋身着青布灰袍,頭戴一頂深棕色土耳其式氈帽,下火車後走至出站口,有兩個特務對程硯秋進行搜身,他們又將程硯秋帶到一小房內,不問青紅皂白,先就一拳打在程硯秋左耳,程硯秋厲聲斥之曰「士可殺不可辱,你們要幹什麼?」他找到一跟柱子,立在柱前,以防後面受敵,便揮拳還擊,將這兩個特務打得狼狽不堪。特務一看非程硯秋的對手,惡狠狠地對程說「以後碰見再說」,程說「好,後會有期」,便整整衣冠出站。回家後發現手上金表遺失。次日左耳疼痛,後請耳鼻喉科專家徐蔭詳大夫治療方愈。此事梨園界立刻傳開,侯喜瑞聽了,高興地說「還是我們四弟有種,好樣的,替我們出了口惡氣!」。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北平敵偽憲特突然搜查程宅,並將程硯秋帶走。當晚程夫人即電話告知李錫之(李錫之協助程硯秋管理一切事物,他是程硯秋三、四十年代最親密之友人,當時李錫之任偽實業總署總務局長),李錫之託部下庶務科長朱澤良(朱啟今之子),朱又轉託日本憲兵隊囑託吳泰勛(東北軍將領吳俊升之子),再托日寇充信的楊躍東向日本憲兵隊長三浦保釋,才得以免受牢獄之災。此後不久,程硯秋便謝絕舞台,銜恨歸隱西山,棄伶為農,置身於青龍橋畔。

停演明志

程硯秋步入舞台藝術巔峰之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中國的領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接着日本侵略者逐步向華北侵蝕,此時國民黨政府卻採取不抵抗政策。面對國土淪陷,程硯秋滿腔義憤,即借《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創作出京劇新戲《亡蜀鑒》,以表達絕不賣國求榮,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思想。此劇一經公演即獲得巨大成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北平淪陷期間,日本人為了籠絡人心,常常拉攏脅迫一些有影響的社會名流、學者、藝術家出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日本人多次邀請程硯秋參加親日活動,每一次面對這樣的邀請,程硯秋都堅決拒絕。一次,日本人指使梨園公會邀請程硯秋為日本捐獻飛機進行「義演」,程硯秋義憤填膺,他說:「叫我們中國人演戲,得來的錢他們拿去買飛機炸彈,再來殺害我們中國同胞,決不能做這種助敵為虐、屠殺自己同胞、沒有人性的罪惡勾當。」程硯秋堅決辭演。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撕去偽善的面紗,開始對程硯秋處處刁難,不准電台播放程硯秋的唱片,日偽特務尋機對程硯秋進行報復。程硯秋寧死不從,最終他下定決心

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

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停演」就意味着程硯秋要捨棄眷戀的舞台,捨棄優裕的生活,捨棄豐厚的票房收入,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程硯秋堅決不為侵略者服務的決心。「停演」後的程硯秋離開了喧囂的市區,來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龍橋,開始了務農生活。他住的是土屋茅舍,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和農民一道下地種田。在北京市檔案館珍藏着程硯秋「停演」後在青龍橋務農的照片,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程硯秋一手牽毛驢,一手拿農具。此時的程硯秋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中,但是避開了日偽特務的威逼,他的臉上流露出平和溫暖的笑容。 勝利復出

程硯秋歸隱兩年,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他滿懷勝利的喜悅在北平廣播電台做廣播演說,憤怒控訴日寇在華的種種罪行,因此,我寧死不從,他們只好在電台上不准播放我的唱片。。。。。。」程硯秋講的慷慨激昂,聽者痛快。 程硯秋又重登舞台,首先應遼、吉、黑復員協進會北平分會資助東北義民還鄉義演,又為賑濟廣西水災義演,後做營業演出。一九四六年秋末,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赴滬公演,與譚富英、葉盛蘭合作,盛極一時,大飽滬上程迷耳福。宋慶齡先生那時曾派中福會基金幹事江兆菊拜訪程硯秋,請他為該會募集基金,程硯秋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爽快地答應了。因此,宋慶齡先生在上海住宅中接見了程硯秋。他又在上海,與田漢、黃佐臨成為朋友。不久,程硯秋又目睹國民黨之黑暗腐敗,感到非常失望,乃再度歸隱北平青龍橋,力田自譴。

活動年表編輯

  • 1918年4月30日,農曆戊午年三月二十日:程艷秋商量出師
  • 1921年,農曆辛酉年:時慧寶與程艷秋合作演出
  • 1922年1月28日,農曆壬戌年正月初一日:程艷秋組和聲社
  • 1922年3月12日,農曆壬戌年二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龍馬姻緣》
  • 1922年7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天津演出
  • 1922年7月2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梨花計》
  • 1922年7月8日,農曆壬戌年閏五月十四日:程艷秋首演全本《蘆花河》
  • 1922年10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 1922年11月,農曆壬戌年:程艷秋首次赴杭州演出
  • 1923年,農曆癸亥年:天津李士偉家堂會
  • 1923年2月25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 1923年3月10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艷秋首演《紅拂傳》
  • 1923年4月26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十一日:程艷秋結婚
  • 1923年5月12日,農曆癸亥年三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花舫緣》
  • 1923年6月9日,農曆癸亥年四月廿五日:程艷秋首演《花筵賺》
  • 1923年7月14日,農曆癸亥年六月初一日:程艷秋首演《鴛鴦冢》
  • 1923年8月18日,農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艷秋首演《風流棒》
  • 1923年9月18日,農曆癸亥年八月初八日:程艷秋二次赴上海演出
  • 1924年2月19日,農曆甲子年正月十五日:程艷秋首演《孔雀屏》
  • 1924年3月,農曆甲子年:和聲社赴東北演出
  • 1924年4月5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二日:程艷秋首演《賺文娟》
  • 1924年4月1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初十日:程艷秋首演《金鎖記》
  • 1924年5月3日,農曆甲子年三月三十日:程艷秋首演《玉獅墜》
  • 1924年6月28日,農曆甲子年五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青霜劍》
  • 1924年8月8日,農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艷秋組鳴盛社
  • 1924年8月20日,農曆甲子年七月二十日:鳴盛社在三慶園打泡
  • 1924年12月14日,農曆甲子年十一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碧玉簪》
  •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二次赴天津演出
  • 1925年3月,農曆乙丑年:鳴盛社赴東北演出
  • 1925年3月3日,農曆乙丑年二月初九日:鳴盛社為張作霖五十壽誕演堂會戲
  • 1925年4月18日,農曆乙丑年三月廿六日:程艷秋首演《聶隱娘》
  • 1925年4月29日,農曆乙丑年四月初七日:張宗昌為母祝壽堂會
  • 1925年5月,農曆乙丑年:程艷秋三次赴上海演出
  • 1925年7月,農曆乙丑年: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
  • 1925年8月20日,農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鳴盛社改為鳴和社
  • 1925年12月12日,農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艷秋首演《文姬歸漢》
  • 1926年1月29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程艷秋首演頭二本《福壽鏡》
  • 1926年1月30日,農曆乙丑年十二月十七日:程艷秋首演三四本《福壽鏡》
  • 1926年5月29日,農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沈雲英》
  • 1926年9月,農曆丙寅年:程艷秋四次赴上海演出
  • 1927年1月15日,農曆丙寅年十二月十二日:程艷秋首演《斟情記》
  • 1927年4月30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艷秋首演《朱痕記》
  • 1927年7月23日,農曆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果揭曉
  • 1928年1月13日,農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 1928年9月20日,農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艷秋首演《梅妃》
  • 1928年12月3日,農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艷秋首次赴武漢演出
  • 1928年12月14日,農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艷秋為鄂北工賑會義演
  • 1929年2月21日,農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
  • 1929年3月23日,農曆己巳年二月十二日:程艷秋二次赴武漢演出結束北返
  • 1929年4月,農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戲山西賑災會募款義演
  • 1930年3月,農曆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 1930年3月31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華樂園演出
  • 1930年4月,農曆庚午年:鳴和社赴東北演出
  • 1930年4月22日,農曆庚午年三月廿四日:鳴和社特約王少樓同台
  • 1930年5月19日,農曆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艷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 1930年9月25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初四日:程艷秋五次赴上海演出
  • 1930年11月8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十八日:程艷秋首演《陳麗卿》
  • 1930年11月13日,農曆庚午年九月廿三日:鳴和社首次赴南京演出
  • 1931年,農曆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 1931年1月26日,農曆庚午年十二月初八日:程艷秋首演《荒山淚》
  • 1931年6月9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 1931年6月11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 1931年8月,農曆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 1932年1月1日,農曆辛未年十一月廿四日:程艷秋改名並收荀令香為徒
  • 1932年1月13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初六日:程硯秋離北平赴法國考察戲劇
  • 1932年1月28日,農曆辛未年十二月廿一日:程硯秋一行抵達法國巴黎
  •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 1933年10月,農曆癸酉年:鳴和社二次赴南京演出
  • 1934年10月26日,農曆甲戌年九月十九日:陳麗芳拜程硯秋為師
  • 1935年,農曆乙亥年:鳴和社赴長沙、開封演出,並與豫劇皇后陳素真先生相識
  • 1935年4月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 1935年4月11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 1935年4月1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 1935年4月1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 1935年4月2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後一天
  • 1935年10月28日,農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硯秋首演《亡蜀鑒》
  • 1936年,農曆丙子年:譚富英在勝利公司灌制九張唱片
  • 1936年4月,農曆丙子年:鳴和社首次入川演出
  • 1936年9月,農曆丙子年:勝利公司1936年蒞平灌片歡宴會舉行
  • 1937年2月4日,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 1937年3月,農曆丁丑年:程硯秋六次赴上海演出
  • 1937年4月9日,農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 1937年6月4日,農曆丁丑年四月廿六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費宮人》
  • 1937年12月31日,農曆丁丑年十一月廿九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
  • 1938年,農曆戊寅年:徐潤生拜程硯秋為師
  • 1938年2月16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 1938年9月14日,農曆戊寅年閏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濟黃河水災義務戲
  • 1938年10月,農曆戊寅年:程硯秋七次赴上海演出
  • 1939年,農曆己卯年:遲世恭加入秋聲社
  • 1939年,農曆己卯年:袁世海加入秋聲社
  • 1939年,農曆己卯年:劉連榮加入秋聲社
  • 1939年3月,農曆己卯年:於世文加入秋聲社
  • 1939年5月,農曆己卯年:林秋雯加入秋聲社
  • 1939年10月,農曆己卯年:魏蓮芳加入秋聲社
  • 1939年10月8日,農曆己卯年八月廿六日:劉迎秋拜程硯秋為師
  •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
  • 1940年1月22日,農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會貧民救濟義務戲
  • 1940年2月,農曆庚辰年:陳少霖加入秋聲社
  • 1940年4月29日,農曆庚辰年三月廿二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鎖麟囊》
  • 1940年8月16日,農曆庚辰年七月十三日:程硯秋在北京首演《鎖麟囊》
  • 1941年,農曆辛巳年:敵偽警憲以刺刀鏹水毀壞秋聲社戲箱
  •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 1941年10月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 1941年10月2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 1941年10月3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三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 1941年10月4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 1941年10月5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 1941年10月6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 1941年10月7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 1941年10月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 1941年10月9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十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 1941年10月10日,農曆辛巳年八月二十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 1941年10月1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 1941年10月12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 1941年10月14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 1941年10月15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 1941年10月16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 1941年10月18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 1941年10月19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 1941年10月26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 1941年10月27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八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七天
  • 1941年10月29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十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
  • 1941年10月31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一天
  • 1941年11月2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四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三天
  • 1941年11月4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六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五天
  • 1941年11月7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十九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
  • 1941年11月9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硯秋首演《女兒心》
  • 1941年11月10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二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
  • 1941年11月13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五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四天
  • 1942年10月,農曆壬午年:程硯秋擊退敵偽特務
  • 1943年5月2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十八日:余叔岩迎三
  •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 1945年,農曆乙酉年:程硯秋認李世濟為乾女
  • 1945年8月15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初八日:程硯秋宣布結束「三閉主義」
  • 1945年11月2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八日:程硯秋收王吟秋為徒
  •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 1946年,農曆丙戌年,春:程硯秋收趙榮琛為徒
  • 1947年,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搭秋聲社
  • 1947年1月15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程硯秋、楊寶森義演《朱痕記》
  • 1947年3月,農曆丁亥年:程硯秋收李丹林為徒
  • 1948年12月20日,農曆戊子年十一月二十日:秋聲社為河北大名旅濼同鄉會救濟難民義務籌款演劇
  • 1949年,農曆己丑年,秋:程硯秋收尚長麟為徒
  • 1949年1月,農曆戊子年:秋聲社重組
  • 1949年3月,農曆己丑年:程硯秋赴捷克布拉格參加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 1949年3月27日,農曆己丑年二月廿八日:秋聲社應北平軍管會邀出演《三擊掌》
  • 1949年7月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初七日: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
  • 1949年9月,農曆己丑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 1949年11月,農曆己丑年:秋聲社應趙清泉約入陝
  • 1949年12月,農曆己丑年,中旬:秋聲社赴瀋陽演劇兼作地方戲曲調查
  • 1949年12月2日,農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程硯秋率領秋聲社啟程首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 1950年4月16日,農曆庚寅年二月三十日:程硯秋發表《關於地方戲曲的調查計劃》
  • 1950年7月,農曆庚寅年:程硯秋二次赴西北調查戲曲
  • 1951年2月,農曆辛卯年:秋聲社赴中南及大西南地區演出及調查
  • 1951年4月3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廿七日: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
  • 1952年,農曆壬辰年:李世濟棄醫從藝
  • 1952年8月,農曆壬辰年:秋聲社末次赴滬演劇
  • 1952年11月,農曆壬辰年:程硯秋首演《英台抗婚》
  • 1952年11月14日,農曆壬辰年九月廿七日: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結束
  • 1953年2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成立
  • 1953年3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天津
  • 1953年4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南京
  • 1953年5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上海
  • 1953年7月,農曆癸巳年:程硯秋劇團首次赴瀋陽、哈爾濱
  •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 1954年,農曆甲午年,秋:蘇聯專家干涉中國戲改工作
  • 1954年4月,農曆甲午年:程硯秋劇團赴舟山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
  • 1954年5月,農曆甲午年:梅、程、馬、楊競演上海
  •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收江新熔為徒
  • 1955年,農曆乙未年:程硯秋劇團準備排演拍攝《荒山淚》電影
  • 1955年,農曆乙未年,冬:程硯秋赴河北調查戲曲
  •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 1956年3月,農曆丙申年:京劇電影《荒山淚》拍攝完畢
  • 1957年7月,農曆丁酉年:周信芳、梅蘭芳、程硯秋等聯合倡議戲曲界不演壞戲
  • 1957年11月,農曆丁酉年:程硯秋、楊寶森合錄《武家坡》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