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郡王擒獲林鳳翔和李開方
《科爾沁郡王擒獲林鳳翔和李開方》節選於晚清政論家薛福成《庸庵筆記》[1]的上卷。
薛福成(1838年4月12日~1894年7月21日),字叔耘,號庸盫,江蘇無錫賓雁里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2]。自幼即受時代影響,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不做詩賦,不習小楷,對八股尤為輕視。
目錄
原文
粵賊洪秀全之陷金陵也,遣其偽將吉文元、林鳳翔,李開方等率悍黨萬餘人北犯,由皖入豫,由豫入晉,由晉入畿輔,連陷郡縣,裹脅日眾。而欽差:欠臣勝保躡擊其後,頗有斬獲,圍之靜海及獨流鎮。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統領蒙古諸部兵,及京營各將軍都統等,弛往會剿。適金陵賊遣其黨黃生才等率眾北援,陷臨清州,脅從至五六萬人。勝保與領侍衛內大臣土默特、貝子德勒克色楞等,督兵迎剿。
賊無食可掠,脅從者解散大半,沿途復被鄉團截殺。勝保晝夜窮追,至豐縣,剿滅全股。黃生才被山東官軍擒獲伏誅:其靜海、獨流鎮之賊,南竄阜城,僧邸追圍之。賊聞黃生才一股為勝保所滅,相謂曰:「莫余援也已。」遂併力突圍,奪越三濠三壘,竄至連鎮,立木柵,掘深濠守之。復分其馬隊竄踞高唐州。當是時,吉文元已被吉林兵射死;林鳳翔在連鎮,僧邸圍之:李開方在高唐,勝保圍之。高唐賊眾皆百戰精銳,糧食充足,緣城復立木柵,悉用土壅,周挖濠溝陷坑,又挖地窟,賊皆潛居,並有地道直通城外。每黑夜劫營,官軍頗有失亡。勝保鑄大炮,樹雲梯攻城,皆不能克。遂築壘挖濠,以困之。
僧邸以咸豐五年正月十九日攻克連鎮,搜捕余匪,悉數殲滅,惟不見林風翔。擒賊供稱在窟室中,官軍窮搜得之。則見林風翔方在地洞,挾二美人宴飲歡呼,已將長發蘿去,蓋欲乘間潛逃也。遂與其黨十一人一併生擒,解京誅之。僧邸晉封博德勒噶台親王,即移得勝之師馳赴高唐,自德貝子以下,俱受節制。勝保以師久無功,逮京治罪。僧邸故撤高唐南面站牆兵勇,誘賊出巢。賊果出城,棄其馬隊,全數步行,竄踞馮官屯。屯距高唐四十五里,距茌平十八里,賊脅民夫用各種大木器周圍堵住,內又遍掘陷坑,排列槍炮,守御嚴密。屯內本多豪富,皆高樓大廈,外匝磚牆,十分堅固,炮不能入。
僧邸追至屯外,用馬步隊圈圍。賊目持旗登樓眺望,見我兵近前即放槍炮,勢難驟進。僧邸相度地勢,知非水攻不可,即擬引運河水以灌之。眾謂屯中地勢墳起,恐非水力所能及。僧郎內斷於心,神機密運。先於屯外周築圍牆,牆外掘濠溝甚寬廣,又以掘濠之土加倍內牆,布置周匝。旋據已革廣西左江道張晉祥稟稱,願捐資獨任其事。僧邸許之。遂挑挖運河,自東昌三孔橋起,至馮官屯石橋止,共一百二十三里,計長二萬二千一百七十六丈,口寬一丈七八尺,底寬六七尺,深五六尺不等,計需工價京錢五萬二。千餘貫。自二月初旬起,至三月初四日工竣,竟引水入濠。僧邸旋即飛飭雇集民夫二三千人,或用水車,或用巴斗,灌入牆內。
牆外築墩,排列槍炮。一面令兵勇站立瞭望,防賊突出挖牆倒浸,一面督役晝夜輪流灌注不息。由是漸灌浙滿,牆內水深三四五尺不等。賊穴糧草火藥盡濕,賊聚居樓上,我兵用炮不時轟擊。賊之柴米漸乏,勢甚窮蹙。四月十三日巳刻,李開方遣其心腹百餘人混入難民內,泅水出降,意欲藉為內應。僧邸心知其偽,訊出被脅難民遣回原籍,其餘賊黨一百四十餘人,分撥各營,乘夜盡誅之。遂令兵勇越牆逼近土堰,放火燒毀賊巢,賊萬分窮蹙。十六日黎明,僧邸又令兵勇越牆,四面進攻。忽大風驟起,飛沙揚塵,瞬息不辨南北,僧邸即命撤隊。
巳刻,李逆遣一賊呈送降稟,僧邸諭令限本日午時,先繳軍器,方准投誠。約半時許,果來繳軍器,遙見賊隊數十人,高張紅傘,擁李逆前進,志在乘此脫逃。僧邸偕德貝子等逆探其詐,暗令馬步隊數萬人,張左右翼以待之。李逆既入彀中,遂與其黨八十八人俱在濠邊擒獲。僧邸傳令將八十八人撥入各營,其賊目八人在營外帳棚守候,但令李逆進見。
李逆頭戴黃綢繡花帽,身穿月白綢短襖,紅綢褲,紅鞋,年約三十二三。攜兩賊童,身穿大紅繡花衣褲,紅鞋,年約十六七,美如女子,左右揮扇,隨李逆直入帳中。李逆僅向僧邸、德貝子等各屈一膝,即盤腿坐於地。兩童東西侍立。帳內總兵以下,皆持刀環立,怒目視之。李逆與二童仰面四顧,毫無懼色。但稱能寬貸其罰,願說金陵渚賊來降,並求賜飯。遂開懷大嚼,笑語如常,旁若無人。僧邸知其心叵測,飯畢造出。
又令八賊目進帳,皆跪見求赦,亦即遣出。遂將李逆與八賊目解至京都,凌遲處死。僧邸查明連鎮、高唐、馮官屯三處陣亡官弁兵勇八千餘人,設立祭案,將就擒余匪八十人並二賊童捆縛,挖心祭之。作祭文曰:「爾官爾民,為國忘身。沙場戰死,英靈未泯。天鑒爾志,振我軍聲。渠魁既殲,賊黨悉擒。剖其心肝,慰爾忠魂。尚饗。」僧邸放聲大哭,官弁兵勇無不墮淚。僧邸前經晉封親王,於是奉旨世襲罔替,並賞肩輿。其餘文武各員,賞賚爵秩有差。
著作簡介
《庸庵筆記》是晚清政論家薛福成的一部見聞筆記。此書體例、分類及編目雖皆由作者親手所定,然生前未及刊行,後由其子薛慈明將遺稿交薛氏門人蕭山陳光淞校理,於光緒廿三年(1897)刊行問世。先後有光緒廿三年遺經樓刊本、宣統二年(1910)掃葉山房刊本、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1935年鮑賡生新式標點,編入上海新文化書社「筆記小說叢書」,1937年又有商務印書館的「萬有文庫」本。又有《清代筆記叢刊》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標點本。今據《筆記小說大觀[3]》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