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綿綿看秦嶺(舒婷)
作品欣賞
秋雨綿綿看秦嶺
仿佛每年都要去西安一趟,每次看的地方都不重複,因此每次都不會後悔。西安就像博大精深的國家博物館,興興衰衰,加加減減,不設防地開放了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從前只要腳力好,或者趕車架驢也行,背一條布褡褳就能雲遊名山勝跡。如今需帶足銀子,因為門票很貴噢。
今年秋際,朋友約了去周至縣。理由是:周至是老子寫《道德經》的地方。誰不知道天書《道德經》啊,可又有誰認真一字一字讀過?而且我還有點疑惑,多年前在河南函谷關那裡,見過一尊老子騎青牛的塑像,不也是與《道德經》有關嗎?朋友便解釋,老子李耳在函谷關那裡打了腹稿,西遊抵達周至的樓觀台才瓜熟蒂落。之後他在樓觀台著說、修煉並授徒,接受膜拜,傳播道教文化。因此樓觀台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系中華魂之所在。
大道理是很多,我更想看的是周至縣的另一處名勝仙遊寺,白居易的《長恨歌》誕生於此。作為一個不入流的詩人後輩,我膜拜的是文學界這一福地呢。
夜裡下着小雨,咸陽機場到周至縣,車子走了將近兩個小時。我們住在樓觀台的招待所,條件還不錯。幾位男士們住的是陝西特有的仿窯洞,巨大的炕上擺放着蠟染大花被褥,紅羅帳低垂,哄得他們個個喜洋洋,重新做新郎似的。
第二天清早,高音喇叭已經熱火朝天。就近先去參觀財神廟。我就算滿心想發財,也知道年紀太大,沒有機會了,只是隨緣玩玩罷。趙公明財神爺長得確實福相,胖乎乎挺討人喜歡。雖然他從未眷顧過我,但這也是不大好記恨他的嘛。我扳住電光聲響的搖錢樹使勁搖,果然噼里啪啦掉下無數幻影金幣,朋友們見狀,嘻嘻哈哈故作滿地撿,虛擬世界裡扮演一番虛擬老財迷。這個財神廟殿占地甚廣,殿堂重重疊疊,一律金碧輝煌,錢的光芒把眼睛都灼傷了。
走馬觀花瀏覽了周秦遺蹟、漢唐古蹟,幽壑園林,甚至類似農業大棚的「新高農技示範園」。走累了就進演播廳,看一會兒大型4D演出《道·夢空間》,通過環幕、多媒體全息投影及聲光電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營造道家思想意境。
現階段的中國人,對於財神爺的膜拜和追逐還將持續相當長時間,因此我相信財神廟的香火很快就會炙手可熱。眼下還是貪新鮮的遊客為多,不少相關設施附帶娛樂效果,讓孩子們奔跑嬉戲,把種種快樂祥和,渲染得很是喜慶。
漸近日午,遊人增多,摩肩接踵,我們趕緊撤下。
離開熱鬧喧譁的財神廟,去仙遊寺的路途就顯得冷清寂寥,路邊的菅草枯萎銹黃,在秋風中希希瑟瑟,緬懷着逝去的歲月。
據考,仙遊寺是關中佛教勝地之一,曾被黑水河環繞而過。原本分南北兩寺,中間隔着黑水潭。有記載:黑水潭寬約二丈余,水色黝黑,深不可涉,唐人岑參因此題詩「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兩寺各有豐富的歷史傳說和著名文化景點。但在1998年,為了解決西安市長期面臨的缺水問題,市政府決定引黑河水進西安。隨着黑河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仙遊寺與法王塔所處的谷地將變成一片汪洋。因此,仙遊寺與法王塔不得不搬遷。按「修舊如舊」和「保存原狀」,將仙遊寺與法王塔搬遷到與原址相距2.8公里的金盆村北樑上,毗鄰黑河水庫。
我們所實地拜訪的仙遊寺,據說完全原形原貌。是否原汁原味呢?心裡還是糾結,一定缺了什麼東西,是搬不過來的?
仙遊寺最偉大最特殊最豐富的是它所收藏的名人字跡。門口的掛匾是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寺名,左右兩邊掛滿當代名人題詞,像冰心的「終南靈秀」、王蒙的「瀟灑仙遊」、郭峰的「音梵影詩」等等。仙遊寺何以吸引如此眾多的文化名流?皆因為有位叫周明的周至籍老鄉,廣泛運用他在京城工作多年的人緣人脈,把眾多文藝界朋友的目光吸引到仙遊寺。
大概只有照壁上毛澤東書寫的《長恨歌》與周明無關。我想周明當年恐怕還不能向毛澤東求字吧?不知何故,毛澤東沒有寫完全詩,後幾節由詩人臧克家補寫收尾。我不懂書法,難以評判優劣,看到熟悉的名字尤其老朋友的,便駐足、端詳、喜歡。只是找不到白居易本人的手跡,有些遺憾呢。
查過史料,說是唐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應試及第,奉為周至縣尉。隆冬十二月,相約知己王質夫、陳鴻等,三人同宿仙遊寺。當夜談古論今,慷慨激昂,遂以篝火暖手,揮毫瀝成名作《長恨歌》,自此仙遊寺名噪一時。
想白居易如果這時候來,眼不見葦花飄雪,耳未聞野猿哀啼,就算有流螢閒蛾撲燈,那也是現代白熾燈,暖氣機轟轟地擾人。如何「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
搬遷後的法王塔依舊用磚牆圈守,院內荒草低迷,看門老農在院牆邊種了兩畦肥綠菜苗,增添幾分生氣。該塔外觀為平面方形七層樓閣式空心磚塔,塔身高約30米,密檐式,全為磚砌。塔門不對外開放,只能繞塔一周表示敬意。
此塔也是原磚原石遷徙,矗立在高坡上,視野開闊,周邊都是草坡和小樹林,環境也算幽靜清雅。可為什麼望着它,感覺它很黯淡很愁悶,甚至有些悲傷?
便想起參觀寺內小小陳列室時,看到過法王塔下取出的舍利子。也許這法王塔的靈魂已經不再,你怎能要求一尊離鄉背井的軀殼,持續釋放勃勃魅力?
回頭,再回頭。那塔,那寺,那雨霧中的山路,甚至金燦燦的廟宇樓台,一一退後直至渺遠,以宏偉連亘的秦嶺為背景,在綿綿秋雨中。
作者簡介
舒婷,本名龔舒婷。女。福建廈門人。1969年參加工作,歷任廈門燈泡廠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