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社會保障研究

社會保障研究(期刊)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知網 的圖片

社會保障研究》自2008年創刊,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學術雙月刊,CN:42-1792/F,ISSN:1674-4802。本刊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發表的文章涉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主要交流該領域的最新發展與實時熱點問題。

《社會保障研究》以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理論為指導,本着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從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1]、政策科學的結合點入手,全面闡述社會保障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與改革現狀,探尋社會保障發展的客觀規律,構建起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

目錄

內容簡介

《 社會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9期)》內容簡介:社會保障事關億萬國民的切身利益。伴隨 經濟改革與 社會轉型的演進,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2]在改革中探索前進;與此同時,社會保障學科與理論建設亦在蓬勃發展。無論是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與發展,還是社會保障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都需要有專門的理論學術園地來匯集海內外百家智慧和展現這一領域的新信息與 新思考。為此,由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創辦的 《社會保障研究》,作為中國第一份社會保障理論學術研究連續性出版物問世了,它的職責就是為推動中國社會保障學科與理論建設、增進社會保障領域國際學術交流提供理論平台。

文摘

這個界定強調了國家政府在社會保障中的主體作用,社會保障的實施要依法進行,社會保障的目的是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內地學者侯文若認為,社會保障可理解為對貧者、弱者施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保障,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實行生活救助並使之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對全體公民普遍實施福利措施,以保證福利增進,而實現全社會安定,並讓每個勞動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種社會機制。這個界定將社會保障分成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層次,每個層次要達到不同的保障目標。

鄭功成在綜合考察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各國的發展實踐,以及國際性組織、部分國際政府及有關學者對社會保障的概念界定後,提出了對社會保障的定義:社會保障是國家或社會依法建立的、具有經濟福利性的、社會化的國民生活保障系統。在中國,社會保障則是各種社會保險、軍人福利、醫療保障、福利服務以及各種政府或企業補助、社會互助等社會措施的總稱。

對社會保障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作進一步的理解。

1.社會保障是一個行為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社會保障基金的分配過程和社會保障的管理過程等。作為一種行為,它是一種為人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為,這是社會保障的行為屬性。

2.社會保障的行為主體是政府,通過國家立法或行政措施實行

國家是對社會進行管理的權力機關,為社會成員提供社會保障是國家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社會保障過程中,保障的方式和形式、保障時限、保障標準等都是由國家或者代表國家的政府確定的,國家和政府在社會保障過程中總是處於決定的、主導的地位。由於相當一部分社會保障資金的提供者與直接受益者是分離的,因此必須藉助強制性的法律,社會保障制度才能得以實施,國家立法是社會保障得以進行的重要條件。

視頻

社會保障研究 相關視頻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與創新基地揭牌
上海市外地籍社區矯正人員的社會保障現狀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