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礦床與全球構造

礦床與全球構造》,論述全球板塊構造與成礦作用的專著。A.H.G.米契爾、M.S.加森著。1981年倫敦科學出版公司出版。中譯本地質出版社1986年出版,周裕藩、李錦軼譯。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闡述了板塊構造的各種構造現象、各個構造部位和有關礦床。本書共分9章,約40萬字。

第1章緒論,簡述了構造環境的控礦作用,強調了構造環境是成礦作用的根本控制因素。扼要介紹了傳統的地槽學說與成礦作用的關係和板塊活動與成礦的關係,列出了板塊的不同邊界和板塊內部的主要代表性礦床。第2章在大陸熱點、裂谷和坳拉塹中形成的礦床,分別介紹了大陸內部熱點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的礦床,以及大陸內部裂谷和坳拉塹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的礦床。熱點是指地幔柱上升的地點,如地幔柱之上為古老的地殼軟弱帶,就會發育為熱點的岩漿作用,如地幔柱之上為穩定的克拉通,則形成穹隆。環形構造和鹼性岩漿活動是熱點的特徵標誌,與大陸熱點有關的礦床有與鹼性侵入岩和熔岩流以及過鋁質花崗岩有關的錫礦、稀有金屬礦和鈾礦,以及與碳酸岩有關的磷灰石、磁鐵礦、蛭石和燒綠石等礦床。根據形成構造環境的不同,將大陸內部裂谷分為2類:與熱點有關的裂谷、與碰撞有關的裂谷。前者包括三義裂谷系、夭折裂谷支、半地塹和坳拉塹。與大陸內部裂谷有關的礦床,着重介紹了與碳酸岩、鹼性岩、基性超基性岩和金伯利岩等有關的礦床,以及沉積岩中的銅、鉛—鋅—銀、鈾等層控礦床和蒸發岩礦床。第3章在被動大陸邊緣和內陸盆地中形成的礦床,介紹了被動大陸邊緣的構造環境特徵,以及在被動大陸邊緣形成的蒸發岩、磷塊岩、富含金屬的黑色頁岩、鮞狀鐵礦和碳酸鹽岩中的鉛鋅礦等沉積礦床。把鈾和金—鈾礦床列入在成因不明的大陸內部盆地中。第4章大洋環境中形成的礦床,論述了洋脊、大洋盆地、大洋轉換斷層、大洋線狀島嶼和海山鏈等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的成礦作用,着重介紹了大洋盆地中的錳結核,以及大洋擴張系統和蛇綠岩套中的有關礦床。第5章與俯衝有關的構造環境的礦床,分別介紹了與俯衝帶有關的海溝和外弧、岩漿弧、外弧槽、弧後岩漿帶和沖斷層帶、弧後擠壓克拉通盆地、弧後引張克拉通盆地以及弧後邊緣盆地和弧間盆地等不同構造部位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的礦床,列舉了斑岩銅礦、黑礦、鎢錫礦、美國盆嶺區金銀礦等許多礦床的實例。第6章與碰撞有關的構造環境中的礦床,分別介紹了殘留大洋盆地、剩餘大洋盆地、縫合線帶、仰沖板塊後陸邊緣、前陸沖斷帶、前陸盆地、後陸盆地等不同構造部位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礦床。第7章陸殼中的轉換斷層和線性構造,討論了切過陸殼和島弧的轉換斷層,以及由洋脊延入大陸邊緣的轉換斷層的構造環境和有關礦床,強調了大陸線性構造的控礦作用,指出了在大陸裂開和洋底擴張的初期,某些大陸斷裂可能因洋脊轉換斷層的發育而活化,這種斷裂是控制碳酸岩和金伯利岩的重要構造。第8章礦床和威爾遜造山旋迴,用造山旋迴的理論分析了礦產的形成和侵位事件的序列。第9章板塊構造是礦產勘探的指南,結合實例介紹了線性構造、地層對比、地質類比和板塊構造在選擇勘探遠景區中的指導意義。

本書以板塊構造為綱,系統介紹了與板塊構造的各種構造現象、各個構造部位有關的礦床,把成礦作用與構造環境密切聯繫起來。本書的特色是引用了大量世界著名的礦床實例,構造環境的劃分比較細,總結了全球構造和全球成礦的最新進展,對了解礦床成因理論和指導找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但有的礦床形成的構造環境尚有爭議,有的則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作者簡介

A.H.G.米契爾(A.H.G.Mitchell),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任技術顧問。

相關信息

書籍,是思維的結晶,知識的寶庫,智慧的源泉,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名著,則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礦床與全球構造 相關視頻

板塊構造學說,如何一步步被接納,關鍵看證據-宇宙自然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在2.5億年後的外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