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
知耻而后勇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古老文字系统[1],直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其不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记录者、传承者。可以说,汉文字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目录
名词解释
知道耻辱之后就有了勇气。源于“知耻近乎勇”(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了)。“知耻”就是有羞恶之心(对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孟子(前372?—前289)将其视为人之为人的基准或底线之一。“勇”即勇气、勇敢。在儒家那里,它和“知”(智慧)、“仁”(仁爱)一起构成“三达德”(三种普世的德行)。将“知耻”和“勇”联系起来,意在激励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奋发进取,为达到完美境界而努力。它是个人、企业、组织、民族、国家等自尊、自励、自强精神的体现。
引例1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礼记·中庸》) (智慧、仁爱、勇敢是天下共通普遍的德行。)
引例2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 (喜爱学习就接近了智,尽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耻辱就接近了勇。)
参考文献
- ↑ 最古老的五种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将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