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子髎穴
揭密真相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能视为专业意见。任何医药相关资讯,应谘询专业人士。
瞳子髎穴 Tóng zǐ liáo(GB1),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别名:太阳穴,前关穴,后曲穴。瞳子髎穴的位置:眼睛外侧一厘米处。中医认为刺激瞳子髎穴有去除眼角皱纹,治疗头痛、迎风流泪、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等作用。
目录
穴位含义
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穴内后冷降归地。
1. “瞳子髎穴”。“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为肾水所主之处,此指穴内物质为肾水特征的寒湿水气。“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汇集后冷降归地。本穴为胆经头面部的第一穴,胆及其所属经脉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气血物质即是汇集头面部的寒湿水气后从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细小如从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2太阳穴。意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本穴为胆经第一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胆经气血所处为半表半里,胆经体内经脉无物外传本穴,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的天部之气因而汇入本穴,本穴物质来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阳穴”。
3.前关。“前”,与后相对,指人头面的前面部分,前为阴、后为阳,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之性。“关”,关卡也。前关名意指穴内的寒湿水气被关卡于内,不得吸热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与前相对,指人头面的后面部分,后为阳、前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阳热之性。“曲”,隐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内外散的阳热之气隐而不见。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汇集而成,气血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而在穴内同时进行的吸热蒸发则如隐而不见,故名后曲。
5.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由穴外汇集本穴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手太阳经上行外散的阳热之气、手少阳经向外飘散的湿冷之气,故本穴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概况
【取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1]。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散热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胆经下传于听会穴
【功能作用】降浊去湿。
作用功效
【功效应用】有平肝熄风,明目退翳的功效
【主治病症】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 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
【配伍应用】
瞳子髎穴配睛明穴、丝竹空穴、攒竹穴,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穴配睛明穴、丝竹空穴、攒竹穴、四白穴,治疗目赤肿痛、目翳。
瞳子髎穴配头维穴、印堂穴、太冲穴,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瞳子髎穴配头维穴、太冲穴、印堂穴、太阳穴,治疗头痛。
瞳子髎穴配太阳穴、率谷穴、外关穴,治疗偏头痛。
瞳子髎穴配头维穴、翳风穴、阳白穴、颧髎穴、合谷穴,治疗口眼 斜。
瞳子髎穴配合谷穴、太阳穴、颧髎穴,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穴位疗法
【针刺】—般斜刺0.5~0.8寸。沿皮刺0.5~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灸】禁直接灸。艾条灸5~10分钟。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两手拇指用力垂直揉按瞳子髎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目赤肿痛、角膜炎、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症
视频
焦守廷上传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