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區
皇姑區,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是該市的中心城區。皇姑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西南臨鐵西區,南臨和平區,東南臨大東區和瀋河區,北臨瀋北新區。總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94萬(2014年)。截至2019年12月,下轄10個街道 [1] 。轄區內有清昭陵、東北大學舊址、北塔護國法輪寺、無垢淨光舍利塔、新樂遺址等景點。
2018年,皇姑區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25億元,同比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0.8億元。
目錄
區情概況
皇姑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是瀋陽中心城區之一,區域面積6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82.4萬人(30萬戶),常住人口119萬,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區,下轄十個功能區(10個街道辦事處)、124個社區、10個行政村,其中北塔、北部、陵東三個功能區由首府新區管委會管轄,並經遼寧省政府認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皇姑區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文化資源,是遼寧省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區和科技、教育大區。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檢察院、省軍區等省級班子和80%以上的省直機關坐落皇姑,駐區團以上部隊46個,是全市駐區部隊最多、軍兵種最全的城區。區內科技、軍工、人力、教育和文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擁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33所和國家級、省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6家,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26.4萬人,高層次、傑出人才477人,兩院院士3人;擁有科技企業2700餘家,科研人員9100餘人,沈飛集團的軍工企業、研究院所,在我區科技企業中處於絕對主導地位;擁有公辦、民辦中小學校、特殊學校、民族教育學校52所,幼兒園115所,在校師生總數達10.3萬餘人;擁有醫療衛生機構333個,三甲醫院9所,衛生技術人員共12519人;擁有新樂遺址、無垢淨光舍利塔(回龍寺)、清昭陵、北塔護國法輪寺、皇姑屯事件博物館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
作為瀋陽的中心城區,皇姑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92%的區域位於三環內,首府新區是當前我市二、三環間唯一可供大規模改造的區域。瀋陽北站北出口位於皇姑區境內,高速公路三台子站是北京、大連、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進出瀋陽的重要通道。
名稱由來
關於「皇姑」的由來,歷來有兩種說法:
1、皇姑區以皇姑墳得名,為簡儀親王墳。簡儀親王屬鑲藍旗,是努爾哈赤之弟莊親王舒爾哈齊的第八子,亦稱碩簡親王。因簡親王本名芬古,故其墳也稱芬古墳。時間一久,便誤傳為皇姑墳。
2、皇姑區名稱由來努爾哈赤之乾女兒(也有說法是乾妹妹)葬於壽泉地區,此地故名為皇姑墳。1911年修建京奉鐵路時,把原來的皇姑墳改名為皇姑屯。1938年,偽市公署以皇姑屯車站為名,定為皇姑區。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瀋陽解放後,瀋陽特別市政府命令,將原皇姑、北陵、塔灣三個區合併為皇姑區,成立皇姑區政府,同時在皇姑區內設北陵分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皇姑區人民政府。
1955年5月,改稱皇姑區人民委員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皇姑區曾更名為紅衛區。
1968年6月24日瀋陽市革委會決定恢復皇姑區名稱。
1968年7月皇姑區人民委員會改為皇姑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改稱皇姑區人民政府至今。
2019年12月,瀋陽市民政局發布《關於和平區等10個地區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的公告》,撤銷皇姑區遼河街道、塔灣街道,皇姑區下轄的街道數量由12個調整為10個。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2月,皇姑區下轄10個街道:三台子街道、黃河街道、三洞橋街道、華山街道、壽泉街道、明廉街道、新樂街道、舍利塔街道、北塔街道、陵東街道。
地理環境
皇姑區位於瀋陽市西北部,東臨瀋河區,西鄰于洪區,北與瀋北新區接壤,南至和平區。 東西最長約8.25公里,南北最寬處約8.8公里,
總面積66平方千米。
皇姑區地勢北高南低,起伏很小,海拔最低點為39米,最高點為45米。北部是從天柱山延綿而來的一條低矮的丘陵地帶,南部是古渾河的河道。地質為第四代衝擊平原,地表普遍覆蓋0.1-1.5公尺表土層,表土層下部為砂土層,黏土層或夾雜黏土層。
皇姑區在古渾河道和丘陵地帶之間有一條人工挖掘的新開河,由東向西貫穿全區,流長約8公里。
皇姑區屬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溫潤大陸性氣候,風沙較多,年平均溫度7.8℃。年平均最高氣溫13.7℃,極端最高氣溫為38.3℃,年平均最低氣溫為-26℃,極端最低氣溫為-30.6℃。夏季多西南風,最大風速29.7米/秒,平均風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715.5毫米,最多為1064.9毫米,最少為341.1毫米。氣候特點是四季風明,雨熱同季。冬季漫長,寒冷乾燥,多晴天。春季回暖快,日照輻射充足,多西南風,蒸發量大,乾燥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空氣濕潤,多陰雨天。秋季為短期,由暖轉涼,天高雲淡,涼爽宜人,霜降前後,氣溫驟降。
自然資源
皇姑區地下蘊藏着豐富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皇姑區有總人口94萬。
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等31個民族。
風景名勝
東北大學舊址
東北大學舊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東側,現由遼寧省政府等單位使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群絕大多數保存完好,教學區建築布局運用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對稱均衡手法,並統一採用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外形,為近代優秀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東北大學最初由張作霖於1921年創辦,是東北地區創辦較早的一所高等學校。校址最初位於大南關,後遷到北陵風景區東南部。1928年張學良兼任校長,1929年校園進行總體規劃,由著名設計師楊廷寶主持規劃設計。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先後遷移到北京、西安、四川等地,1946年遷回到瀋陽的原址。解放後其校舍改為政府機關辦公使用,後在南湖區域建設新址。1950年定名為東北工學院,1993年恢復原名東北大學。[1]
清昭陵
瀋陽市最大的公園,占地330萬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將昭陵闢為公園,因位於市區北部,故得此名。昭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精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方城是陵園的主體部分,結構與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傳統建築,又有現代化遊園設施,置身園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它是國內外遊人來沈必游之地。清昭陵內古松參天,有許多地方值得觀看,像贔屓馱石碑、角樓、後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北陵又稱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樂濟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位於瀋陽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遊覽勝地。園內古松參天,草木蔥蘢,湖水蕩漾,樓殿威嚴,金瓦奪目,充分顯示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2]
新樂遺址
新樂遺址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建新樂遺址博物館。瀋陽出土的骨製品種類繁多,時代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樂遺址下層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錐為新石器時代骨製品。骨柄長11.2厘米,從側面觀察,很象兩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較明顯的合縫,用以鑲嵌細石片,作複合工具之用。骨錐長10厘米,頂端寬1.4厘米。體扁平,尖部彎曲且鋒利,是鑽孔工具。
交通運輸
皇姑屯站有11條火車運營線路經過。
瀋陽長途客運總站是國家一級車站,長途客車線路方向經過新民、彰武、康平、康平(東)、桓仁、法庫(東)、法庫(西)、法庫等地方。
瀋陽市有公交運營線路140多條,營運車輛三千多台,可以通達城區中的瀋河區、皇姑區、鐵西區、和平區和大東區。
皇姑區內毗鄰瀋陽北站和長途汽車客運總站。距桃仙機場僅40分鐘路程,距渤海灣有2個小時路程。著名的瀋大高速公路使本區與港口城市大連、營口相貫通。區內以黃河大街、北陵大街、長江街等主要幹道。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