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区
皇姑区,隶属于辽宁省沈阳市,是该市的中心城区。皇姑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西南临铁西区,南临和平区,东南临大东区和沈河区,北临沈北新区。总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94万(2014年)。截至2019年12月,下辖10个街道 [1] 。辖区内有清昭陵、东北大学旧址、北塔护国法轮寺、无垢净光舍利塔、新乐遗址等景点。
2018年,皇姑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5亿元,同比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
目录
区情概况
皇姑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是沈阳中心城区之一,区域面积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4万人(30万户),常住人口119万,是全市人口密度最大区,下辖十个功能区(10个街道办事处)、124个社区、10个行政村,其中北塔、北部、陵东三个功能区由首府新区管委会管辖,并经辽宁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皇姑区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资源,是辽宁省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区和科技、教育大区。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检察院、省军区等省级班子和80%以上的省直机关坐落皇姑,驻区团以上部队46个,是全市驻区部队最多、军兵种最全的城区。区内科技、军工、人力、教育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33所和国家级、省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6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26.4万人,高层次、杰出人才477人,两院院士3人;拥有科技企业2700余家,科研人员9100余人,沈飞集团的军工企业、研究院所,在我区科技企业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拥有公办、民办中小学校、特殊学校、民族教育学校52所,幼儿园115所,在校师生总数达10.3万余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33个,三甲医院9所,卫生技术人员共12519人;拥有新乐遗址、无垢净光舍利塔(回龙寺)、清昭陵、北塔护国法轮寺、皇姑屯事件博物馆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作为沈阳的中心城区,皇姑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92%的区域位于三环内,首府新区是当前我市二、三环间唯一可供大规模改造的区域。沈阳北站北出口位于皇姑区境内,高速公路三台子站是北京、大连、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进出沈阳的重要通道。
名称由来
关于“皇姑”的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
1、皇姑区以皇姑坟得名,为简仪亲王坟。简仪亲王属镶蓝旗,是努尔哈赤之弟庄亲王舒尔哈齐的第八子,亦称硕简亲王。因简亲王本名芬古,故其坟也称芬古坟。时间一久,便误传为皇姑坟。
2、皇姑区名称由来努尔哈赤之干女儿(也有说法是干妹妹)葬于寿泉地区,此地故名为皇姑坟。1911年修建京奉铁路时,把原来的皇姑坟改名为皇姑屯。1938年,伪市公署以皇姑屯车站为名,定为皇姑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沈阳解放后,沈阳特别市政府命令,将原皇姑、北陵、塔湾三个区合并为皇姑区,成立皇姑区政府,同时在皇姑区内设北陵分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成立皇姑区人民政府。
1955年5月,改称皇姑区人民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皇姑区曾更名为红卫区。
1968年6月24日沈阳市革委会决定恢复皇姑区名称。
1968年7月皇姑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皇姑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9月,改称皇姑区人民政府至今。
2019年12月,沈阳市民政局发布《关于和平区等10个地区调整部分街道行政区划的公告》,撤销皇姑区辽河街道、塔湾街道,皇姑区下辖的街道数量由12个调整为10个。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12月,皇姑区下辖10个街道:三台子街道、黄河街道、三洞桥街道、华山街道、寿泉街道、明廉街道、新乐街道、舍利塔街道、北塔街道、陵东街道。
地理环境
皇姑区位于沈阳市西北部,东临沈河区,西邻于洪区,北与沈北新区接壤,南至和平区。 东西最长约8.2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8公里,
总面积66平方千米。
皇姑区地势北高南低,起伏很小,海拔最低点为39米,最高点为45米。北部是从天柱山延绵而来的一条低矮的丘陵地带,南部是古浑河的河道。地质为第四代冲击平原,地表普遍覆盖0.1-1.5公尺表土层,表土层下部为砂土层,黏土层或夹杂黏土层。
皇姑区在古浑河道和丘陵地带之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新开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区,流长约8公里。
皇姑区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温润大陆性气候,风沙较多,年平均温度7.8℃。年平均最高气温13.7℃,极端最高气温为38.3℃,年平均最低气温为-26℃,极端最低气温为-30.6℃。夏季多西南风,最大风速29.7米/秒,平均风速3.1米/秒。年平均降水量715.5毫米,最多为1064.9毫米,最少为341.1毫米。气候特点是四季风明,雨热同季。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多晴天。春季回暖快,日照辐射充足,多西南风,蒸发量大,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润,多阴雨天。秋季为短期,由暖转凉,天高云淡,凉爽宜人,霜降前后,气温骤降。
自然资源
皇姑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皇姑区有总人口94万。
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31个民族。
风景名胜
东北大学旧址
东北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东侧,现由辽宁省政府等单位使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教学区建筑布局运用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对称均衡手法,并统一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外形,为近代优秀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东北大学最初由张作霖于1921年创办,是东北地区创办较早的一所高等学校。校址最初位于大南关,后迁到北陵风景区东南部。1928年张学良兼任校长,1929年校园进行总体规划,由著名设计师杨廷宝主持规划设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先后迁移到北京、西安、四川等地,1946年迁回到沈阳的原址。解放后其校舍改为政府机关办公使用,后在南湖区域建设新址。1950年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恢复原名东北大学。[1]
清昭陵
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昭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 方城是陵园的主体部分,结构与福陵的方城相似。北陵既有古老的传统建筑,又有现代化游园设施,置身园中,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它是国内外游人来沈必游之地。清昭陵内古松参天,有许多地方值得观看,像赑屃驮石碑、角楼、后山的陵墓等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2]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出土的骨制品种类繁多,时代较全。其中主要是1978年新乐遗址下层房址出土的骨柄、骨锥为新石器时代骨制品。骨柄长11.2厘米,从侧面观察,很象两片骨板粘合在一起,有一道较明显的合缝,用以镶嵌细石片,作复合工具之用。骨锥长10厘米,顶端宽1.4厘米。体扁平,尖部弯曲且锋利,是钻孔工具。
交通运输
皇姑屯站有11条火车运营线路经过。
沈阳长途客运总站是国家一级车站,长途客车线路方向经过新民、彰武、康平、康平(东)、桓仁、法库(东)、法库(西)、法库等地方。
沈阳市有公交运营线路140多条,营运车辆三千多台,可以通达城区中的沈河区、皇姑区、铁西区、和平区和大东区。
皇姑区内毗邻沈阳北站和长途汽车客运总站。距桃仙机场仅40分钟路程,距渤海湾有2个小时路程。著名的沈大高速公路使本区与港口城市大连、营口相贯通。区内以黄河大街、北陵大街、长江街等主要干道。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