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出自清代曹雪芹的《臨江仙·柳絮》[1]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目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白玉華堂前面,柳花被春風吹散,像在翩翩起舞。舞姿柔美,緩急有度。一群群蜂兒蝶兒,團團翻飛,追隨着柳絮。何曾落於水中,隨波流去?怎會落於泥土中?
儘管柳絮隨風,忽聚忽分,柳樹依舊長條飄拂。休笑我,春絮兒無根無柢無依附。願借東風的力量,把我送上碧藍的雲天!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格律俱為平韻格,雙調小令,字數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五十八字、五十九字、六十字、六十二字六種。常見者全詞分兩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白玉堂:形容賈家的富貴豪奢。這裡說柳絮所處高貴之地。
春解舞:春能跳舞。這是說柳花被春風吹散,像在翩翩起舞。
均勻:指舞姿柔美,緩急有度。
「蜂圍」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紛紛追隨柳絮。或以蜂蝶之紛亂比飛絮,亦通。
隨逝水:落於水中,隨波流去。
委芳塵:落於泥土中。
委:棄。
「萬縷」二句:意謂儘管柳絮隨風,忽聚忽分,柳樹依舊長條飄拂。
「韶華」句:意即休笑我,春光中的柳絮本是無根的。
憑藉力:指不斷地藉助於風力。
青云:高天,也用以說名位高。
賞析
這是薛寶釵所作的一首柳絮詞,該詞被眾人推選為獨占鰲頭的作品。薛寶釵在敘述其創作意圖時說過:「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套」。由此可見,該詞之所以能做到「不落俗套」,匠心獨運,其根本原因,正在於道出了「人人筆下所無」的東西。[2]
這首詞上片狀物,着力描寫風颺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狀。下片言志,抒寫了柳絮的情志:有離即有合,有散必有聚。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寶釵青雲平步的志向。全詞句句詠物,處處有「我」,物性我情,水乳交融。
詞的開頭就已非同凡響:「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柳絮飄飛的地點,已不是黛玉筆下那觸目愁腸的「百花洲」和「燕子樓」,而是換成了充滿着富貴氣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貴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飄飛的姿態,雖然也仍是「一團團逐對成毯」,卻已沒有黛玉詞中那種「空繾倦,說風流」的幽恨,一變而為歡快輕盈、均勻優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種歡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詞的第三句,接以「蜂團蝶陣亂紛紛」的描寫,來進一步烘染這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從而唱出了詞人對春光的一曲讚歌。如若拿寶玉《南柯子》詞中之「鶯愁蝶倦」、湘雲《如夢令》 詞中之「鵑啼燕妒」 這些意象與之相較,則可見在所表達的感情基調上,與寶釵這首詞是迥然不同的。
「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蘇軾詠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句意,卻又在活用的基礎上翻出一層,另闢新意,用一「何曾」、一「豈必」的反問句式,便頓使蘇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作一逆轉,化消極的情調為積極的精神。同時,就詞的結構而論,則此處寫柳絮的不願意隨波逐流、飄墜塵埃,正好為詞的下片抒寫柳絮直上青雲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線。
下片詞人更側重於抒寫柳絮的情志:「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非常細膩地體現了柳絮儘管四處飄飛,也仍不改初衷,無牽無系,隨緣自適的曠達襟懷。由於有了這層情志的鋪墊,因而在詞的最後三句,詞人便直接地抒寫了柳絮憑藉東風扶搖直上的遠大志向,這樣便使整首詞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完成了對柳絮感慨整個心理流程的揭示。
顯而易見,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實際上則是薛寶釵這位「人情練達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個性的寫照。她那種「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的處世態度,體現在柳絮「隨聚隨分」的形象描述中。她那種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歡心,爭取登上「寶二奶奶」的寶座,擠進封建統治階層行列的人生追求,通過對柳絮直上青雲的吟詠,毫不隱瞞地表現出來。因而,這首詞實際上就是對薛寶釵整個人生觀的最深刻的揭示。[3]
創作背景
曹雪芹將《臨江仙·柳絮》寫在了《紅樓夢》第七十回,柳絮詩會,是大觀園最後一次詩會。對四大家族來說,歷史時光的向前推移,和它衰敗命運的急轉直下是成正比的。賈府里更加明顯地呈現出了種種危機的徵兆,「聲威赫赫」的賈府,已是江河日下,瀕臨崩潰。這首詞正是封建貴族階級沒落時期的生活在曹雪芹頭腦中反映的產物。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