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癘
瘴氣,亦稱瘴毒、瘴癘,中文中瘴氣為中醫名詞,疾病地理學之概念,是指中國南方山林間濕熱環境下因某種原因(如動植物腐敗等)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有毒氣體[1][2]。由瘴氣引起的疾病被稱為瘴氣病或瘴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熱帶病)的總稱,多數情況下指瘧疾,故又稱其為瘴瘧[1][3][4][5]。古代中國,瘴氣多流行於南方地區,其分佈地區隨著人為開發和自然環境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6]。不同地區的瘴氣所對應的疾病有可能不同,如青藏高原上的瘴氣病實際可能為高原反應[7]。
目录
歷史
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概念,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之說,在中國始於西元一世紀,但大量歷史文獻所記載的瘴氣現象, 多數是對霧或塵霾等天氣現象的誤解。歷史上關於瘴的疾病問題也相當模糊,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就是今日的「瘧疾」。而實際上廣義的瘴病包括南方所有地方病和傳染病,狹義的瘴病則指感冒、瘧疾和中暑等症。[8]
《魏書》記載和平元年(即西元460年),魏西征軍攻吐穀渾,「九月,諸軍濟河追之,遇瘴氣, 多有疫疾,乃引軍還。獲畜二十餘萬」。北魏軍隊在青海高原遭遇的事件,是中國西北地區最早的瘴氣記錄。[8]
自隋唐至南北宋,對瘴氣的認識大多與熱帶或亞熱帶地理有關,瘴氣所致的疾病也逐漸成爲南方特有的地方疾病之代名詞。[8]
明清時期,南方地方誌已普遍記載瘴氣之說,但南方在清朝雍正至嘉慶年間,經歷大規模的墾荒運動後,瘴氣之說漸漸消匿。消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瘴區神祕感的消失,在古代,瘴區多是交通和資訊相對閉塞的區域,但隨著近代南方邊陲區域的開發,大規模人口湧入邊陲地帶,歷史上最可怕的瘴區失去神秘感。其二,隨著醫學的進步,過去被稱為「瘴」的疾病,得到更確切的醫學歸類。例如瘧疾在西南,在古代是稱作「瘴」的主要疾病之一,現今則不再稱爲「瘴瘧」。[8]
西方觀點
瘴氣(miasma)這個詞來自古希臘語,意思是「污染」、「不純」、「不潔」。這個致病想法也通過中世紀義大利人訂定瘧疾的名字(字面意思是“糟糕的空氣”)。Miasma被認為是一種有毒蒸氣或薄霧,充滿了引起疾病的分解物質。這種想法認為疾病是環境因素的產物,如受污染的水、惡臭和不良的衛生條件。這種感染不是在個體之間傳遞,而是會影響產生這種蒸氣的區域內的個體。而它的臭味可以辨認出來。
通過日本動漫、小說等次文化影響,古歐洲世界觀作品中的瘴氣相當中文的鬼癘之氣、戾氣、癘氣。
文學
參考資料
- ↑ 1.0 1.1 可中,“瘴癘為何物”,《百科知識》,1994年第11期
- ↑ 金強、陳文源,“瘴說”,《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7期
- ↑ 釋繼洪(元代),《嶺南衛生方》
- ↑ 李盛青、冼建春、吳慶光,“‘嶺南衛生方’治瘴瘧的學術觀點探討”,《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 ↑ 周瓊,“瘴氣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年第5期
- ↑ 龔勝生,“2000年來中國瘴病分佈變遷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1993年第4期
- ↑ 賡哲,“疾病與唐蕃戰爭”,《歷史研究》,2004年第5期
- ↑ 8.0 8.1 8.2 8.3 牟重行、王彩萍 (2003-5). "中國歷史上的「瘴氣」考釋" (PDF).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38): 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