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痰濁,痰濕系穢濁之邪,故稱;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痰濁和精神病、身體免疫、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都有關係。[1]

目錄

痰濁本質

痰濁,若從現代科學、特別是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生命科學的角度分析,痰濁的本質是什麼?亦即產生痰濁、發生痰病的現代機制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濁對身體免疫、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有何關係?

人體的免疫機能反應異常,都可在體內形成為害人體的痰濁,故免疫和「痰」密切相關,「痰」在免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一,在人體免疫活性細胞及其活動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故障,都可從免疫細胞的結構、機能、相互關係的協調,以及殺滅靶細胞等具體活動中,形成痰濁,而進一步引發其他相關性疾病。故必須在免疫系統的生理活動中,看到痰濁形成的因素,從而協調發揮其正常的機能活動,防止釀成痰濁的條件形成。其二,在人體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應答活動異常中可能形成痰濁。前者,最典型的表現在細胞吞噬方面,後者,在特異性細胞兔疫中,最能說明痰濁生成的是腫瘤免疫;在特異性的體液免疫中,最能說明與痰濁有關的是 IgE 球蛋白。還有學者指出,免疫複合物,因其大小、性質、濃度的改變;或因機體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於某些器官組織,則引起新的病變,如腎小球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

2、細胞與痰濁的關係

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是遵循一定的規律而形成的。細胞的生命活動,也同樣是通過固定的生化反應實現的。活細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質、糖和鹽,還有能催化反應的酶。細胞任何結構和功能發生異常,則其本身就會成為痰濁。任何生命活動中不正常主化反應的代謝產物、合成的物質都可能與中醫的痰濁有關。細胞表面的結構和功能,幾乎在所有的細胞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細胞表面的各種受體、酶的活性及通透性正常與否,是區別該細胞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甚至是否完全變成痰濁的重要標誌。細胞表面結構,特別是質膜,在痰濁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質膜的重要功能,主要體現在物質運輸、代謝調控、細胞識別及細胞膜受體方面。此外,細胞液的狀態與功能如何,以及線粒體的作用、內膜系統及溶酶體的功能、細胞核的功能等,均關係到痰濁的發生。另外,細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細胞功能減退,而逐步形成痰濁。總之,痰作為一種病理產物,又可視為一種致病因素,可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機體的各個臟腑,經絡。細胞是構成機體的基本單位,它既與外界保持着協調一致的聯繫,又在內部「自成一統」,以其獨特的結構、形態機能等,來完成生命所必須的物體代謝、發育、繁殖分裂、運動、聯絡、遺傳和進化等基本生命活動。這些生命活動都是有規律的,任何內外因素的影響,違背了這個規律都可能在細胞內的生命活動中形成痰濁。

3、血液流變學異常與痰濁的關係

血液在流動過程中,其特性的不穩定、成分的變化,影響其速度、流向、方式、程度和性質的改變,可能與「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濁」有關。血小板的聚集性、粘附性和釋放功能呈病理性改變時,就必然影響血液的正常流態;紅細胞壓積過高,聚集性增強,變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運行失常。由於血粘度增加,微循環亦發生障礙,甚至出現微血栓,這是痰濁在血液流變中形成的結果。另外,當代的醫療實踐,使許多醫家注意到痰濁與脂代謝異常的關係。實際上無論是高脂血症中的哪一型,一則直接增加血漿粘度,使脂質沉於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濁;二則可直接作用於血管中的軸流成分,導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結。

4、微量元素與痰濁的關係

微量元素是人體酶的活性中心,並形成載體,將體內的常量元素運送至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和細胞,參與維生素、激素的合成,以及核酸的代謝。微量元素不足和過多,均容易使機體產生痰濁。因許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激活劑或直接參與其代謝,這些元素的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及一些載體的功能障礙,而致陰陽平衡失調。陽虛則氣血運行無力,陰虛則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與缺碘有關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缺鐵性貧血,以及被認為與鋇過多有關的大骨節病等,都屬此類。總之,必需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多,有害微量元素的不斷積累,都與痰濁的發生相關。

5、澱粉樣蛋白與痰濁

澱粉樣蛋白的來源是降解後的免疫球蛋白( Ig ),當這種代謝產物在組織中沉着時,病理學上會出現一些嗜伊紅性的玻璃樣元定形的細胞外物質,稱為澱粉樣變性。從其形成原因、存在狀態和臨床表現看,澱粉樣變性頗似中醫「痰」或「痰濕」證。澱粉樣變性,既可原發,也可繼發於許多疾病的病理過程。原發性多見於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隨着年齡的老化而代謝產物堆積的結果,從這一意義上說,是繼發於衰老。繼發者,多見於慢性感染、慢性漬瘍性病變、慢性骨髓炎、慢性膿腫、慢性腎盂:牙炎。在長期而連續的慢性抗原刺激下,機體細胞免疫低下而體液免疫亢進。過多的免疫球蛋白的產生,必然導致多量的 1g 的代謝產物,這是形成澱粉樣蛋白的物質來源。澱粉樣蛋白在於細胞外組織間隙中,多見於心肌、舌、胃腸和小血管壁的中層。這種物質一旦形成,即脫離生命狀態,而成為「異物」,干擾正常的細胞功能,阻滯細胞間的信息傳導。這和中醫所說的痰阻經絡之中,妨礙氣血運行的理論不謀而合:澱粉樣變性存在於心肌、胃腸道和舌等組織時,可見心律不齊、傳導阻滯、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臨床常表現出「脾氣虛」的症狀。一些慢性膿瘍、慢性炎症,常常以「溫陽化痰法」(諸如陽和湯等)取效,即是一例。

6、異常糖類、糖複合物與痰濁的關係

有些學者認為中醫所謂痰,即是較稠濁粘膩乃至膠凝的,多餘地產生、累贅地存在的有害物質。其本質主要有五部分:

① 異常的糖類物質:包括異常的單糖及其衍生物、寡糖、多糖)和糖複合物;

② 過多、異常沉積的脂蛋白等脂類物質——但血漿脂蛋白也含有糖而實質上是糖脂蛋白,其實亦屬糖複合物;

③ 結核病之乾酪樣變物質——可能部分亦屬脂蛋白類;

④ 一些異常增殖的細胞、組織——也是具較多的異常糖類、糖複合物或與之有關的物質;

⑤ 其他。

這幾個部分中,當以異常的糖類和糖複合物為首要。在不少疾病過程中產生和起作用的痰,不同程度地亦為異常糖蛋白,如慢性支氣管炎症、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粥樣硬化、卵巢囊腫及其他各種囊腫,某些腫瘤(特別是粘液瘤)、粘液性水腫、帶下症、腎小球腎炎、繫膜增生性腎炎等。另外推測癲癇,特別是神經分裂症(如吐或瀉下之痰濁、頑痰)等病,似乎是因異常糖複方合物產生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大腦的代謝及功能。 與此學說有關,鄒世潔在脾虛證本質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關於「脾虛——痰濕—— 粘液」關係的假說。認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細胞粘液分泌功能的異常,是脾虛有形痰濕證的病理實質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異常,導致粘液功能(如保護粘膜)的異常,成為脾氣虛證的重要發生機理。上述關係的假說,從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滯的性質。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有粘液細胞型、細胞外衣型、細胞外問質型三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粘液分布有一定的規律,而其病理性改變不僅導致其作用異常,更反映了其相關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及其它指標如酶、血型物質的變化。這一假說可概括機體不同部位病變的共同病理變化,符合這些病變的脾氣虛異病同證的診斷。

脂代謝與痰濁的關係

血脂(即血漿脂質)本是人體正常生命物質之一,當血脂濃度超過高限時便稱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實際可視為痰證,而血漿脂質即是「微觀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這些物質的來源主要是動物油脂和卵黃。所以多進葷食、卵黃之類,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醫則認為,過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濁。此外,隨着年齡的增高,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將增高,而中醫學則認為年老氣衰,氣血津液運行遲緩,津液凝聚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景岳全書》)高脂血症早期可無症狀,有些人只表現為形體肥胖,但實際上已發生內在病變,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遲緩,動脈壁因脂質沉着而變性,到後期則影響心、腦等出現一系列病變。綜上所述,痰濁的本質,總體說來是指那些在人體生理過程或病理變化過程中,應當排出體外,而未排出,從而在體內堆積起來的代謝產物或病理產物;以及雖屬正常範疇、但過量蓄積的物質,痰屬有形的客觀存在,當勿容置疑,但之所以有「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的說法,主要是基於感官認知能力的限制。但在目前的條件下,探討並揭示某些「微觀之痰」的本質,並不是不可能的。

生活習慣與痰濁的關係

人體痰濁的產生跟我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也有一定的關係,這主要表現在我們的納食方式,有的人吃飯比較快而有的人相對來說慢,胃消化食物所需的時間就好像我們一天幹活所需的時間,如果我們一天八小時的活用三、四個小時把它幹完試問出來的效果如何質量是否保證,胃也是如此。我們快速的吃東西,勢必會生產出人體不能被利用的東西,這東西便是痰濁。[2]

辨證標準和診斷研究

一、痰證宏觀辨證的計量化研究

建立痰證的辨證標準,是深入研究痰證的必要前提,也是保證以後痰證研究結果具備科學性、實用性的必要條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驗中心方永奇等,曾對痰證作過大量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並對痰證的血液循環特徵,及其與人體衰老的關係,與血瘀的關係,作過觀察和研究。在此基礎上,依據中醫痰證理論及其致病特點,對多個系統疾病痰證進行了多指標同步觀察,並應用現代數理統計方法,探討痰證的計量化和規範化。研究過程中,將 566 例患者分為痰證組,和非痰證組。經卡方檢驗,將有意義的症狀體徵進行逐步判別分析,建立了痰證宏觀辨證的方程式。其所運用的具體研究方法與結果如下:

Ⅰ.資料與方法: 566 例患者為該院內科住院病人及心血管專家門診病人。其中,冠心病 154 例,中風 48 例,糖尿病 68 例,慢性腎病 47 例,類風濕 12 例,慢性肺氣腫 49 例,肺心病 9 例,慢性胃炎 69 例,心律失常 39 例,有高血壓者 247 例,有動脈硬化症者 295 例,有高脂血症者 379 例,全部病例均經臨床確診。男性 306 例,女性 260 例,年齡叨~ 84 歲,平均 53 . 5 歲,標準差 11 . 2 歲。痰病初步辨證標準,參考「冠心病中醫分型試行標準」及《中醫診斷學、( 1984 年版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對痰證的傳統辨證方法,將上述病例分為痰證組和非痰證組。即凡具備咯痰、胸悶、噁心、舌苔膩或脈滑者,辨為痰證,其餘病例為非痰證。研究方法依中醫辨證理論及其致病特點,設計了包含有 58 項症狀體徵的觀察表,經研究確定調查方法和項目,由專人負責觀察病人和填寫登記表。脈象中滑脈的判斷參考脈圖儀的檢查結果。其判斷標準為:脈圖呈雙峰波,主波高陡而狹,升支和降支斜率較大;重搏前波不顯現;降中狹低;重搏波較明顯。將所有病例資料輸入 486 微機進行卡方檢驗,再將有意義的指標進行逐步判別分析。

Ⅱ結果:

a.566 例中,痰證 298 例,非痰證 268 例,痰證病人略多於非痰證病人;痰證組中男性 181 例,女性 117 例;非痰證組中男性 125 例,女性 143 例。兩組性別比例有顯著性差異, P ( 0 . 001 。可見痰證多見於男性。痰證組年齡( 55 . 3(10 . 5 歲 ) 大於非痰證組年齡( 51.4(11 . 6 歲 ) , p ( 0 . 01 )

b .將痰證組病人的症狀、體徵頻數與非痰證組比較,觀察到胸悶等 38 項指標在兩組問有顯著差別。提示這些指標的出現與否,可能對痰證和非痰證具有鑑別診斷意義,除去舌淡、舌淡紅、苔白、脈細弱(因這 4 項在非痰證組中出現的頻率高於痰證組),其餘 34 項指標可能是痰證區別於非痰證的一組較有意義的症狀和體徵。

C. 痰證宏觀辨證的判別函數:應用逐步判別分析法對上述有意義的 34 項指標進行逐步判別分析,篩選出 10 個指標,得出判別函數式。經檢驗,此判別函數,敏感度為 0.923 ,特異度為 0.929 ,準確度為 0.926 。

可見,此判別函數具有滿意的判別效果。依據痰證宏觀辨證的判別方程式,方永奇等擬定了如下痰證宏觀辨證標準:主要條件:

①咯痰,

②喉中痰鳴,

③舌苔膩,

④脈滑;

次要條件:

①嗜睡,

②胸腹痞悶,

③肥胖,

④口乾不飲,

⑤噁心嘔吐,

口眼歪斜

辨證標準:符合下列任何 1 項時,即可辨為痰證(從宏觀辨證判別式計算得出):

①具備主要條件 2 項;

②舌苔膩加次要條件 1 項;

③咯痰加次要條件 2 項;

④喉中痰鳴或脈滑加次要條件 3 項;

⑤具備次要條件 4 項。

方永奇氏等認為,證候是機體對內外致病因素作用的綜合反應,表現為特定的症狀、體徵等的有機組合,因此,研究「證」的本質及其診斷等,必須採用多指標同步觀察,並進行多元分析,才能揭示其內在聯繫,探索各指標對證候的量的關係,促進中醫辨證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此項研究,應用逐步判別分析,從有意義的指標中進一步篩選出的上述指標,是痰證最精確和相關性最大的指標。由於逐步判別法具有使信息的平均損失最少的特點。因而這些指標也最具有代表性。本標準主要適應於內科病,而其他各科疾病的辨證適應性如何 , 有待進一步觀察。

二、廣義痰病臨床診斷標準研究

在臨床實踐觀察基礎上,不少醫家提出了有關痰證的宏觀辨證標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朱曾柏 教授,他經多年臨床研究提出的「中醫廣義痰病診斷標準」。其中包括體症特點和症狀特點兩方面。

1 .體怔特點

1)久病不衰,病證自發自丸年齡多在中年以上。

2)眼神滯澀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 周圍晦暗,其形如腫。

3)皮膚油垢明顯,手心、足心以及前陰、腋下等處,常泌液滲津,或面色光亮如塗油。

4)形體日趨肥胖,或肌肉鬆軟,掌厚指短,手足作脹。

5)厭油膩厚味,喜素 食、熱食、淡食,或焦香乾燥食物,也有時覺焦香異氣撲鼻。

6)單食腥葷肥膩食物後,即感額涼冷、便稀、或有惡寒、胃中泛惡之感。

7)時時驚悸,神志恍惚;或時而抑鬱不快,言苦惱事殊多,言出淚下;或時而亢奮多動,言多而顯「雀躍」。

8)舌體較正常人略顯弛縱、胖大。

9)舌苔白膩或黃膩,或黃白相兼,牢覆於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時消時顯。

10)舌面津津滑潤,時時唾吐痰涎、水液,而難以自控(排除蛔蟲症),特別(在安靜環境(沒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鬱不樂時尤其難以控制。

11)嗜睡和困噸。

12)出汗。

13)口渴飲水多,並有越喝越想喝之感。

14)氣候、季節變化,可引起體徵明顯或加重。

2 、症狀特點

1)頭眩、頭痛、頭重,

2)嘔惡或嘔吐痰涎,或胃腸中有水聲漉漉,或口粘,口膩,口乾不欲飲水。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時消時現。

4)噎隔,嘔吐痰涎。

5)平時胸部痞塞憋氣,或心前區有壓榨樣悶痛,遇陰雨、寒冷季節上症加重。

6)易驚悸,失眠難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經科檢查無異常,亦無陰虛陽亢諸症可憑。

7)低熱身困,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並不明顯升高。

8)肢體某一局部發熱,或發涼(或背部涼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癢,或肢體某些局部粗細、感覺不一樣,但神經科,骨外科,皮膚科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變和陽性體徵

9)潰瘍、糜爛,滋水滲律或滲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膚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滲津。

10)胸悶憋氣,背部作脹,喜嘆氣、捶打,陰雨悶天或天氣寒暖交替時,症狀尤為明顯。

11)腫塊、結節,或結於皮下,或凝聚於腹內,也可發生在其他組織器官之中,皮膚表面無變化,或微有冷涼感,或膚色晦暗。

12)口中碎痛,時好時發。

13)脅下痞滿腫大、悶痛。

14)大便秘結不爽,糞便並不乾燥,或大便軸裹痰涎。

15)脈象可見滑、弦、沉、遲。熱痰內盛,多見弦、滑;頑痰痼疾凝結於里,則現沉、遲之候。朱曾柏教授認為,上述體徵、症狀方面的特點,是痰病、痰證以及某些「夾痰」之證經常出現的一種主要病態。由於患者所處地區、方域不同,工作性質以及年齡、性別、稟賦、嗜好等等不同,各有不同。

因此,務必把體徵和症狀方面的特點以及患者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等情況結合起來辨證。此外,對於痰病各種證候的症狀和體徵,諸多醫家也有不少總結和論述,揭示了痰犯於頭,痰迷於心,痰停脾胃,痰滯於肝,痰遏於腸,痰阻胞宮,痰阻咽喉,痰阻經絡,痰凝肌膀,痰留皮膚等病變的特點,對痰病的臨床診斷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臨床研究與應用

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梗塞、腦出血等不同疾病,但均屬中醫學「中風」的範疇。

中風病危險因素及預防的醫籍整理與研究,楊寶琴氏等的報告提示,肥胖、飲食不節、情志、勞逸失常是中風病主要危險因素,此外也與自然條件、宿疾有關。

人體肥胖易患中風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氣虛痰濕,氣虛影響血液運行,同時體內有痰濕也能造成氣血運行不暢,從而使氣血功能失調而導致中風病。

飲食不節也是引發中風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過量飲酒影響最大。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過食膏粱厚味,釀痰蘊熱,熱甚生風,故而引起中風,正所謂「仆擊、偏枯,」少」甘、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

明·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則明確提出有中風先兆的人,應「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面、酒,肥甘生痰動人之物」。平素過食肥甘厚味,過量飲酒,不僅可」以損傷脾胃,聚濕生痰,內生痰熱而導致人體陰陽氣血失調,且飽食酗酒,又能生熱化火,助陽動風,是引發中風病最常見的誘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