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電話(英語:telephone,意大利語:telefono,德語:Telefon),指一種可以發送與接收聲音的遠程通信設備

「電話」是日本人創造的漢語詞,當初中國人對這個英文詞採取了音譯,譯作「德律風」。在一段時期內,「電話」和「德律風」兩種叫法通用。但後來,「德律風」這種叫法終於消失。

電話最早只是設計作為簡單的語音通信使用,但許多現代的電話(特別是移動電話)增加許多額外的功能。例如答錄機、發送接收文字消息、拍攝及顯示照片或影片、播放音樂及上網,現在移動電話的趨勢是集成移動電話通信及大部分相關的運算功能,稱為智能手機

到2009年底為止,固定電話已有12.6億的用戶,移動電話已有46億的用戶,總計幾乎60億的電話用戶。

目錄

電話在中國的發展史

建國前的發展

1900年,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中國的煙臺至牛莊架設了無線電台。中國古老的郵驛制度和民間通信機構被先進的郵政和電信逐步替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郵電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強的控制中。加上連年戰亂,通信設施經常遭到破壞。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戰爭需要,改造和擴建了電信網絡體系,他們利用當時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和政治制度的腐敗,通過在技術、設備、維修、管理等方面對中國的通信事業進行控制。

1949年以前,中國電信系統發展緩慢,到1949年,中國電話的普及率僅為0.05%,電話用戶只有26萬。

建國後的發展

1949年以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復和發展通信。1958年建起來的北京電報大樓成為新中國通訊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郵電再次遭受打擊,一直虧損,業務發展停滯。到1978年,全國電話普及率僅為0.38%,不及世界水平的1/10,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擁有的話機總數還不到世界話機總數的1%,每200人中擁有話機還不到一部,比美國落後75年!交換機自動化比重低,大部分縣城、農村仍在使用「搖把子」,長途傳輸主要靠明線和模擬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20%的長途電話打不通,15%的要在1小時後才能接通。在電報大樓打電話的人還要帶着午飯去排隊。

1978年,中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38%。

改革開放後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落後的通信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加快了基礎電信設施的建設,到2003年3月,固定電話用戶數達22562.6萬,移動電話用戶22149.1萬戶。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經為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而努力,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裡,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採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後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着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依然前進[1]

各類型電話和通訊器材

視頻

電話 相關視頻

一分鐘了解電話是怎樣發明的
電話的發展史 原來1837年的電話長這樣 

參考文獻

  1. 電話在中國的發展史,5068兒童網,2018-07-03
  2. 發傳真只能通過座機?那你真out了 ,搜狐網,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