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物地理群落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物地理群落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在自然界,任何自然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段總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大氣(及後二者中的水分)5部分,它們相互作用,組成一個整體。例如,在一個森林地段,土壤的化學組成、水分狀況和物理性質影響喬木樹種的生長發育、結果和更新,也影響其他植被成員的生長和發育。全部植被本身又強烈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土壤和植被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的「生物循環」,引起土壤礦物質按土層的重新分配。

植被從土壤中吸取水分,然後通過蒸騰把水排到大氣中,植被也影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發,影響水的地面徑流和水在地下的轉移。

一方面,植被的生長和發育受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以及它的運動和組成的制約;另一方面,植被的組成、高度、層性和密度也影響大氣的這些性質。

動物在它的生命活動過程中多方面地影響植被:既直接地啃食植被、踐踏植被,也間接地促進花的傳粉和種子果實的散布。動物也改變土壤,以自己的排泄物給土壤「施肥」,疏鬆土壤,從而改變土壤的化學和物理性質。動物在某種程度上還影響大氣。

植被和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尤其重要,微生物(細菌、真菌、 病毒等)除了常常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者以外,還參加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對某些大氣氣體物質的吸收(如固氮細菌和根瘤細菌的吸收游離氮素)以及土壤中物質的一般轉變,這對高等植物的生長和發育有時有利,有時也有害。另一方面,高等植物根的分泌物強烈地影響土壤的微生物,以致在高等植物的根際內,依不同的植物種有不同的根際微生物組成。微生物也直接或間接地與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處於相互作用之中。

蘇卡喬夫把生物圈的這種植、動、微、氣、土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面最一致的部分稱為「生物地理群落」,他認為生物地理群落與地表一定地段相聯繫;它由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大氣、岩石、土壤)組成,這些叫生物地理群落的組分;組分之間的聯繫是以它們之間以及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為基礎的,生物地理群落是內部矛盾的和動態平衡的生物-非生物統一體。

在生物地理群落組成中,不包括像地形、氣候、地心引力、時間等這樣的要素,因為它們不是物質體,不參與生物地理群落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它們是影響這種交換的因素;人類活動也歸入因素之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