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甘肅黃鵪菜植物界

原圖鏈接甘肅黃鵪菜

甘肅黃鵪菜(學名:Youngia conjunctiva Babcock et Stebbins)是菊科黃鵪菜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根細,垂直直伸。根頸有殘存的褐色葉柄。莖直立,麥稈黃色,被白色的絨毛,自基部分枝,分枝圓錐狀,下部的分枝長,上部的分枝短,有4-5條最短的集成傘房狀的分枝。分布甘肅西南部。

  • 中文名甘肅黃鵪菜
  • 拉丁學名Youngia conjunctiva Babcock et Stebbin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萵苣亞族
  • 屬黃鵪菜屬
  • 種甘肅黃鵪菜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

目錄

國內分布

分布甘肅西南部。模式標本采自甘肅西南部(石門?)。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8-12厘米。根細,垂直直伸。根頸有殘存的褐色葉柄。莖直立,麥稈黃色,被白色的絨毛,自基部分枝,分枝圓錐狀,下部的分枝長,上部的分枝短,有4-5條最短的集成傘房狀的分枝。基生葉倒披針形,長達6厘米,寬1.2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成短的寬翼柄,邊緣淺波鋸齒至倒向羽狀半裂,兩面具有長的多細胞節毛及白色絨毛;有13-18枚舌狀小花,花序梗被稠密的白色或褐色絨毛及多細胞節毛。總苞圓柱狀鐘形,長10-11毫米;外層總苞片不等長,長為內層總苞片的1/3到1/2,披針形,頂端急尖,兩面無毛;內層總苞片披針形,頂端急尖,內面被貼伏的細短毛,背面無毛。舌狀小花黃色,花冠管有稀疏短柔毛。瘦果未成熟,黑褐色,紡錘狀,扁壓,長2毫米,向頂端漸窄,有12條不等粗的縱肋。冠毛2層,白色,長約7毫米,微粗糙毛。花果期7-8月。

相關類群

  • 細裂組 Sect. Crepidiopsis Babcock et Stebbins
  • 蓮座組 Sect. Desiphylum Babcock et Stebbins
  • 少花組 Sect. Hieraciella Babcock et Stebbins
  • 羽裂組 Sect. Mesomeris Babcock et Stebbins
  • 總序組 Sect. Stenophytum Babcock et Stebbins
  • 黃鵪菜組 Sect. Youngia
  • 二叉黃鵪菜 Youngia bifurcata Babcock et Stebbins
  • 昭通黃鵪菜 Youngia blinii (Lévl.) Lauener
  • 甘肅黃鵪菜 Youngia conjunctiva Babcock et Stebbins
  • 綿毛黃鵪菜 Youngia lanata Babcock et Stebbins
  • 東川黃鵪菜 Youngia mairei (Lévl.) Babcock et Stebbins
  • 川北黃鵪菜 Youngia parva Babcock et Stebbins
  • 光黃鵪菜 Youngia terminalis Babcock et Stebbins
 
原圖鏈接光黃鵪菜

光黃鵪菜(學名:Youngia terminalis Babcock et Stebbins)是菊科黃鵪菜屬植物,分布於四川地區,特徵是莖常較矮小,近無葉,或多分枝或細小;頭狀花序較小而狹;總苞片在內層的有時有龍骨,稍加厚,結果時不變;瘦果稍扁,有不等形的縱棱,通常無明顯的喙,冠毛毛狀。

  • 中文名光黃鵪菜
  • 拉丁學名Youngia terminalis Babcock et Stebbin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 族萵苣亞族
  • 屬黃鵪菜屬

形態特徵

約50種,分布於亞洲溫帶和熱帶地區,我國約40種,廣布於各省。本屬有時被歸併於Crepis 屬內當為一組,它的特徵是莖常較矮小,近無葉,或多分枝或細小;頭狀花序較小而狹;總苞片在內層的有時有龍骨,稍加厚,結果時不變;瘦果稍扁,有不等形的縱棱,通常無明顯的喙,冠毛毛狀。

國內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康定東俄洛。

所有物種

矮生黃鵪菜、糙毛黃鵪菜、糙毛黃鵪萊、叉枝黃鵪菜、長花黃鵪菜、長裂黃鵪菜、齒裂黃鵪菜、川北黃鵪菜、川黔黃鵪菜、川西黃鵪菜、頂戟黃鵪菜、東川黃鵪菜、多裂黃鵪菜、鄂西黃鵪菜、二叉黃鵪菜、甘肅黃鵪菜、光黃鵪菜、紅果黃鵪菜、厚絨黃鵪菜、黃鵪菜、黃鵪菜屬、黃鵪萊、戟葉黃鵪菜、鹼黃鵪菜、角冠黃鵪菜、角冠黃鵪萊、絹毛黃鵪菜、絹毛黃鵪萊、康定黃鵪菜、卵裂黃鵪菜、卵裂黃鶴菜、綿毛黃鵪菜、怒江黃鵪菜、少花黃鵪菜、鼠冠黃鵪菜、無莖黃鵪菜、細梗黃鵪菜、細裂黃鵪菜、細葉黃鵪菜、纖細黃鵪菜、藝林黃鵪菜、異葉黃鵪菜、羽裂黃鵪菜、昭通黃鵪菜、櫛齒黃鵪菜、總序黃鵪菜。

功效作用

性味:全草:甘、微苦、涼。效用:全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治咽痛乳腺炎尿道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瘡癤腫毒。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 採幼葉用水燙、除去苦味後,用醬油調食,花亦可沾麵粉或蛋汁炸食。

食用

  • 食用野菜:洗後用鹽水浸泡一夜後炒食,或以開水燙過後沾調味料食用。
  • 黃鵪菜的幼芽、嫩莖葉、花蕾都可食用。
  • 先以熱水川燙或浸盬水去除苦澀,再以魚幹、肉絲炒食或涼拌。
  • 將花洗凈沾麵粉或蛋汁炸成甜不辣也別有一番風味。
  • 原住民的吃法通常為︰將黃鵪菜川燙後,湯留著,菜和湯分開享用!
  • 湯頭味苦,台灣原住民很喜歡喝,而菜則沾鹽巴吃。

藥用

  • 以全草或根入葯。四季可採,洗凈,鮮用或曬乾。
  • 全草具有利尿降壓、清火疏肝解毒消腫及清瘀消水的功效。
  • 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痛。用於咽炎,乳腺炎,牙痛,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白帶,風濕關節炎;
  • 外用治瘡癤腫毒。[1]

種(養)殖方法

培要點:野生品,種子繁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