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生產資料協會
甘肅農業生產資料協會成立於2005年,是經甘肅省民政廳社會組織管理局核准成立的協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為甘肅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
甘肅農業生產資料協會現有會員71個,其中單位會員46個,個人會員25個,涵蓋省內主要農資生產、經營、科研、服務各個領域。2018年4月20日協會召開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換屆大會,選舉孔傑等19人為協會第二屆理事,孔傑為會長,石載剛為副會長,滿曉軍為秘書長。
協會成立以來,在省民政廳社會組織[1]管理局和省供銷社的指導下,遵照「堅持為三農服務、為會員服務、為農資行業服務」的宗旨,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充分履行自律、協調、服務、維權職能,發揮了在政府和會員之間的橋樑紐帶作用,為政府服務、為行業服務、為會員服務,在提升行業整體實力,規範行業經營行為,維護農資市場秩序,更好地服務我省農業生產做出了積極努力。
目錄
相關資訊
有為政府與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經驗:新結構經濟學的解讀
10月10日下午,2021年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暨高峰論壇系列活動——馬鈴薯種業振興暨食品加工論壇在定西市舉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院國內發展合作部主任趙秋運、甘肅省馬鈴薯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王一航等14位專家學者及知名企業家匯聚一堂,共商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為甘肅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把脈問診」。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主持論壇會。
趙秋運 胡雅淇 王翕語研究員的主旨報告《有為政府與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經驗:新結構經濟學的解讀》一文,經過整理,本網今日全文刊登,以饗讀者:
定西全市1.9萬平方公里,海拔在1640-3900米之間,大部分土地是黃土丘陵溝壑區,該地區降水量只有300多毫米,但蒸發量高達1400多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秋季,春天夏天少雨,是典型的乾旱高原地區,自然條件嚴酷,總體上並不適合農業產業的發展,那麼如何解釋定西的馬鈴薯產業能夠發展壯大的內在邏輯呢?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一個地區的發展要成功,必須根據當地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和技術,同時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隻手的共同作用,才能夠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定西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歷程正是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現實解讀,即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成功主要可以歸結為產業發展遵循了當地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比較優勢,以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效結合的結果。
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符合當地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定西雖然資金缺乏、氣候條件嚴酷,但是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裕。馬鈴薯自身的產品特徵與定西的自然條件相匹配:馬鈴薯不怕旱,在黃土高原[2]丘陵乾旱區,其已被證明是當地所有能夠種植的豆類、穀物類等糧食作物中產量最大、保險係數最高的作物;雖然雨水資源稀缺,但降雨量相對集中的7、8、9三個月正好與馬鈴薯生長期相吻合,為馬鈴薯的塊莖膨大和品質提升創造了最佳適宜條件。定西廣袤深厚的黃土資源,為大面積種植馬鈴薯提供了適宜的天然場所;馬鈴薯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定西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馬鈴薯產業提供了勞動力保障。
定西積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藉助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推動馬鈴薯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的結合,定西馬鈴薯產業的成功正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成功的實踐典範。從1996年的洋芋工程開始,定西縣政府在科技、育種、種植、運銷、庫存、加工等環節通過因勢利導的產業政策,引進技術、優化結構、合理布局,遵循市場需求、不斷升級生產技術、打造馬鈴薯產業鏈條、創新 「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等組織模式,定西政府的「有為」成就了其全國馬鈴薯之都之名,馬鈴薯及其產品更是銷至全國及海內外。
參考文獻
- ↑ 社會組織設立(含民非)分類表,搜狐,2020-06-16
- ↑ 中國地形介紹 四大高原 黃土高原,搜狐,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