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科
瓶子草科 |
中文名:瓶子草科 |
瓶子草科學名Sarracenia spp.,瓶子草科瓶子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原產於北美洲,食肉植物,具地下莖,基生葉,由地下莖之生長點長出,蓮座狀,葉分捕蟲葉與無捕蟲功能葉,捕蟲葉之顏色與造型依品種而異,捕蟲葉具捕蟲功能,葉瓶形、漏斗形、長漏斗形、喇叭形,中空,捕蟲葉之開口向上,面向中央,垂直管狀,瓶口處延伸出一枚蓋子,瓶口周圍通常有向外翻捲之「唇」,會分泌蜜糖與氣味,瓶蓋本身亦會產生蜜糖,量較少,捕蟲瓶可分三至五區域:第一區是瓶蓋,第二區是唇與瓶口,第三、四、五區是捕蟲瓶之主體,各區域具特定功能,第一區之瓶蓋會遮蓋部分瓶口,避免過多雨水裝滿捕蟲瓶,瓶蓋也會結合色彩、氣味、倒生毛,將獵物誘引到瓶口處,第二區之唇與瓶口會產生大量之蜜糖,吸引昆蟲停於上面或爬上瓶口,包含了捕蟲瓶上端臘質之管口,臘質堆積,昆蟲會失足落入瓶子深處,第三區位於第二區下方,此區的特色是毫無落腳處,內側表面覆蓋大量倒生毛,昆蟲完全無逃生機會,鑲嵌有消化腺,分泌含有消化酵素 之消化液,第四區充滿消化液、酵素、細菌,會分解昆蟲,再由捕蟲瓶迅速吸收養分,此區常有向下生長之粗毛包覆,讓昆蟲無法逃脫,有些品種具第五區,光滑無毛,無分泌腺,不行吸收作用,功能不明,無捕蟲功能葉劍形,無托葉,無葉柄,捕蟲葉下延,兩性花,整齊花,總狀花序,疏鬆,數枚大型花共組,花早或同時於捕蟲瓶出現,具一條長莖,花序從葉基部抽出,花序高出捕蟲瓶,長約七十公分,苞片三枚,花型與花色依種類而不同,向下開放,花被左右對稱,花徑約三至十公分,花金黃、黃、淺黃、紫、紫紅、紅、淡紅、綠白、黃綠...等色,通常具香味,香味多變,強烈、刺鼻,二列,花萼五枚,圓形,基部與苞片連合,位於花被下方,宿存,花瓣五枚,,稀缺,易脫落,雄蕊多數,約五十至八十枚,花藥多,雌蕊一枚,雌蕊心皮三至五枚,花柱一枚,傘狀,柱頭盔狀柱頭,短二裂,子房授粉後膨大,子房上位,子房三至五室或淺裂,中軸胎座,胚珠多數,蒴果,粗糙,表面多節,室背裂開,熟時自動開裂,種子多數,長約一、二公釐,具粗糙的臘質防水外殼,胚小,胚乳軟肉質,種子長出之新植株,能立即產生具有功能之捕蟲葉,本文以「瓶子草屬」而言,非指單一品種而言。
目录
簡介
瓶子草科,多年生食虫植物,具根状茎,喜生沼泽地。叶丛生于基部,筒状,似瓶或喇叭,前侧伸出一翅,此筒状叶即捕虫器,筒内下部常有下向的毛,阻止堕入筒内的小虫逃逸。花大,两性,整齐,单生于花茎顶上(在具盖瓶子草属成为有少数花的总状花序),花被2列,萼片4~5或4~6,宿存,花瓣5,稀缺,黄、红或紫色,雄蕊多数,雌蕊1,子房上位,由3~5心皮组成,有3~5室,3~5浅裂,中轴胎座,有多数胚珠,花柱1,顶端短2裂。蒴果,室背裂开,种子小,有小胚及软肉质的胚乳。
生长习性
瓶子草类通常生于酸沼、沼泽、湿草原、沙地草原,或稀树草原,那里的土壤饱含水分、酸性而缺乏硝酸盐或磷酸盐。瓶子草喜充足的光照环境和潮湿的土壤,不怕寒冷和较低的空气湿度,较易栽培,适于无温室或暖房的普通家居栽培。
种植要求
瓶子草属[2]植物生长在空旷的沼泽湿地中,喜欢充足的光照,潮湿的土壤,不怕寒冷和较低的空气湿度,是一种易于栽培的食虫植物。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燥和强光。瓶子草偏好较酸性的介质,可以将泥碳土、珍珠石、蛭石以1.5:1:1的比例混合后使用,加上木炭屑、干牛粪碎块为栽培材料,混合时应注意加水搅拌均匀,好让介质充分吸收水分。松软且为酸性的水苔也是很好的选择。
- 基质:瓶子草在生长季节较适合采用盆浸法种植,可使用1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或粗沙的混合基质。休眠期需移出水盘,保持较干的状态,防止烂根。也可使用纯水苔、2份泥炭加1份珍珠岩或粗沙的混合基质。
- 水份:使用低矿物质浓度的水源,生长季节适合采用盆浸法种植以保持基质高湿度。
- 湿度:瓶子草的空气湿度要求不高,只需保持在30%以上即可。
- 温度:生长适宜温度20~30度,10度以下会休眠,可在0~38度下存活。
- 光照:瓶子草是喜光植物,可接受全日照,且光照可使植株颜色鲜艳,但夏季为避免高温,可适当遮阳。
- 养份:在生长季节,使用通用复合肥等稀释四千倍喷施叶面或者灌入瓶子1/3高度,每月1~2次。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視訊
騰訊視頻
瓶子草是這樣捕食蟲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