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瑶里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地处两湖(鄱阳湖、千岛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连线交点位置,距景德镇市区 50公里。瑶里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

瑶里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2001年4月2日被列为江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批准为江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日,瑶里镇、高岭村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瑶里镇一举并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六块国家级品牌。瑶里高岭山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是世界高岭土矿物的命名地,现遗存古矿坑127条,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古码头100个。

2010年3月1日起,瑶里大门票调整为150元/人。[1]

目录

历史沿革

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

地理位置

瑶里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所辖的一个镇,现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3000人,均为汉族。辖区面积192 . 18平方公里。瑶里地处东经 117 ° 33′45〃—117 ° 33′56〃,北纬29 ° 30′32〃—29 ° 30′33〃, 位于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地处两湖(鄱阳湖、千岛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连线交点位置,距景德镇市区 50公里。

瑶里古镇

​瑶里镇区年平均气温 20℃左右,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4%,山林面积22 .5 万亩,耕地 1 . 4万亩。境内存有 国家一二级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银杏、鹅掌楸等各类植物95科、256属、648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黑麂、娃娃鱼、狗熊等各类动物100多种。东端的五股尖主峰海拔1618米,是赣东北最高峰。瑶里山区在冬季经常有大量积雪,气温较低。

瑶里植被资源非常丰富,有“天然氧吧”之称,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瑶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邻里。开国元帅陈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过,并领导了新四军改编。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绿色仙境。她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历史与民俗为一身,是旅游休闲、访古修学、寻幽探奇的绝佳之地。[2]

景区风景

瑶里最为秀丽的景色当数汪湖生态游览区和梅岭休闲度假区,那里山峭林密,景色雄奇,95科648种木本植物在这里茁壮生长,数百种野生动物在林内繁衍生息。那里既有流泉飞瀑、奇石洞天;又有千年樟群、原

始森林;集山、水、岩、林为一体,聚险、奇、峻、秀于一身,汇四季景色变幻为一时,是一处寻幽探奇的旅游佳境。

位于汪湖生态游览区的南山瀑布群,由南山瀑、石花瀑、飞龙瀑、飘锦瀑等四段瀑布组成。瀑布群全长400多米,落差达220米,主瀑宽70米。一水四瀑,首尾相接,从大到小,先急后缓,若断若续,时隐时现。四瀑景致,瀑瀑不同。

汪湖生态游览区的另一处景点——原始森林、天河谷,气候湿润,植被完整,从阔叶林到针叶林,从藤蔓乔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斓,层次分明,俨然一座天然植物园。

瑶里风景名胜区集山岳、林海、瀑布、峡谷等自然风光和古镇、古窑址等人文景观为一体,山水、人文俱美,原始、古朴、清静,一年四季气候适宜,是享受大自然洗礼的绿色家园,是访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佳境。[3]

主要景点

明清商业街、程氏宗祠、狮冈胜览、宏毅祠、陈毅旧居。

明清商业街

是徽饶古商道上最为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一千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部分。整条街共有上百幢店铺,鳞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两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窑里曾有民谣这样描述这条街:“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动的再现了唐诗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盛世景象。

程氏宗祠

又名“惇睦”堂,背靠狮山,面临瑶河,始建于明代中叶,清代道光年间重新整修过。由于风水的缘故,其建筑风格不同于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筑内砖雕、石雕和木雕的题材丰富、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一九三八年初,开国元帅陈毅同志来瑶里主持新四军改编,曾在祠堂内召开抗日动员大会。

狮冈胜览

建于清代,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融高雅、简洁、富丽为一体,整个建筑精美如诗。内部的梁门、窗上有一百多幅木雕,题材均取材于中国古代名著和戏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宏毅祠

是吴家祠堂的分祠,是吴氏分支进行祭祀祖先和从事其它宗族活动的地方。一九三八年初,参加瑶里新四军改编的红军游击队曾驻扎此地,进行文化和纪律教育。现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毅旧居

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陈毅同志1937年-1938年来到瑶里指导新四军的改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现为陈毅图片展览馆,集中介绍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的过程和陈毅同志的简要生平,是一处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先辈思想熏陶的场所。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始建于唐末,元末焚于战火,现存宗祠兴建于明初。宗祠气势恢宏,拥有三堂两天井,占地1999平方米,祠内砖、木、石雕十分精细。宗祠前有一月形水塘,而且旁边还修有两个一样的水塘。这与风水有关,对面是“火焰山”,由于张氏宗祠正对火焰山,故经常遭火灾,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建立。

复源桥

明朝时期所建造,是当年从徽州(安徽)至饶州(江西)古道必经之桥。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中的意境。

[徽饶古道]历来是古徽州通往饶州的交通要道,昔日徽商享誉大江南北,徽州古道功不可没。此古道从梅岭村前的河对岸一直通向贯穿虎头山,连接皖赣两省,10公里,宽三尺,进入安徽可到休宁、屯溪,全部由麻石铺砌而成。踏着蜿蜒古朴的山道,观赏着苍劲古木,葱翠竹海,倾听着宁静之中的声声鸟鸣,别有一番情趣。

绕南陶瓷

绕南陶瓷主题园区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复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遗址,让人们可觅远古瓷韵,感悟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的生活。

高际禅林寺坐落于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境内,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筑面积最盛时期达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于宋代时期的赣东北著名寺庙。[4]

地方特产

瑶里人在饮食上非常讲究,食料多取自天然,形成了当地的特色,花样多,门类齐全。如早点“珍珠米果”、“油糍”、“碱水粑”等就有36样之多。特色菜肴有“清炖石鸡”、“神龟偷菇”、“腊肉泥鳅汤”等74种,其中素菜有“鸭脚板”、“马齿苋(长命草)”、“苦蕺”、“苦槠豆腐”、“苦槠粉丝”、“苦槠粉皮”、“黑木耳”、“香菇”、“笋干”等28种。

瑶里菜是依靠本地的土特名产加工制作的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间菜系,在江西省内颇有知名度,曾获江西省烹饪大赛金奖。名菜和小吃包括“干腌菜窖肉”、“湿淹菜鱼头”、“黄齑煮豆腐”、“湿腌菜炒灰汤饼”、“冬笋炒黄齑”、“苦槠豆腐”、“康糍”、“珍珠米果”、“清明包”、“油糍”、“大米饼”等。

瑶里地处山区,多在海拔600~9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94%,空气清新,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茶叶就是一枝独秀。瑶里制茶历史悠久,是浮梁重要的茶叶产区,历来作为“贡茶”进奉朝廷。其叶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绵长,形态纤细匀称,条索紧细,白毫披露,银光隐翠,属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1990年以来,瑶里大力推进名牌战略,于1991年开发研制出“崖玉仙芝”茶,已形成两大品牌10个系列。瑶里茶叶在国内多次获得殊荣,1991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文化名茶”称号,1994年在北京国际饮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97年和2002年又先后在中国国际博览会两获金奖,1998年和2002年先后被农业部评定为AA级绿色食品。以瑶里茶为加工原料制作的“得雨活茶”,不仅被冠名为全国唯一的“人民大会堂特供茶”,还远销欧美,行销海外。[5]

历史传说

高岭传说

浮梁瑶里镇,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

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再垦山种些玉米、红薯等杂粮。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因此,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簔衣守候在旁。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

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老爷看牛

田下了水,牛要歇三四个月。绕南人就将牛大大小小赶进白石塔内外牛棚,放野牛。请白石塔最内处的老爷庙中的老爷照看。绕南村民到老爷庙中点香烧纸,将竹甩(竹枝、看牛的工具)供在老爷面前。

老爷非常灵,牛清早各自上山吃草,傍晚全都集中到老爷庙前的大坦睡觉,牛仔在中间,成年牛便头对屁股一一围绕在牛仔周围。

在豺狼豹出没的深山老林中,绕南的牛从没丢过一条,不能不说是老爷的照看。

神龟偷酒

人们都说汪胡的茶叶闻名遐迩,殊不知,在很早很早以前,汪胡的米酒更为人们所称赞,远近闻名。因为汪胡的泉水纯净甘甜,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酝造上等米酒的优质之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岗的老虎尿酝造的“浮红”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劳扑鼻,成为当时天下名酒之一。

汪胡的“浮红”米酒吸引了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同样也引来了天上众仙,群仙纷纷特香光临汪胡,品饮“浮红”米酒。

众仙中有一只玉帝坐骑神龟,因“浮红”米酒醇香可口,贪杯多饮,延误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见汪胡风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游玩赏景,饮酒纵乐,好生逍遥。

随着日子的推移,神龟胆子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瘾,便天天深夜潜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觉,随着各家酒坊米酒不断地被盗,人们才发现是天河谷中的神龟所为。但汪胡百姓想尽各种办法,都无能力,驱赶走神龟,百姓们迫于神龟的魔法,纷纷地逃离家园,从此,汪胡制酒业一蹶不振,由此而衰败下去。

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红”米酒,结伴前来汪胡游玩。来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让神龟弄得鸡犬不宁,早已闻不到“浮红”醇香了。八仙们闻听此事,个个震怒,决心捉住神龟,为汪胡百姓讨回公道。

神龟深居在天河谷中龙井深潭里,平时并不轻意出潭活动。八仙们为了从龙井中引出神龟,让铁拐李将宝葫芦中的美酒滴于龙井中,并放置宝葫芦中于龙井边,众仙们纷纷埋伏于龙井周围。神龟已久不闻酒香,闻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潜出龙井,爬至葫芦偷喝美酒。说时迟,那时快,吕洞宾抽出宝剑,一剑刺向神龟,神龟头来不及缩回龟壳,早被吕洞宾的宝剑砍去半边嘴巴。神龟痛得哇哇怪叫,当神龟看周围八仙时,赶忙跪地求饶,八仙们念神龟与已同为天仙,不忍心处死神龟,便惩罚神龟镇守天河谷,将功赎罪,永不回天庭。

至今,汪胡天河谷中,便留下一只少了半边嘴巴的石龟,天天伏在河边,向汪胡百姓谢罪之状。

交通指南

瑶里自驾游指南

过瑶湖大桥,走昌万公路,过军山湖,过余干,直奔景德镇,从浮梁县穿过到瑶里古镇。

瑶里公共交通指南

到景德镇后,去里村短途汽车站乘坐从“景德镇-瑶里古镇”的班车。每天两班,早上7:30从景德镇出发,9:00左右到景德镇瑶里古镇;下午2:00从景德镇出发,4:00左右到瑶里古镇。

民俗风情

新屋下狮灯

据介绍,新屋下王姓、胡姓祖籍在安徽潜山县牌楼乡。听长辈们讲,在明末清初,由于兵荒马乱,老百姓生活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为了自下而上王姓、胡姓迁徙到浮梁县瑶里乡的直坞岗,帮财主种茶籽山。由于在这边不服水土,人丁不旺,就到安徽潜山牌楼乡挑着香走,引狮神到瑶里的直午岗。下半年就按在安徽老家的狮样把狮灯扎起来,狮毛是用伸筋草(一种中药)扎的。

正月初二开始舞灯,舞灯以后,百事平安,人丁兴旺,后渐渐形成习惯,每年正月都扎灯、迎灯。后来由于忙,就三年两头迎。

舞灯前要剪鸡敬神,烧黄裱纸,摆“福礼”(即鱼、肉、鸡、豆腐,用托盘装好),插香火、烧锡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后起灯。

当年如有结婚的人家,征得新郎家同意,则在他家迎头灯,迎头灯人家,包红包要100元以上。如没有人接头灯,则迎大队(村委会)起,而后从下村往上村迎,叫上水灯,这种迎法,据说对村里吉利。

郑家山禾杆香龙灯

每逢中秋佳节,新屋下村郑家山组都要扎制禾杆(稻草)香龙灯,仅在村中走家串户,很是奇特。还有奇特的地方,郑家山正月不迎灯,也不接外村龙灯。

禾杆香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全用稻草扎成龙的模样,中间用稻草绳连接。龙珠用嫩南瓜制成。龙珠、龙身起灯时插满香。

农历八月十五晚,在祠堂中扎好龙灯后,烧黄表纸、点香,敬神。将龙珠、龙身插满点燃的竹香,即为起灯。然后由半大小伙子扛赶龙灯,锣鼓开道,小提(喇叭)伴奏,走家串户,就为迎灯。

每到一家,主人在门外插香,烧黄表纸,打爆竹接。灯在家中走一圈后,主人用爆竹送。遇有做新屋、娶新妇人家迎两次,主人弄点心招待迎灯人员。

走完全村,香龙灯在祠堂前大坦翻肚皮等戏法,最后到村口关帝庙迎。迎完,将龙珠送给娶新妇人家,龙身则抛于水口坑下,是为销灯。

正月舞狮灯

舞狮灯从正月初二起灯,元宵烧灯,烧灯时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灯时到直午岗山脚引狮神,烧灯要到村口苦株树佬下烧灯,全部烧完。以后要扎灯,全部重新另做。迎灯时,还有四个牌灯,有两红两绿,红的放在上风处,红牌写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绿的则在下风处,绿牌灯上写有“狮笑迎新春”、“灯接丰收年”。舞狮灯时四个牌灯放在四个角上的地上(也叫指示灯)。

舞狮灯前要剪鸡敬神,烧黄裱纸,摆“福礼”(即鱼、肉、鸡、豆腐用托盘装好,插香火、烧锡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后起灯。

舞灯动作有“开四门”,开四门分双四门和单四门,另外有“狮子打滚”、“狮子跳台”、“狮子望月”、“狮子搔痒”等动作。

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四接祖宗回家过小年,插三根香,烧草纸锡箔,挂容像,摆一桌饭为菜(摆茶、饭、酒、筷子、豆腐等),而后从大门外一个个喊世太的名字,不知名字的则喊称呼。回来,从大门外背进来。

而后每天插一柱香,摆一碗饭,有茶几的摆在茶几上;没有茶几的,以前是放在香火橱内,把亡人的名字都写上去,形状和半个人身像一样,用木头雕。

绕南求雨习俗

瑶里地区经常秋旱,各村有各村的求雨习俗。绕南求雨习俗很有特色——晒石壁老爷。

绕南村后山有一罩石岩,其下有块稍长石头,绕南村民恭称其为石佛老爷。立秋后,天大旱祈雨,村民先到石佛老爷前焚香问叫儿,如老爷示下愿意动身请上天落雨,又问叫儿,定下请石佛老爷日期。到日子,准备好竹轿(现为竹椅),先叫壮汉从罩石岩下背出石佛老爷。到山脚,再请石佛老爷坐轿,鼓乐侍候,送到村西北排家潭一向阳石壁上晒日头。晒至石佛老爷冒出汗珠(石头上出水),老天一定下雨,无不灵验。下雨后再鼓乐相送,请石佛老爷到原位歇息。1999年秋旱,村民如法炮制,天即下瓢泼大雨。非常奇特的是,上落至东源山口,下不过石家碑大桥。

传说,该石头是玉皇大帝一个外甥。这个外甥整天游手好闲,在玉清宫外敲门胡乱言语,玉帝一次怒火难遏,一脚将其踢下仙界。后来玉帝念及亲情,罚其化身为罩岩下的一块石头,替绕南村民上通旱情,协调关系,为绕南村民造福,也享受人间供奉。

嫁女风俗

弄待女酒

家中弄一桌酒,用方桌,未婚本家族女子做陪。菜有猪肉、鱼、蛋、豆腐、蔬菜等。

辞嫁

先向父母,再哥嫂,后亲戚,行大礼(跪拜)。

要嫁之女向父母表达谢意,感激父母从小把其养育成人。

如哥嫂与父母不大和睦,则向哥嫂嘱咐,自己出嫁以后,哥嫂对父母要好。

长辈哥嫂要给红包,约2-4元。

上轿

轿为二人抬凉轿。辞嫁以后即由本家兄弟背要嫁女上轿。弟妹吊轿杠,吊一段后,男方给红包,才下杆,红包约定俗成2-4元(人民币)。

接亲

一般是5个人,回来6个。意寓单数去,双数回,轿由男方带去,5个人轿夫不在其内,叫付亲客。

满月

女方兄弟即舅仂去。菜食有红烧肉、鸡块、鱼块、咸食等;花生、葵花子、水果糖等。

返面

婚礼后第三天(含婚礼当天),称为“三朝”,出嫁女在男方亲戚拜完年,新郎做完新客后,要到娘家做“返面客”,女儿向娘“汇报”诸如婆家一些“情况”,娘即教女儿如何孝敬公婆,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如何侍候老公等事宜。

补充部分娶亲风俗(与嫁女相同部分略去)

搭礼

村中若有人家娶亲,一般全村人家都会搭礼,也就是每户20-30元彩礼,由村委会统一收取,交于娶亲人家,同时村委会还要送喜联一副。娶亲人家在接收搭礼时必须要以鞭炮接送。

请娘舅

若外甥娶亲,则男方娘舅最为尊贵。请娘舅必须由男方父母或长辈持喜糖,鞭炮去娘舅家迎请。请来后由本家长辈作陪,在婚礼期间的任何酒席宴上,娘舅均坐最主桌的上首,左右由男方家族最有威望的长辈作陪,此桌其余客人也都是辈分较高的人物,一般客人是没有资格与娘舅同桌的。而娘舅是否喝醉是考验作陪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没喝醉则代表大家没陪好,舅舅不高兴。同时舅妈也在娘舅旁边的桌上坐上首,由本族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相陪,礼仪基本同舅舅。

娘舅送礼一般是最隆重的,有几样是娘舅必送的,大蜡烛台,喜联,所送喜联会在婚礼当天挂在正中央,旁边由村委会所送喜联相陪。

另外本族亲人,例如男方的叔伯姑嫂之类的,应在婚礼开始前几天就主动到男方家帮忙料理婚礼各项事宜。同时婚礼还是一个调和亲戚之间矛盾的机会,若亲戚之间原有矛盾,但结婚时来送礼了,就代表已经过去,既往不咎了。如果结婚下了请柬却不来,就代表一辈子不来往了。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结婚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拒绝此类邀请,则表示断绝关系,永不往来。

迎亲进门

新郎迎娶新娘后,去往男方家过程中必须走大路,不走近路,小路,意寓走正道。另外男方家人(主要是父母,兄嫂)不得到外迎亲,也就是新娘子在到家前不得和家人见面,据说见面会导致日后不和睦。

认亲

新娘进门拜过天地后,就要到新房开始认亲,这时所有本家的长辈均要准备红包,每人一个,一般在10-20元,然后由主持拜堂的人依次喊长辈进房,进房后新娘要在旁人指引下称呼长辈,并鞠躬,而长辈则要给红包。认完长辈后,一般会再叫几个男方家族的小孩进房称呼新娘为婶婶或嫂子,新娘则需要给每个后辈一个红包。这代表亲人之间相认,以后新娘子就是这个家族的人了。

闹洞房

当地闹洞房俗称吵媳妇,是在客厅举行,而非房间。一般由娘舅主持,若娘舅当晚喝醉,则由其他德高望重的长辈代替娘舅主持,主持人坐上首,必须要用黑炭把脸模黑,就象黑包公样,然后其他人出题考新人,主持人说通过则通过,反之则需要不停的表演。在吵媳妇的过程中,大家也要不停的戏弄主持人,不停的往他脸上模黑炭,而主持人也会时时反击,一般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除了新人外都是一脸黑。

参考文献